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草鱼一龄前不同月龄主要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分析草鱼一龄前不同月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对草鱼2月龄,4月龄,6月龄,12月龄的主要形态性状进行连续测量。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计算各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草鱼各月龄形态性状均与体重呈极显著相关(P0.01),通径分析结果显示2月龄体高对体重直接作用最大,体宽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4月龄体长对体重直接影响最大,体宽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6月龄体高对体重直接作用最大,体宽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12月龄体长对体重直接作用最大,体宽对体重的间接作用最大;决定程度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表明体长、体高和体宽均可引入回归方程,各月龄建立以体重为因变量,体长、体高和体宽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研究表明草鱼不同生长阶段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有所不同,2月龄和6月龄对体重影响最大的性状为体高,4月龄和12月龄对体重影响最大的性状为体长,4月龄和12月龄的调整决定系数R2大于0.85,表明4月龄和12月龄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是体长,为草鱼不同生长阶段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30日龄青龙斑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选取30日龄青龙斑(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212尾,分别对体长(X1)、头长(X2)、头高(X3)、体高(X4)、体宽(X5)、眼间距(X6)、眼径(X7)、尾柄高(X8)和体质量(Y)等9个性状进行测定,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分析了30日龄青龙斑外部形态性状(X)对体质量(Y)的影响。结果表明,30日龄青龙斑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相关极显著,体长(X1)、体高(X4)、体宽(X5)和尾柄高(X8)4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所有形态性状中,唯有体长(X1)对体质量(Y)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说明体长(X1)对体质量(Y)的直接影响最大,体高(X4)次之,之后是体宽(X5)和尾柄高(X8),其余形态性状对体质量(Y)的直接影响都很小,主要是通过前4个形态性状间接影响体质量;决定程度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一致。除去与体质量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形态性状,建立体长(X1)、体高(X4)、体宽(X5)、尾柄高(X8)与体质量(Y)的多元回归方程,以上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效果相关数据的获得为青龙斑苗种选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2)
为探究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对250尾3月龄黑鲷的体质量(Y)和8个形态性状,即全长(X_1)、体长(X_2)、体高(X_3)、体宽(X_4)、头长(X_5)、躯干长(X_6)、尾柄长(X_7)、尾柄高(X_8)进行测量,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进行了以体质量为因变量、其他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月龄黑鲷幼鱼的8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最优线性回归方程为Y=-6.347+0.389X_2+1.690X_5+0.364X_1+0.544X_6+0.555X_4+0.591X_7+0.650X_8+0.404X_3;通径分析表明,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0.288),其他性状主要通过体高来间接影响体质量。研究表明,对黑鲷幼鱼进行选育时,除体质量外,还应结合体长和体高来进行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对250尾3月龄黑鲷的体质量(Y)和8个形态性状,即全长(X_1)、体长(X_2)、体高(X_3)、体宽(X_4)、头长(X_5)、躯干长(X_6)、尾柄长(X_7)、尾柄高(X_8)进行测量,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进行了以体质量为因变量、其他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月龄黑鲷幼鱼的8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最优线性回归方程为Y=-6.347+0.389X_2+1.690X_5+0.364X_1+0.544X_6+0.555X_4+0.591X_7+0.650X_8+0.404X_3;通径分析表明,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0.288),其他性状主要通过体高来间接影响体质量。研究表明,对黑鲷幼鱼进行选育时,除体质量外,还应结合体长和体高来进行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5.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9,(2)
