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5月至2007年6月期间,对长江口沿岸13个站位点碎波带出现的仔稚鱼进行调查分析,以探明仔稚鱼在长江口沿岸的时空分布以及利用碎波带栖息生长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仔稚鱼在春末、夏季和秋初的物种数和分布密度较高,尤其以7月和8月最高,秋末和冬季碎波带鱼类的物种数和分布密度均较低,在3月最少,月变化规律显著。长江口沿岸生活着四种生态类型的仔稚鱼,其中包括分布在长江口的南支和北支上游的淡水性鱼类,分布在沿海水域的海洋性和河口性鱼类以及季节性出现于河口的洄游性鱼类。通过对碎波带仔稚鱼群落优势种的体长月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洄游性鱼类刀鲚和河口性鱼类鱼都是季节性出现在碎波带并利用其作为保育场和索饵场,淡水性鱼类太湖新银鱼常年生活在河口碎波带索饵育肥,而海洋性鱼类大海鲢等是大潮时被潮水输送至河口碎波带短暂生活,表明仔稚鱼利用碎波带的方式因物种而异。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2004年3月-2005年3月,按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沿海岸平行方向,用小型拖网共采集到仔稚鱼6 892尾,属于23科,约50种。其中科的刀鲚占总个体数的55.19%,其后依次为银飘鱼(16.99%)、鱼(10.94%)、纹缟虾虎鱼(3.92%)、斑尾刺虾虎鱼(2.67%)、鳜(1.68%)、少鳞(1.68%)、普氏细棘虾虎鱼(0.99%)、弹涂鱼(0.99%)、黄鳍刺虾虎鱼(0.89%),这10种的个体数占据了总捕获个体数的96%。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中,既生活着洄游性鱼类和河口性鱼类仔稚鱼,还生活着近岸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仔稚鱼。该水域仔稚鱼的种类和平均密度具有季节性变化趋势。根据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出现和季节性变化规律,对该水域的仔稚鱼资源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4年3月-2005年3月,按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沿海岸平行方向,用小型拖网共采集到仔稚鱼6 892尾,属于23科,约50种。其中科的刀鲚占总个体数的55.19%,其后依次为银飘鱼(16.99%)、鱼(10.94%)、纹缟虾虎鱼(3.92%)、斑尾刺虾虎鱼(2.67%)、鳜(1.68%)、少鳞(1.68%)、普氏细棘虾虎鱼(0.99%)、弹涂鱼(0.99%)、黄鳍刺虾虎鱼(0.89%),这10种的个体数占据了总捕获个体数的96%。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中,既生活着洄游性鱼类和河口性鱼类仔稚鱼,还生活着近岸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仔稚鱼。该水域仔稚鱼的种类和平均密度具有季节性变化趋势。根据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出现和季节性变化规律,对该水域的仔稚鱼资源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按月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mm)在长江口南支和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采集仔稚鱼。在长江口南支碎波带拖曳267网次,采集到仔稚鱼11 066尾,隶属于11科40种,数量最多的为刀鲚(Coilia nasus),占渔获物的64.44%;在杭州湾北岸拖曳195网次,采集到仔稚鱼3 841尾,隶属于23科59种,普氏细棘虾虎鱼(Acentrogobius pflaumii)和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共占渔获物的61.73%。两水域虽然存在25个共有种,但地形和水环境的差异影响了鱼类组成,相异性指数高达0.925。发育阶段的组成也存在差异,杭州湾碎波带的仔稚鱼以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为主,而长江口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比例差异相对较小。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的仔稚鱼多样性高于长江口南支碎波带水域,其Margalef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高。K优势度曲线图也显示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具有较高的仔稚鱼种类丰度。研究亮点:本研究首次对杭州湾的鱼类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为杭州湾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材料...  相似文献   

5.
