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雷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及其与重金属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为了解高效栽培雷竹林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WSOC)状况 ,在浙江省雷竹主产区采集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高效栽培雷竹林土壤WSOC含量范围为 ( 0 1 5 5 0±0 0 0 5 3)g·kg-1( 2 5℃提取 )和 ( 0 2 2 2 0± 0 0 0 63)g·kg-1( 1 0 0℃提取 ) ,雷竹林土壤WSOC含量和WSOC占土壤有机碳总量 (TOC)的比例均明显高于立地条件相同的板栗林土壤和茶园土壤。雷竹林地增温覆盖措施增加了土壤WSOC的量 ,连续覆盖 5a的土壤WSOC比覆盖 1a的增加了 1倍。雷竹林土壤WSOC与土壤TOC、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及有效镉、钴、镍、铅、锌含量均有显著 (P <0 0 5 )或极显著(P <0 0 1 )相关性 ,说明土壤水溶性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质量密切相关。表 3参 1 7  相似文献   

2.
大田条件下稻麦轮作土壤氮素流失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田间定位监测和分析,研究了上海沟干泥水稻土稻麦轮作下土壤系统中氮的迁移及流失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季和麦季土壤渗漏和径流水中氮的形态和浓度是不同的,施肥对氮流失影响程度也不同。稻季土壤渗漏水氮浓度普遍较低,施肥对降雨径流中氮流失有一定影响,且以NH+4-N为主。麦季施肥对径流和渗漏水氮流失影响均较大,氮流失以NO-3-N为主,且施碳铵肥的径流水中NH+4-N浓度明显增加。麦季土壤渗漏水和径流水中氮浓度普遍接近或超过环境水质标准,是主要的农田污染源。本次水旱轮作氮施肥量为413.5 kg.hm-2,进入地表和地下水氮总流失量为25.32 kg.hm-2,占当年施肥量的3.66%。  相似文献   

3.
雷竹经营过程中化肥的大量施用,是产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养分管理技术可有效控制面源污染。为了探明减量施肥和有机肥施用对雷竹不同氮形态流失的影响,2012年在浙江省临安市雷竹产区设置了4种施肥处理:对照(CK);常规施肥(CF);减量无机(DI);减量有机无机(DOI),试验于5月18日、9月7日、11月9日分别施用肥料总量的40%,30%和30%,施肥后均进行浅翻,深度5 cm左右。通过建立径流场和土壤渗漏水收集装置,同时在试验田附近布置量雨筒,观察2012年不同氮形态浓度及流失负荷随降雨量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径流水硝态氮、水溶性有机氮(WSON)以及颗粒态氮的浓度分别在3.82-6.82 mg/L、0.89-1.85 mg/L和0.89-1.83 mg/L,其占总氮的百分比分别为60.9%-68.2%、16.0%-18.1%和15.1%-21.6%。不同施肥处理渗漏水中硝态氮、铵态氮及WSON的浓度分别在26.2-92.5 mg/L、0.50-6.42 mg/L和6.57-12.6 mg/L,其占总氮的百分比分别为75.8%-82.9%、1.50%-6.36%和11.2%-20.6%。不同施肥处理径流水的氮总流失负荷,减量无机和减量有机无机相对于常规施肥来说减少了46.9%和23.1%;不同施肥处理的渗漏水的氮总流失负荷,减量无机和减量有机无机相对于常规施肥来说减少了19.1%和52.1%,可见减量施肥和减量有机无机减少氮流失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对土壤活性碳库和氮库的影响,在浙江省临安市玲珑山采集了相邻的常绿阔叶林和雷竹林土壤(雷竹林由常绿阔叶林改造而来),测定分析了土壤的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碳(ROC)、水溶性有机氮(WSON)及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后土壤pH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后,WSOC和ROC分别增加了61.3%和94.7%,而土壤MBC含量却下降了37.8%.雷竹林土壤WSON和MBN含量分别为常绿阔叶林土壤的80.9%和70.8%.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并长期集约经营后,WSOC、ROC及土壤养分库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土壤微生物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氮量对棉田地表径流中氮形态及流失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田间原位监测方法,研究了优化施肥与习惯施肥方式下棉田地表径流中氮的形态特征及TN流失量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优化施肥与习惯施肥相比较,棉花产量有所增加,增长幅度为10.6%;TN流失总量减少2.125 kg·hm-2,减幅为6.76%.优化施肥与习惯施肥的流失系数分别为4.12%、3.34%;地表径流氮流失的所有形态中,NO3--N所占比重最大,占TN的(54.02±9.28)%,其次为ON占(23.81± 12.71)%,PN占(20.80±6.32)%,NH44+-N只占(1.37±0.18)%;施N后,增加的TN流失量(平均10.96 kg·hm-2),主要是可溶态部分(占97.92%)中ON(70.37%)和NO3--N(26.71%),颗粒态部分(占2.08%)比例很小.  相似文献   

6.