为探究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对250尾3月龄黑鲷的体质量(Y)和8个形态性状,即全长(X_1)、体长(X_2)、体高(X_3)、体宽(X_4)、头长(X_5)、躯干长(X_6)、尾柄长(X_7)、尾柄高(X_8)进行测量,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进行了以体质量为因变量、其他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月龄黑鲷幼鱼的8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最优线性回归方程为Y=-6.347+0.389X_2+1.690X_5+0.364X_1+0.544X_6+0.555X_4+0.591X_7+0.650X_8+0.404X_3;通径分析表明,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0.288),其他性状主要通过体高来间接影响体质量。研究表明,对黑鲷幼鱼进行选育时,除体质量外,还应结合体长和体高来进行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形态性状对长鳍吻鮈体质量的影响效果,为长鳍吻鮈的人工选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随机选取120尾驯养的野生长鳍吻鮈,分别测量其体质量(Y)、全长(X1)、体长(X2)、体高(X3)、体宽(X4)、头长(X5)、头宽(X6)、头高(X7)、吻长(X8)、叉长( X9)、眼径( X10)、眼间距( X11)、尾柄长( X12)、尾柄高( X13)、尾鳍长( X14)、眼后头长( X15)共16个性状指标。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复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长鳍吻鮈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复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对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大小进行剖分,确定了影响长鳍吻鮈体质量的主要外部形态性状。[结果]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仅全长、头长、头高、眼径、眼后头长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复相关系数为0.976,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其中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663);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全长、头长、头高、眼径、眼后头长的决定系数较大,其中全长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0.440)最大,其他4个性状主要通过全长影响体质量;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经过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建立以体质量的因变量(Y),以全长(X1)、头长(X5)、头高(X7)、眼径(X10)和眼后头长( X15)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30.650+2.534 X1+2.012 X5+2.019 X7+8.716 X10+4.120 X15,经回归预测结果显示估计值与实际值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该方程可用于长鳍吻鮈实际生产中,为长鳍吻鮈选中提供理论依据和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7.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5)
为探明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程度,对5月龄斜带石斑鱼的体质量(Y)和11个形态性状(X1X11)进行了测量,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获得了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及生长拟合方程。结果表明:5月龄斜带石斑鱼体质量与各形态性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发现,眼间距(X7)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412),其次为尾柄高(X10)、体高(X5)和体宽(X6),而躯干长主要通过体高、体宽、眼间距和尾柄高间接影响体质量;决定系数分析显示,躯干长、体高、体宽、眼间距和尾柄高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15,说明体质量主要受这些性状的影响;经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5月龄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Y=-214.67+1.033X5+1.519X6+7.548 X7+3.101X10。研究表明,在对5月龄斜带石斑鱼进行亲本选育时,应以体质量为主,并结合选择躯干长、体高、体宽、眼间距和尾柄高等形态性状。 相似文献
8.
5月龄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程度,对5月龄斜带石斑鱼的体质量(Y)和11个形态性状(X1~X11)进行了测量,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获得了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及生长拟合方程。结果表明:5月龄斜带石斑鱼体质量与各形态性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发现,眼间距(X7)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412),其次为尾柄高(X10)、体高(X5)和体宽(X6),而躯干长主要通过体高、体宽、眼间距和尾柄高间接影响体质量;决定系数分析显示,躯干长、体高、体宽、眼间距和尾柄高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15,说明体质量主要受这些性状的影响;经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5月龄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Y=-214.67+1.033X5+1.519X6+7.548 X7+3.101X10。研究表明,在对5月龄斜带石斑鱼进行亲本选育时,应以体质量为主,并结合选择躯干长、体高、体宽、眼间距和尾柄高等形态性状。 相似文献
9.
随机选取一龄黄姑鱼幼鱼362尾,测量其体重、全长、体长、体厚、体高、头长、尾柄长、尾柄高、吻长、吻尖至背鳍起点长、眼径、眼间距共12个形态学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揭示了影响黄姑鱼一龄幼鱼体重的主要外部形态性状。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影响黄姑鱼一龄幼鱼体重的主要性状是体长、体高、体厚、尾柄高和眼间距;体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最大(0.400**),对体重的决定系数最高(16.00%);眼间距对体重的直接作用较小(0.066**)。主要是通过间接作用来影响体重(0.627 6);决定分析的结果和通径分析的变化趋势一致;各形态性状对体重总的决定系数∑d=0.904,它与相关指数R2的数值相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经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建立了体质量为因变量,体长、体高、体厚、尾柄高和眼间距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回归方程为:y=-104.906+4.336 x1+11.654 x2+14.015 x3+7.138 x4+8.761 x5。 相似文献
10.