2006年7月-2007年6月的每月大潮期间,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13个站位点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共采集到仔稚鱼49 045尾(隶属于31科,84种).对仔稚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13个站位点聚合为两大类群(类群A和B),类群A位于沿海水域,共出现72种仔稚鱼类,主要以河口性和海洋性鱼类为主;类群B位于长江口北支的上游和南支,共出现58种仔稚鱼类,主要以淡水性和洄游性鱼类为主.按月份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类的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很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长江口南支刀鲚仔稚鱼的丰度和分布变化,2014年3-9月在长江口南支设置8个站点,采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 m,网目0.5 mm)在每月大潮期间按月进行表层水平拖网。共拖网91网次,采集刀鲚仔稚鱼1 270尾,体长范围为3.56~50.88 mm,发育阶段由卵黄囊期仔鱼期到稚鱼期。其中涨潮期间采集刀鲚仔稚鱼1 013尾,平均密度0.27 ind/m3,平均体长10.00 mm。其中St.8密度最高,达0.268ind/m3,平均体长为9.44 mm。退潮期间采集刀鲚仔稚鱼163尾,平均密度0.01 ind/m3,平均体长为20.08 mm。St.8昼夜调查表明,夜间采集刀鲚94尾,涨潮期间密度为0.056 ind/m3,小于白天涨潮密度,退潮期间密度为0.003 ind/m3,小于白天退潮密度,涨潮平均体长为13.86mm,大于白天;夜间退潮平均体长为22.01 mm,与白天相当。比较沿岸碎波带研究结果,长江口南支出现的刀鲚仔稚鱼个体较小,有必要加强对江面刀鲚早期资源漂流水域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按月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在长江口南支和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采集仔稚鱼。在长江口南支碎波带拖曳267网次,采集到仔稚鱼11 066尾,隶属于11科40种,数量最多的为刀鲚(Coilia nasus),占渔获物的64.44%;在杭州湾北岸拖曳195网次,采集到仔稚鱼3 841尾,隶属于23科59种,普氏细棘虾虎鱼(Acentrogobius pflaumii)和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共占渔获物的61.73%。两水域虽然存在25个共有种,但地形和水环境的差异影响了鱼类组成,相异性指数高达0.925。发育阶段的组成也存在差异,杭州湾碎波带的仔稚鱼以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为主,而长江口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比例差异相对较小。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的仔稚鱼多样性高于长江口南支碎波带水域, 其Margalef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高。K优势度曲线图也显示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具有较高的仔稚鱼种类丰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长江如皋江段仔稚鱼资源现状,探索仔稚鱼物种组成、生态类型、群落特征及仔稚鱼丰度时空特征,为长江近河口段仔稚鱼资源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方法对仔稚鱼进行采样调查,将仔稚鱼样品在Olympus SZX 16体视解剖镜下进行种类鉴定,对部分形态特征残缺难以辨认及不确定种类的仔稚鱼进行细胞色...  相似文献   

9.
潮汐对长江口南支刀鲚仔稚鱼垂直分布及昼夜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潮汐对长江口南支刀鲚仔稚鱼的垂直分布及昼夜变化的影响,2017年5—9月在长江口南支的南北纵向断面设立2个站位点,采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 m,网目0.5 mm)在每月大潮期间依据潮汐(涨潮采样4次和退潮采样4次)逆流进行昼夜、表中层水平拖网,共拖网160次,采集刀鲚仔稚鱼369尾,发育阶段由前弯曲期仔鱼到稚鱼。表层刀鲚仔稚鱼平均密度(0.851尾/100 m~3)大于中层(0.145尾/100 m~3)。涨潮时前弯曲期仔鱼和弯曲期仔鱼密度,表层大于中层,白天大于夜间;退潮时表层大于中层,白天大于夜间。后弯曲期仔鱼的平均密度白天小于夜间,涨潮小于退潮;稚鱼白天涨潮的平均密度表层为0,中层为0.14尾/100 m~3,白天退潮表层为0.14尾/100 m~3,中层为0。研究结果表明:在涨潮和退潮时,前弯曲期和弯曲期仔鱼表层分布大于中层,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趋于中层分布;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白天涨潮时趋于中层,白天退潮时又趋于表层,夜间分布大于白天。  相似文献   

10.
鱼卵和仔稚鱼是鱼类繁殖的早期幼体形态,其分布、数量和种类对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鱼卵和仔稚鱼鉴定是这一研究的重要环节。鱼卵和仔稚鱼的鉴定先后历经了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两个技术发展阶段。简述鱼卵和仔稚鱼鉴定在渔业资源普查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以及2种主要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为鱼卵和仔稚鱼鉴定研究提供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1.