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对水稻产量及氮素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对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和环境效益,研究了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采用缓释肥氮肥减量15%、30%、50%,以及采用普通肥料基肥一体化+追肥的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地表径流氮素浓度、氮素流失量及流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水稻增产,施用缓释肥减量15%的情况下水稻增产6.27%,减量30%的情况下水稻增产4.04%,采用普通肥料基肥一体化+追肥施肥模式在氮肥减量15%的情况下水稻增产3.87%。采用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水稻地表径流中氮素的浓度,常规施肥方式总氮浓度最高达到13.12mg·L~(-1),采用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的各个处理最高仅为2.38mg·L~(-1)。采用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能够显著降低氮素流失量和流失率。常规施肥方式全生育期总氮流失量达到15.47kg·hm~(-2),流失率为9.38%;采用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的各个处理全生育期总氮流失量平均仅为3.35kg·hm~(-2),流失率为2.85%。采用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能够减少氮肥施用量,增加产量,减少氮素流失。因此,水稻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是一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水稻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肥模式对甘蓝氮素利用与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太湖流域地区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甘蓝产量和氮素利用及对径流水和淋溶水中氮素流失动态的影响,并对氮素流失量及流失率进行分析.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肥、常规化肥(256kg/hm2)、有机肥(256kg/hm2)、蔬菜专用肥(256kg/hm2)、蔬菜专用肥减量20%(205kg/hm2)和蔬菜专用肥减量40%(154kg/hm2).结果表明:蔬菜专用肥比常规施肥和有机肥显著提高甘蓝产量,分别增产31.84%和5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处理间甘蓝氮素利用率在10.55%~24.17%之间,且不同施氮量蔬菜专用肥的氮素利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施氮量的减小,氮素利用率由16.72%提高至24.17%.甘蓝生长季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是地表径流,流失量为19.66~38.03kg/hm2,主要流失形态为硝态氮.氮素淋溶流失量受施肥和淋溶水量影响,淋失率为0.21%~0.56%,主要流失形态为铵态氮.蔬菜专用肥比常规化肥可减少7.43kg/hm2的氮素流失.蔬菜专用肥减量40%后,氮素流失量可比蔬菜专用肥处理减少12.02kg/hm2.通过施用蔬菜专用肥并优化施肥量(减量20%)能够在保证甘蓝产量的前提下提高甘蓝氮素利用率、降低氮素的流失量,从而减轻氮素流失对水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稻田水文和氮素流失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我国三大水稻主产区之一的长江流域稻作区典型单季稻田为对象,开展田间尺度多因子水分与氮素流失原位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田面水位高度主要受降雨和灌溉的影响,田间水肥管理是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田面水和土壤水中氮素浓度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地表径流流失是平水年稻田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整个生育期内流失量为8.70 kg·hm-2;渗漏流失是枯水年稻田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整个生育期内流失量为4.86 kg·hm-2。返青期是氮素渗漏流失的关键生育期,平水年和枯水年该时期渗漏流失量分别为1.73 kg·hm-2和2.14 kg·hm-2;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是氮素地表径流流失的关键生育期,平水年和枯水年这两个时期地表径流流失量分别为7.10 kg·hm-2和1.26 kg·hm-2。稻田水文与氮素流失之间密切相关,田面水位动态变化可以影响稻田渗漏水量和地表径流水量,进而影响稻田氮素流失量。研究表明,应该避免水稻生育前期(返...  相似文献   

9.