为探析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早期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随机选取同一批次2月龄斑鳜100尾,精确测量体质量(Y)及全长(X1)、体长(X2)、头长(X3)、吻长(X4)、体高(X5)、体宽(X6)、眼径(X7)、眼间距(X8)、尾柄长(X9)和尾柄高(X10)10个形态性状,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以及通径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确定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构建最优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探讨各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2月龄斑鳜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具有最大选育潜力;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长与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应用逐步引入-剔除法构建全长、体高、吻长和眼径与体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11.578+0.093X1+0.550X5+0.263X4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饲料DHA/EPA比率对草鱼稚鱼生长、脂质蓄积及抗氧化状态的影响,为完善草鱼高不饱和脂肪酸营养理论及合理进行饲料脂质的配比提供参考。【方法】将198尾草鱼稚鱼(平均体质量(17.6±1.2)g)以11尾/缸的密度随机投放于18个循环水养殖缸中,随机分为6组,进行为期38 d的饲养试验,对照组草鱼稚鱼饲喂仅可满足必需脂肪酸需求的饲料,试验组草鱼饲喂在满足必需脂肪酸需求的基础上,添加0.5%HUFA、DHA/EPA比率分别为4.93(试验Ⅰ组),2.05(试验Ⅱ组),1.08(试验Ⅲ组),0.49(试验Ⅳ组),0.21(试验Ⅴ组)的饲料。饲养试验结束后,测量试验鱼体长和体质量,采取全鱼、肌肉、肝胰脏等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试验Ⅴ组草鱼稚鱼终末体质量、相对生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Ⅰ、Ⅱ、Ⅲ、Ⅳ和Ⅴ组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试验Ⅱ和Ⅲ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Ⅰ、Ⅱ、Ⅲ、Ⅳ和Ⅴ组肝胰脏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肝胰脏T-Aoc显著高于试验Ⅰ、Ⅱ、Ⅲ和Ⅳ组,其余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组间肝胰脏CAT、SOD活性和MDA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结论】添加HUFA具有促进草鱼稚鱼生长和调控体脂在组织间分配的作用,并表现出诱发氧化应激的趋势,而饲料DHA/EPA比率在4.93~0.21对草鱼稚鱼的生长、脂质蓄积和抗氧化状态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大泷六线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随机选取6月龄和18月龄大泷六线鱼各150尾,测量了体质量和8个形态性状,包括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头长、躯干长、尾柄长、尾柄高,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这8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6月龄和18月龄大泷六线鱼的所有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0. 01),不同月龄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存在差异。采用逐步引入-剔除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6月龄和18月龄大泷六线鱼分别筛选出体长、头长、体高、体宽,全长、体高、尾柄高、体宽各4个形态性状,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13. 54+1. 905X_2+1. 222 X_3+1. 211X_4+1. 499X_5,Y=-173. 415+8. 85X_1+11. 18X_3+9. 65X_4+20. 749X_8。通径分析结果显示,6月龄和18月龄大泷六线鱼对体质量直接作用最大的形态性状分别为体长(0. 706)和全长(0. 538),其次分别为头长(0. 150)和体高(0. 188),说明体长和头长、全长和体高分别对6月龄和18月龄大泷六线鱼体质量具有决定作用。除了上述的形态性状外,还应结合体宽来进行选育。