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胶稠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等是评价稻米优劣的主要指标,其中胶稠度可以体现稻谷口感和食味品质。将加热糊化后的米胶在特定条件下冷却再流淌并测定其长度,即稻米米胶稠度。米胶越长,稠度越大,稻米口感越好,米饭也更柔软。米胶长度体现了稻米活化程度和内在酶活性,是优质稻谷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稻米胶稠度的因素很多,例如种植环境、  相似文献   

2.
259份粳粘,1份粳糯品质性状测定结果表明:河北地方水(陆)稻品种蕴藏着大量高蛋白质含量资源,蛋白达到部颁优质1-2级米品种数为96.34%,蛋白质含量9%以上品种数为68.1%。品种主要品质性状达标顺序为蛋白质〉直链淀粉≈胶稠度〉精米率〉糊化温度〉出糙率。粳粘品种变异系数以胶稠度最大,其顺序为胶稠度〉直链淀粉〉蛋白质〉赖氨酸〉湖化温度〉支链淀粉〉精米率≈总淀粉≈糙米率。  相似文献   

3.
大米胶稠度的测定结果受试验条件的影响较大,稳定性不够理想。研究选取了样品粒度、水分平衡、KOH试剂浓度、KOH试剂新鲜度、电炉功率、放置温度、放置时间7个对测定结果可能有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放置时间外,其余因素均对胶稠度测定的准确性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籼粳杂交稻米胶稠度的遗传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采用胶稠度单籽粒分析法,对7个同期收获的籼粳交稻米群体(P#-1、P#-2、F#-1、F′#-1、F#-2、B#-1F#-1和B#-2F#-1)的胶稠度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籼粳交稻米的胶稠度受到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的控制,主效基因为复等位基因,硬对中等或软,中等对软胶稠度表现显性。胶稠度的遗传还存在基因剂量效应和某些质量-数量特性。  相似文献   

5.
稻米蒸煮品质与营养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本研究测定了49个不同米质类型的水稻品种(组合)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杂交稻与常规稻之间、杂交稻中不同不育系来源的组合之间在上述相关性上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所有品种(组合)的共性为蛋白质含量与胶稠度和碱消值无显著相关;测试品种的总体结果为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极显著负相关;所有杂交稻的总体分析结果中未发现显著相关性;杂交组合按不同不育系的分类分析表明,Ⅱ优系列组合有别于K优系列和杂交组合的总体分析结果;杂交稻与常规稻之间的最大差异为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之间的相关性,杂交稻无显著相关,常规稻则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100目(孔径0.149mm)处理稻谷样品进行直链淀粉含量检测,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如改标准规定样品粉碎细度80目(0.177mm)为100目(与测定胶稠度的要求相同),即可提高工作效率,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杂交水稻蒸煮与食用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分析了全国47个不同籼粳杂交水稻组合的蒸煮和食用品质。结果表明,我国多数杂交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胶稠度硬,糊化温度和籽粒伸长率中等;多数粳型杂交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低,胶稠度软,糊化温度低。从总体分析,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的蒸煮和食用品质优于当前种植的早籼稻,与晚籼稻相近。相关分析表明,在籼粳同类型的杂交水稻中,除籼型杂交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外,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和籽粒伸长中的任两两性状间均无明显相关。本文讨论了改良我国杂交水稻蒸煮和食用品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稻米胶稠度与结实期温度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多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进行多试点、多播期和人工气候箱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齐穗后20d内的日均温度是结实期温度对稻米胶稠度影响的主要时段。对稻米胶稠度与齐穗后20d温度关系的回归分析可知,稻米胶稠度随该时段温度的变化呈直线和抛物线型两种趋势,且这种趋势类型的形成与品种的熟性有关,并与品种对温度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和最适温度范围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江苏省产梗稻为例,研究稻米外观分选对其食味品质的影响.根据外观品质将单-品种米样分为整米无垩白、整米垩白少、整米垩白多、碎米无垩白、碎米垩白少、碎米垩白多6个等级,分别测定6种米样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结果显示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与米粒垩白多少和米粒的整碎相关性显著;整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比碎米的低,胶稠度比碎米的长;垩白越少其直链淀粉含量越低,胶稠度越长.所以剔除碎米和垩白米能够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稻米分选不仅可以提高稻米的商品价值,还可以改进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0.
结实期气温对稻米胶稠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结果表明,结实期日平均气温与不同类型品种稻米胶稠度为二次曲线相关和线性相关.结实期日平均气温22℃~26℃是稻米胶稠度形成的适宜温度,<22℃的低温或>26℃的高温都不利于稻米胶稠度的形成,使米胶变硬.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稻品种(品系)对不同来源稻曲病菌株的抗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接种技术,探讨了12份水稻材料对11个不同来源的稻曲病病菌抗性反应变化。结果表明:同一供试水稻品种对不同来源菌株的抗性反应存在一定差异,同一供试菌株对不同供试水稻品种的抗性反应也存在一定差异。这说明不同水稻品种与稻曲病菌株之间存在亲和性互作特性。同时,利用水稻头季稻和再生稻连续进行人工接种技术,建立了水稻稻曲病抗性的鉴定和评价体系,可大大缩短抗性鉴定周期。  相似文献   