长江河口区仔稚鱼资源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璐  戴小杰  杨红  焦俊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023-6026
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对长江河口水域4个航次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表层水温、盐度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区共出现仔稚鱼22种,隶属6目7科18属;其中,1种仅鉴定到属,还有2种未能鉴定。春季主要的优势种为黢鱼,占春季仔稚鱼总数的77.64%;夏季主要优势种为凤鲚,占夏季仔稚鱼总数的88.13%。水温是影响仔稚鱼分布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采获的大部分仔稚鱼部属于广盐性鱼类。与历史同期资料相比,经济性鱼类在种类上和数量上都有所减少,低价值鱼类比例的增加成为调查区仔稚鱼资源结构的变动趋势,表明长江河口水域经济种类仔稚鱼资源已受到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7年6-10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采集的刀鲚仔稚鱼早期发育的观察,研究了其外部形态发育特征.卵黄囊期仔鱼已开口,各鳍无鳍条.前弯曲期仔鱼背鳍鳍条完全形成,胸鳍下部鳍条开始出现.弯曲期仔鱼上颌骨后缘开始向后延伸,脊索末端开始上弯;胸鳍开始出现2-3枚游离鳍条,腹鳍形成,尾柄部出现少量鳞片.后弯曲期仔鱼肌节呈"W"型,尾下骨完全形成,其后缘与体纵轴垂直;胸鳍6枚游离鳍条完全形成;稚鱼期体型已基本接近成鱼,上颌骨后缘伸达前鳃盖骨,胸鳍6枚游离鳍条延长,腹鳍明显后移至背鳍基底中部下方.比较同属鱼类的早期发育特征,刀鲚仔稚鱼除了肌节数最多的特征之外,还具有鳞片形成时间较早,胸鳍游离鳍条延长时间较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和2007年每年5月下旬,在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以垂直拖网方式进行了仔稚鱼调查,从南至北共设8个断面,范围为(121°17′E~121°55′E、32°00′N~32°28′N),对调查海域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以及优势种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共采集到仔稚鱼1 541尾,隶属于8科,16种,其中2006年采集到仔稚鱼1073尾(平均密度为58.4 ind/m3),2007年采集到仔稚鱼468尾(平均密度为23.8 ind/m3).2006年的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均高于2007年,第4-6断面为仔稚鱼的密集区,主要的种类有斑(Konosirus punctatus)、鱼(Liza haematochelia)、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黄姑鱼(Nibea mitsukurii)等,鱼为2006年的最优势种,斑为2007年的最优势种.根据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仔稚鱼的出现和年际变化规律以及数量分布规律,揭示了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是多种仔稚鱼的保育场,应加强对近岸水域的保护,将有利于保证仔稚鱼的资源补充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热带蝙蝠物种多样性的夜间变化,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蝙蝠活动进行探测,分析了夜间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季节相同时间段内蝙蝠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蝙蝠物种多样性夜间分布除18:00-20:00与20:00-22:00、22:00-00:00与00:00-02:00、00:00-02:00与02:00-04:00时间段外差异性显著。在季节变化中,秋冬季蝙蝠物种多样性第一次高峰出现时间早于春夏季1 h。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2年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设置的23个站位,以WP2浮游生物网(网口内径57 cm,网长271 cm,网目200 μm)进行垂直拖网采集的样本,研究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分析南海北部海域水文特征与仔稚鱼分布的相关关系。研究共采集仔稚鱼230尾,隶属11目33科77种,其中8种鉴定到科,23种鉴定到属,46种鉴定到种。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有16科24种,占调查海域仔稚鱼种类数的31.17%。其次是灯笼鱼目(Myctophiformes)和巨口鱼目(Stomiiformes),分别为1科18种和4科12种。灯笼鱼科(Myctophidae)、巨口光灯鱼科(Phosichthyidae)、钻光鱼科(Gonostomatidae)的仔稚鱼数量约占仔稚鱼总捕获量的50%。各站位间仔稚鱼种类数的变化,与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总体而言,粤东海域和琼东海域的仔稚鱼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夏季南海北部琼东沿岸上升流海区、珠江冲淡水海区以及西沙群岛近岸海区仔稚鱼丰度相对较高。典型相关性分析(CCA)结果表明,南海北部仔稚鱼的数量分布与海表面温度(SST)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a)密切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仔稚鱼群落可划分为2个群组,大洋组和近海组。  相似文献   

16.