为减少植烟土壤养分的流失,实现肥料的高效利用与减少环境污染,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植烟土壤氮磷钾养分的流失及烤烟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植烟土壤全氮和全磷流失量表现为常规施肥+施用生石灰+稻草直接还田常规施肥+施用生石灰常规施肥常规施肥+硝化抑制剂,常规施肥+硝化抑制剂处理径流水中的总氮、总磷、总钾分别比其他处理的低13.16%~23.16%、10.72%~28.41%、24.01%~33.67%;对植烟土壤渗漏水中总氮、总磷、总钾的浓度的测定数据表明:常规施肥+硝化抑制剂处理比其他处理明显减少,是遏制土壤养分流失的有效途径。同时,常规施肥+硝化抑制剂处理能提高烤烟的产量、产值和均价,其产量(2 702.40kg·hm~(-2))、产值(5 0345.10元·hm~(-2))、均价(18.63元·kg~(-1))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高399kg·hm~(-2)、10 288.95元·hm~(-2)和1.24元·kg~(-1)。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鄱阳湖生态区赣北棉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探究氮肥减施和部分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氮磷流失的影响,采用田间径流池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连续4年进行定位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域暴雨主要出现在5~7月,该时期为径流发生的高风险期;棉田总氮和总磷年度累积流失量分别为7.59~22.49 kg·hm-2和0.43~1.61 kg·hm-2,地表径流以颗粒态氮和可溶性磷为主,硝态氮是无机氮流失的主要成分。地表径流、养分流失时间、流失量与降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常规施肥处理下,径流量和氮、磷流失量呈极显著的幂函数相关。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氮20%基础上配施部分(10%)有机肥的施肥措施有利于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径流系数、减少氮流失,且对磷的流失和棉花产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干旱逆境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的平衡点低等问题,探索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采用埋袋法研究了传统耕作不还田(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加薄膜覆盖(TPS)4种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含量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存在差异,其中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TPSNTSTST,水溶性有机碳含量(WSOC)为TSTPSNTST,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为NTSTSTPST;秸秆还田一年内SOC、WSOC、ROOC含量整体呈减小趋势;90~180d土壤有机碳在NTS减少幅度最大,达到9.18%,土壤水溶性有机碳TS减少最大;易氧化有机碳在180~270d减少较多,其含量顺序为NTSTSTPST.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土壤有机碳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进行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采用秸秆还田免耕(NTS)、秸秆还田翻耕(TS)、免耕(NT)及常规翻耕(T)4种措施下春小麦-豌豆轮作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测定了0~5.0 cm、5.1~10.0 cm、10.1~30.0 cm土层中总有机碳含量、腐殖质碳含量和热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轮作10年后,与T处理相比,NTS、TS和NT处理的0~30 cm土层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腐殖质碳含量和热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热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NTS和NT处理下腐殖质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TS和T处理下,5.1~10.0 cm土层中腐殖质碳含量最高,0~5.0 cm土层中腐殖质碳含量最低。10.1~30.0 cm土层中,TS处理的腐殖质碳含量大于NTS处理。表明秸秆覆盖和免耕均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腐殖质碳和热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以长有两蓬叶的热研7-33-97橡胶芽接苗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叶片喷施不同水平有机养分水溶液肥对橡胶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有机养分水溶肥处理下,第一、二蓬叶N、P、K、Ca等养分含量显著高于清水对照组,且在A2、A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不同浓度有机养分水溶肥处理下,橡胶苗株高增长量和茎围增加量显著高于清水对照组,且在A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不同浓度有机养分水溶肥处理下,叶片叶绿素含量得到显著提高。从生产成本和效果来看,A2处理最适宜,且在第二蓬叶前喷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草炭水溶解态有机质与 Cu2 +、Pb2 +、Zn2 +、Cd2 + 4种金属离子 ,在 2种 p H条件下的络合稳定常数 .结果表明 ,金属离子与草炭水溶解态有机质通常形成混合或多核络合物 ;2种 p H条件下的络合配位数和稳定常数序列均为 :Cu2 + >Pb2 + >Zn2 + >Cd2 + ,高 p H条件下 ,络合配位数和稳定常数均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用量的有机硅大量元素水溶肥对水稻生育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设置5个有机硅大量元素水溶肥用量,分别为600、750、900、1 050 kg/hm2,分析不同有机硅大量元素水溶肥用量条件下,水稻的分蘖、产量、抗逆性等。[结果]施用有机硅大量元素水溶肥可促进水稻分蘖,利于物质积累,增加产量,改善稻米品质。[结论]有机硅大量元素水溶肥用量以900~1 050 kg/hm2增产效果好,考虑成本以900 kg/hm2的施用量最佳,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用便捷快速的方法对高海拔地区资料稀缺地方的土壤进行理化研究,在2009年7月的青藏高原野外考察实验中,在海拔为4 480m的一个季节湖采集了土壤样品.使用ASD公司的FieldSpec3地物光谱仪对这些土壤进行光谱测试,同时在实验室做了成分检测,分析研究土壤反射光谱特征和土壤中有机质、铁和水溶性盐含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土壤的光谱特征不受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但是有机质含量会影响光谱反射率的大小;铁在1960~2 040nm之间,和反射率倒数的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911 4,呈显著性相关;水溶性盐对土壤的反射特征随着波长的增加表现出负相关的关系,特别是在1 940~1 980nm和2 390~2 460nm波段,表现出显著相关.水溶性盐含量达到50%以上,使反射光谱曲线从1 400nm开始表现出强吸收,而且在这之后的反射率明显低于1 400nm之前,在1 400和1 950nm因为土壤中吸附水和羟基引起的吸收谷更加明显.在土壤中铁和水溶性盐对反射光谱特征的影响非常一致,铁是水溶性盐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7.