12.
普通野生稻杂交后代抗白叶枯病鉴定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野生稻中发掘优异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材料,拓宽栽培稻抗白叶枯病遗传基础,达到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目的,对合系35与元江普通野生稻远缘杂交后代不同世代的不同株系材料分年度进行了抗白叶枯病能力的鉴定和分析,并调查了后代材料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病能力,获得了一批高抗和中抗材料,为今后定位高抗白叶枯病基因以及水稻抗病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土壤水分对水、陆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探讨了水稻和陆稻不同品种抽穗后不同时期不同程度控水,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水、陆稻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影响相似,多数处理表现不同程度的提高,整精米率不同品种表现不同,各品种几乎所有处理垩白率都明显增加,各品种多数处理籽粒厚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两个陆稻品种粒长、粒宽增加较为明显,不同处理对青米率影响不大。控水使各品种多数处理无论优势粒、劣势粒的蛋白质含量均表现增加(一些处理增加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水稻品种的增加幅度大于陆稻,除垦选一号陆稻外,所有水、陆稻品种中劣势粒蛋白质含量高于优势粒。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差及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结合我国水稻生产实际,构建了水稻产量差定量化研究模型,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差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中稻、晚稻的潜在产量、高产试验产量、品种区试产量和大田平均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其中大田平均产量与品种区试产量间的产量差(GV)分别为2 024、1 455和1 835kg/hm2;与高产试验产量间的产量差(GE)分别为3 864、5 196和4 601kg/hm2;与潜在产量间的产量差(GM)为9 990、15 135和13 246kg/hm2,区内水稻产量提升空间较大。早稻、中稻、晚稻不同层次产量差在各省份间的分布差异很大;同一省内,同一层次产量差在不同季节类型水稻间的表现也不同。但从整个区域来看,GV:早稻>晚稻>中稻,GE和GM均为:中稻>晚稻>早稻。因此,发展双季稻,恢复双季稻的面积是短期内提升该区水稻总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寒地水稻不同群体密度品质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插秧苗数与株行距对稻米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插秧苗数对水稻平方米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影响显著,随插秧苗数增多,水稻平方米穗数增加,穗粒数则下降;株行距对水稻平方米穗数及空瘪粒、空瘪率、产量影响显著,随株行距减小,水稻平方米穗数增多,产量增加。插秧苗数对稻米垩白率、垩白度、整精米率影响显著,随着插秧苗数增多,稻米垩白率、垩白度增加,整精米率减少,插秧苗数对稻米蛋白质含量及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不显著;株行距对水稻品质各项指标影响不显著。整体来说,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蛋白质含量随插秧苗数的增多而增高,随密度的增大而增高,栽培密度过大,直链淀粉含量、稻米食味品质以及外观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6.
以13个水稻基因型为材料,以愈伤组织生长状况、水稻种子在组织培养条件下的发芽率和苗高等为指标,研究了水稻对NaCl的耐受性。结果表明:水稻的不同基因型对NaCl的耐受性在这3个指标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在进行水稻遗传转化的筛选时,应注意到水稻不同基因型和受体类型对NaCl的耐受性。同时发现同一基因型的不同组织或发育时期对NaCl的耐受性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水稻品种甲烷(CH4)排放差异形成与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的关系,选取早稻晚稻各3个品种为大田供试材料,采用密闭静态暗箱法收集CH4气体,监测早稻晚稻不同品种CH4排放动态,以及不同品种在主要生育时期根际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并对不同水稻品种CH4排放与两种酶活性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双季稻品种CH4排放差异显著,晚稻CH4累积排放量明显高于早稻,早稻品种中CH4累积排放量以湘早籼24号最高,株两优819最低,相差31.78%;晚稻以湘晚籼17号最高,Y两优1号最低,相差17.31%。双季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存在差异,早稻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孕穗期最高,晚稻过氧化氢酶、双季稻脲酶活性均在分蘖期最高;双季稻田CH4排放与脲酶正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过氧化氢酶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上,双季稻品种甲烷排放与水稻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关系密切,降低水稻品种根际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有利于稻田CH4减排。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稻品种间栽方式控制稻瘟病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4个当地主栽杂交稻品种与1个优质感病糯稻品种配置4个组合进行混合间栽组合控制稻瘟病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混合间栽对稻瘟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间栽区各品种的平均叶瘟和穗瘟发病率均比净栽区低,尤其对优质易感病糯稻品种,穗瘟相对防治效果达到46.90%~77.36%。混合间栽较之净栽区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各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平均增产幅度可达675.0~921.3 kg/hm2。  相似文献   

19.
稻米品质的品种种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正季栽培的135个水稻各类型品种(组合)进行的稻米品质性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碾米品质、外观品质与蒸煮品质存在明显的品种(组合)间种性差异;(2)粳稻品种与籼稻品种、早稻品种与晚稻品种、杂交稻与常规稻间的稻米品质性状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并对早稻与杂交稻的稻米品质改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硒肥对早、晚季水稻精米和米糠中硒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23个基因型不同的水稻品种为材料,早、晚季齐穗期喷施硒肥,研究硒肥对早、晚季水稻精米和米糠中硒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季喷施外源硒肥均能显著增加精米和米糠中硒含量;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硒的富集能力差异很大;大多数的水稻品种晚季喷施外源硒肥的效果显著优于早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