采用饱满指数法对长薄鳅仔、稚鱼的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浮游生活阶段(孵化出膜后第4天和第9天)的长薄鳅仔鱼24 h均有不同程度的摄食,摄食活动主要在白天进行。4日龄仔鱼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5:00,9日龄仔鱼摄食节律出现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15:00和03:00;随着仔、稚鱼的发育及摄食强度的增强,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摄食节律。15日龄后的仔、稚鱼,由浮游生活方式变为底栖生活方式,摄食节律出现较明显趋势,平均饱满指数最高峰出现在03:00,相应的摄食发生率为100%,之后开始降低,表现出明显的夜间摄食习性。4、9、15、19、31、47日龄长薄鳅的日摄食率分别为79.88%、56.16%、32.82%、24.00%、9.92%、4.97%,可以看出,随着仔、稚鱼的发育,日摄食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长江口碎波带生态现状和河口仔稚鱼饵料基础,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对长江口碎波带轮虫进行了周年调查研究.共采集到轮虫9科34属86种,优势种为盘状鞍甲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月形单趾轮虫、舞跃无柄轮虫和缘板龟甲轮虫.得出的结论为:水文条件相似的采样点,对轮虫聚类具有相似性;轮虫的密度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平均密度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近年来天津海域鱼卵、仔稚鱼资源动态情况,根据2012—2018年29个航次367个站次对天津海域鱼卵、仔稚鱼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利用丰度、优势度公式及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等,分析了天津海域鱼类早期补充幼体的种类组成、丰度、空间分布、优势种、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天津海域7年共监测到鱼卵、仔稚鱼31种,其中鱼卵17种,仔稚鱼23种;5月和6月是产卵盛期;主要繁殖季节中,鱼卵优势种主要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石首鱼科Sciaenidae和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仔稚鱼优势种主要为鮻Planiliza haematocheila、斑鰶、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等;基于GAM分析,温度和浮游动物是鱼卵、仔稚鱼丰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天津海域当前鱼卵、仔稚鱼资源衰退明显,有待加强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3、2014年5、8、10月6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及环境因子调查结果,分析了天津海域鱼类资源的种类组成及生物量,同时利用GAM模型,对天津海域鱼类资源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天津海域共采集到鱼类7目17科26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鱼类资源平均生物量为3.37 kg/h,与1983年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结果相比,资源量降低了90.39%。8月航次的鱼类资源生物量最大,其次为10月航次,5月航次最小。本研究选取了月份、水温、盐度等11个环境因子,GAM分析结果表明,对鱼类生物量影响较大的4个因子为温度、仔稚鱼密度、盐度和经度,水温、仔稚鱼密度和盐度对鱼类资源生物量影响均显著,经度在p0.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的累计偏差解释率为44.2%。根据AIC准则,包含上述4个变量的广义加性模型为最佳模型。各预测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盐度温度仔稚鱼密度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漓江鱼类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内容)以漓江中游近岸水域仔稚鱼为对象,研究漓江中游流域仔稚鱼对水文及水环境特征的选择性和适应性,探讨的关键因子与鱼类的早期发育过程的相关关系。(方法)在漓江中游桂林市区河段近岸水域选择设3个定点采样站,现场测定水温、溶解氧和p H等水质指标,并从网站获取流量和降雨量等水文数据。(结果)调查共采集仔稚鱼样本7406尾。经鉴定为15种,隶属于3目8科14属,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和个体数均最多,主要优势种为高体鳑鲏、宽鳍鱲。仔稚鱼渔获数量主要集中在5月、6月、7月和8月,显著高于9月(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仔稚鱼数量影响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溶解氧、水量和水温。(建议)上游水库运营后需及时进行生态调度保证漓江生态需水,从保护鱼类资源角度,漓江禁渔期延长至7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