研究结果可为大泷六线鱼的形态性状在良种选育中的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克隆草鱼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脂多糖结合蛋白(Bactericidal 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LPSbinding protein,BPI/LBP)基因的cDNA全长,分析其结构特征,研究其表达规律,为进一步探明其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首先用同源克隆及快速扩增cDNA末端技术(RACE),克隆草鱼BPI/LBP基因的cDNA全长,然后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BPI/LBP基因的结构特征,最后用半定量RT-PCR检测BPI/LBP基因在草鱼不同组织(血、脑、眼睛、前肠、中肠、后肠、鳔、鳃、头肾、中肾、心脏、肝胰脏、肌肉、皮肤和脾脏)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草鱼BPI/LBP cDNA全长1 568 bp,编码473个氨基酸,其中包括18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BPI1结构域(BPI/LBP/CETP N-terminal domain)和BPI2结构域(BPI/LBP/CETP C-terminal domain)。该蛋白的分子质量为51 551 u,等电点为8.6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草鱼与鲤鱼BPI/LBP的同源性最高(90%),其次为虹鳟(73%)、斑点叉尾鮰(73%)、香鱼(72%)等。在系统进化树中,草鱼BPI/LBP首先与鲤科的鲤鱼聚为一类。通过半定量RT-PCR分析可知,草鱼BPI/LBP基因在被检测的15个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头肾、中肾等。【结论】成功克隆了草鱼BPI/LBP基因的cDNA全长,该基因在草鱼体内不同组织中广泛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L-肉碱强化卤虫对草鱼开口苗生长性能的影响,为草鱼开口苗培育技术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用0(对照),1,100,1000mg/L的L-肉碱强化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p.)12h,投喂给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开口苗,分别于7,14,21d取样测定鱼苗的体长、体质量,21d时取样测定生命力及鱼体RNA/DNA比率的变化。【结果】1mg/LL-肉碱强化卤虫处理组草鱼开口苗的体长、体质量、体长日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100mg/LL-肉碱强化卤虫处理组开口苗的生命力较其他3组有升高趋势(P0.05);100,1000mg/LL-肉碱强化卤虫处理组开口苗的RNA/DNA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mg/LL-肉碱强化卤虫处理组开口苗的RNA/DNA比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以1mg/LL-肉碱强化卤虫投喂草鱼开口苗,可明显提高草鱼开口苗的生长性能;过高质量浓度L-肉碱强化卤虫对草鱼开口苗生长没有影响,但能提高其体内的RNA/DNA比率。 相似文献
15.
运用RT-PCR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rapid amplication ofcDNA Ends,RACE)技术获得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hepcidin基因全长cDNA,为774 bp,包括ORF 282 bp、5’UTR 117 bp和3’UTR 383 bp,3’UTR存在1个多聚腺苷酸加尾信号(AATAAA)和1个mRNA不稳定基序(ATTTA)。推定编码93个氨基酸,与其它鱼类hepcidin的序列同一性为27.9%~51.6%;SignalP 4.0软件预测信号肽位于1~24位。在邻接(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草鱼hepcidin前体肽和其他已报导的鱼类hepcidin前体肽聚为一枝。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qPCR)检测结果显示hepcidin基因mRNA主要表达于肝脏、脾脏、头肾和眼等组织;柱状黄杆菌注射后4~48 h,hepcidin基因在肝脏、脾脏和头肾中表达均显著上调。研究亮点:克隆到草鱼抗菌肽hepcidin一个新基因的全长cDNA,阐明了其所编码的hepcidin与其它脊椎动物hepcidin具有类似的结构与功能;证明其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参与了对细菌的免疫应答,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氟氯氰菊酯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效应,本研究采用静水暴露法分析不同浓度氟氯氰菊酯(0、0.2、0.4、0.6、0.8μg·L~(-1))对草鱼肝肾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氟氯氰菊酯对草鱼96 h LC50为1.112μg·L~(-1)。在暴露初始阶段,氟氯氰菊酯对ALT、AST活性具有诱导作用,浓度越高诱导作用越显著。其中0.8μg·L~(-1)氟氯氰菊酯处理1 d后,肝脏、肾脏ALT活性分别上升28.12%、26.74%,AST活性分别上升31.45%、22.56%;但随着暴露时间延长,氟氯氰菊酯对肝肾ALT、AST活性表现出抑制作用,且高浓度(0.8μg·L~(-1))氟氯氰菊酯的抑制作用极显著,暴露10 d后肝肾ALT、AST活性有显著下降。与肾脏相比,氟氯氰菊酯处理后肝脏ALT、AST活性变化更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亚致死浓度的氟氯氰菊酯可引起肝肾ALT、AST活性变化,提示氟氯氰菊酯污染物可影响草鱼肝肾的生理功能,对肝肾具有一定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草鱼的BAC文库中筛选TLR3基因的阳性克隆,研究该基因在草鱼体内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同位素P32标记的探针,对53 216个BAC克隆以双份平行形式制备的DNA尼龙膜进行杂交筛选,用半定量方法检测TLR3在草鱼不同组织(鳃、心脏、肠、肝胰脏、肌肉、皮肤、脾脏、头肾和中肾)中的表达模式,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研究草鱼感染呼肠孤病毒后不同时间TLR3的表达规律。