尾菜发酵液对设施土壤硝氮积累和蔬菜生长的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降低设施土壤硝氮调控成本并拓宽尾菜利用方式,大棚环境(15~30℃)下厌氧发酵(水解酸化)处理大白菜尾菜(水菜比2.4∶1),转化其有机组分为水溶性有机碳(SOC),活化矿质养分,用于调控设施土壤硝氮积累和蔬菜生长。研究发现,尾莱发酵5 d后pH5.0,18 d后添加氧化镁短时间提高pH至5.0以上可以促进SOC形成。发酵30 d后趋于稳定,发酵液中SOC含量10.0g·kg~(-1)化学需氧量(COD)左右,C/N40,并含有适量的速效矿质养分。高硝土壤还原处理模拟试验中,发酵液SOC脱硝能力强,只比白糖低11.7%。盆栽生菜试验中,在生菜生长早期和中期土壤水分短时间饱和情况下各添加1次发酵液,低剂量发酵液SOC(90~180 mg·kg~(-1)COD)促进低硝土壤硝氮累积少量增加,中剂量发酵液SOC(360~720 mg·kg~(-1)COD)显著削减中硝土壤硝氮积累(14.6%~33.3%),但两种剂量均能促进蔬菜增产(4.8%~14.1%),降低其硝氮含量(6.8%~33.2%)。厌氧发酵处理尾菜控制要求低,但可同步利用其有机和矿质组分用于调控设施土壤硝氮积累和蔬菜生长,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外源抗生素对土壤内环境的影响,基于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土霉素(OTC)和磺胺二甲嘧啶(SMZ)对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易氧化碳(ROC)以及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活性有机碳指标对抗生素敏感性大小顺序为WSCO>MBC>DOC>ROC。WSOC和DOC含量随OTC和SMZ浓度升高整体呈递增趋势,WSOC最大增幅分别达137.1%和251.8%,DOC最大增幅分别达31.9%和10.7%;MBC和ROC含量随OTC和SMZ处理浓度递增而降低,MBC最大降幅分别达47.8%和52.4%,ROC最大降幅分别达4.9%和7.4%。同一浓度SMZ胁迫对活性有机碳整体的影响效果强于OTC。OTC和SMZ浓度分别低于50 mg·kg-1和10 mg·kg-1时,土壤受到污染程度较低,能够自我修复;OTC和SMZ浓度分别达100~200 mg·kg-1和50~100 mg·kg-1时,培养期结束土壤仍处于轻度污染,存在较大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9.
山东苹果中可溶性糖,有机酸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报导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连续两年测定山东主要栽培苹果总糖含量为8.92%-12.56%。其中果糖含量为5.44%,葡萄糖含量为2.82%,蔗糖含量为1.95%,决定品种差异的糖类为蔗糖,有机酸含量为0.76%-0.93%,其中苹果酸约占总酸84%,其余为琥珀酸、草酸、酒石酸、乙酸、柠檬酸。研究了气候、土壤条件、肥料对糖酸的影响,并根据测定结果提出鉴定苹果品系可用果糖/蔗糖或葡萄糖/蔗糖,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不同磷效率小麦对磷的吸收及根际土壤磷组分特征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不同磷效率小麦根际土壤磷组分特征及磷高效小麦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素的活化利用特征,以探明磷高效小麦高效吸收利用磷素机理。【方法】在土培盆栽条件下,以小麦磷高效品种CD1158-7、省A3宜03-4和低效品种渝02321为材料,研究每kg土中施磷0、10、20和30 mg(表示为0、10、20、30 mg•kg-1)条件下其生物量、磷素积累量、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水溶性磷、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的浓度差异。【结果】不同磷效率小麦生物量、磷素积累量随着施磷量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高效品种显著高于低效品种。不同施磷处理,根际土壤水溶性磷浓度均低于非根际土壤。在低磷处理(不施磷、施磷10、20 mg•kg-1)条件下,高效品种根际土壤水溶性磷出现了亏缺,而施磷量较高(施磷30 mg•kg-1)时,其根际土壤水溶性磷则出现了富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浓度为Ca10-P>O-P、Fe-P>Al-P>Ca8-P>Ca2-P,且Ca10-P浓度占无机磷总量的50%以上。不施磷、施磷10 mg•kg-1,高效品种根际土壤中Ca2-P浓度是低效品种的1.22和1.23倍、1.31和1.59倍。低效品种根际土壤Al-P浓度在不施磷处理下是高效品种1.13和1.23倍。施磷量减少,不同磷效率小麦根际土壤均表现出O-P、Fe-P的减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4种有机磷组分中,以中活性有机磷浓度最高,其次为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而活性有机磷的浓度最低。不施磷和施磷10 mg•kg-1处理,低效品种渝02321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磷浓度是高效品种CD1158-7和省A3宜03-4的2.00与1.76倍、1.68与1.63倍。【结论】磷高效小麦具有较强的磷素积累、物质生产和水溶性磷吸收能力。低磷胁迫下,磷高效品种活化吸收Al-P、Ca-P、活性有机磷能力强于低效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