【结果】获得了2个TLR3基因的阳性BAC克隆,该基因在被检测的9个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在脾脏、皮肤中的表达量较高。在感染呼肠孤病毒后24 h,草鱼肝胰脏中TLR3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感染后48 h,其相对表达量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结论】成功筛选到草鱼TLR3的BAC克隆,该基因在草鱼体内不同组织中有广泛表达,并且参与了草鱼抗呼肠孤病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不同剂量复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草鱼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制备好的中草药免疫增强剂(黄芪、大蒜、菊花、山楂和板蓝根五味中草药按等比的水提取物)分别按质量分数1%、2%、4%、8%的比例添加到基础饲料中,饲喂草鱼(27.84?1.57)g 30 d,研究不同剂量的复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草鱼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组、2%组、4%组显著提高了草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且4%组显著高于1%组和2%组(P<0.05)。各试验组的吞噬细胞吞噬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的血清溶菌酶(LSZ)活力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均极显著提高(P<0.01)。经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各试验组的免疫保护率均极显著提高(P<0.01),且4%组最高为70.28%?6.26%。结果表明该复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在饲料中适宜添加量为4%。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舟山不同野生群体等边浅蛤(Macridiscus multifarius)形态对体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浙江省舟山市两个海域沙滩的等边浅蛤,测量每个个体的壳长(SL)、壳高(SH)、壳宽(SW)等3个形态性状指标,以及阴干后体质量(BM),采用通径分析等方法评估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两个地理群体等边浅蛤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有一定差异,其中对嵊泗群体体质量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为壳高,而对普陀群体而言,壳宽对其体质量的影响最大。两个地理群体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较大,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间接作用均大于直接作用。将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与体质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得到嵊泗和普陀群体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Y=0.505X1+0.773X2+0.723X3-41.313和Y=0.258X1+0.432X2+0.888X3-23.607,其中,Y为体质量,X1、X2、X 相似文献
20.
尼罗罗非鱼的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机选取1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同批雌雄个体121尾,其中雌鱼57尾,雄鱼64尾,分别测量其体重(Y)及体长(X1)、头长(X2)、躯干长(X3)、体高(X4)、尾柄长(X5)、尾柄高(X6)、体宽(X7)等7项形态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重为依变量,计算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建立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雌、雄鱼的7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影响雌鱼体重的主要性状为体长、体高、体宽和头长,影响雄鱼体重的主要性状为体高、体长、躯干长、和体宽;体长对雌鱼体重的决定系数最大(0.178),体高对雄鱼体重的决定系数最大(0.136)。经多元回归分析,选择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与体重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尼罗罗非鱼雌雄鱼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雌=-443.542+16.525X1-17.106X2+40.658X4+56.038X7和Y雄=-684.921+15.531X1+25.413X3+38.976X4+48.213X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