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黄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索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简称S-P法),用抗5-羟色胺(5-HT)、生长抑索(SST)、胃泌索(Gas)、胰高血糖素(Glu)等4种抗哺乳动物血清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表明:5-HT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胃各部分布较多,食管和肠管分布较少;SST在胃贲门部和胃体部数量较多,胃幽门部较少,食管、前肠和中肠仅有少量分布,后肠的分布数量多。Gas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前肠、中肠、后肠,从胃幽门部到后肠呈递减分布趋势;食管、胃贲门部和胃体部均未检出。Glu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发现。根据形态学特征,大黄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与其他鱼类一样,分为两种类型,即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  相似文献   

2.
褐牙鲆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用抗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T)、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 lu)等4种抗哺乳动物血清对褐牙鲆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5-HT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胃各部分布较多,食管和肠管分布较少;SST在胃贲门部和胃体部数量较多,胃幽门部较少,食管和肠管各段均未检出;Gas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前肠、中肠、后肠,从胃幽门部到后肠呈递减分布趋势,食管、胃贲门部和胃体部均未检出;G lu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前肠和中肠,其余各段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泥鳅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方法]应用6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5-HT-IR细胞分布在泥鳅消化道的食管、前肠和中肠。以前肠前段密度最高,食管和前肠后段其次,中肠最少,分布差异显著;SS—IR和PP—IR细胞相同,主要分布于食管和前肠,食管段最多,前肠后段较少,前肠前段最少,中肠和后肠中未见分布;Gas—IR、Glu—IR和SP—IR3种免疫活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分布。[结论]泥鳅消化道内这6种内分泌细胞分布和其他鱼类比较,既显示了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分布的共性,又显示了一定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4.
罗非鱼消化道5-HT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阚延胜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7):27-28,97
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 Avidin Biotion -peroxidase Complex SABC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罗非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5-羟色胺细胞在消化道各段都有分布,其中胃体部密度最大,其次是幽门和喷门处,后肠的密度最小.本文主要讨论了5-HT内分泌细胞在罗非鱼消化道免疫细胞化学定位,可为鱼类的内分泌学提供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泥鳅消化道6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泥鳅4尾,雌雄各半,2007年5月购自安徽省芜湖吉合菜市场。置于清水中暂养24h后迅速解剖,按下列消化道各段取材:食道、前肠前段、前肠后段、中肠、后肠前段、直肠。生理盐水洗净,用无冰醋酸的Bouin氏液固定18—24h,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5~6μm,贴片,37℃温箱烘干备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紫貂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类型和局部分布的特点,选取5只健康成年紫貂,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法对其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检测。结果表明:7种内分泌细胞在紫貂的消化道中均可检出;阳性细胞主要集中在胃腺和肠腺上皮细胞间,以胃黏膜和小肠前段细胞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大肠各段仅检测到5-HT-IR细胞,食管无内分泌细胞检出;细胞形态多样,贲门腺区、胃底腺区、回肠、盲肠和直肠的内分泌细胞以圆形和卵圆形为主,幽门腺区、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的内分泌细胞多呈楔形;在所测细胞中,5-HT-IR细胞广泛分布于胃肠道各段,其余6种细胞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紫貂消化道的大多数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型符合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SS-IR细胞和SP-IR细胞的分布型与以往报道的其他哺乳动物的观察结果差别较大,可能是紫貂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分布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泥鳅消化道6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he study was to 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e the endocrine cells from digestive tract of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Method] Using six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antisera, the endocrine cells from digestive tract of M.anguillicaudatus was 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ed.[Result] The 5-hydroxytryptamine immunoreactive(5-HT-IR) cells distribute in oesophagus, foregut and midgut;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was determined to be forepart of foregut> oesophagus and hindpart of foregut>gut,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density gradients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 Like PP-IR, SS-IR cells were observed mostly in oesophagus, followed by hindpart of foregut, least in forepart of foregut, but never found in gut and hindgut. The three kinds of immunocompetent cells Gas-IR, Glu-IR and SP-IR were not detected in each part of digestive tract. [Conclusion] This study may provide basic data for studying the nutritional and digestive physiology, as well as the preparation of meridic diets for M.anguillicaudatus.  相似文献   

8.
草鱼肠道内分泌细胞中肽激素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用10种哺乳动物激素培育出的抗血清对三尾草鱼肠道中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进行了鉴别。与其中6种抗血清起反应的分别是:胃泌素、胰高血糖素样免疫反应物、抑胃肽、亮氨酸脑啡肽,P物质和牛胰多肽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其它4种抗血清在三尾草鱼肠道中没有发现免疫活性反应。草鱼肠道中各种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大多数为开放型,少数为封闭型或兼有两种类型的特点。对6种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特点及其在肠道各段的密度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蝮蛇在我国分布广泛,是重要的有毒蛇类之一,其蛇毒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对蛇类的研究虽有许多报道,但对蛇类内分泌细胞的研究报道甚少.本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蝮蛇消化道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细胞的形态及分布,以期为蛇类的养殖和开发利用及爬行动物的消化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应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多种激素标记物的免疫组化技术,在鼻咽部发现有两类神经内分泌细胞,即上皮性神经内分泌细胞(存在于披复上皮和陷窝腺体)和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细胞(弥散分布或灶状聚集于固有膜和陷窝腺体周围)。作者对这两类细胞的来源、生物学特性和病理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pH值对黑鲷胃肠道及肝胰脏主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试验研究了pH值对黑鲷胃、肠及肝胰脏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3种主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黑鲷正常的消化道酸碱条件下(胃pH值2.5,肠pH值7.5),蛋白酶活力大小顺序为:胃>肠>肝胰脏;淀粉酶活力大小顺序为:肝胰脏>肠>胃;脂肪酶大小顺序为:肠>肝胰脏>胃。胃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2.0,5.0和4.0,均在酸性范围;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最适pH值分别是7.0,7.0,7.5,肝胰脏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最适pH值分别是7.5,7.0,7.0,均为中性或略偏碱性。  相似文献   

12.
用溶藻弧菌1.1587制备全细胞、全细胞 弗氏完全佐剂(FCA)、脂多糖(LPS)3种疫苗,疫苗经腹腔对黑鲷进行免疫注射,分别在第7、14、28、56 d采鱼血,检测抗体效价、白细胞吞噬活力、溶菌酶活力、SOD活力和抗菌活力;第28 d用5.5×108 cfu/mL的溶藻弧菌悬液进行攻毒试验来比较疫苗的免疫效果. 结果表明:抗体凝集效价在28 d达到最高值,免疫组2显著高于免疫组1和免疫组3(P《0.05);白细胞吞噬百分数和吞噬指数28 d达到最高值,3个免疫组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1和免疫组2溶菌酶活力在28 d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OD活力在28 d达到最高值,免疫组1和免疫组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种疫苗对黑鲷攻毒后20 d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1.4%、85.7%、71.4%. 全细胞-FCA疫苗对黑鲷的免疫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选取同一种饵料设置7个投饵率水平(分别为体重的1.0%、1.5%、2.0%、2.5%、3.0%、3.5%、4.0%),采用静水连续充气养殖系统,在盐度为26.0~27.5、温度为27.8~26.5℃的条件下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成鱼和黑鲷鱼种进行为期40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1)黑鲷成鱼和鱼种的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随着投饵率的增加,黑鲷的饲料转化率逐渐下降,相对增重率先升高后下降。但是在各指标的变化幅度上,黑鲷鱼种远大于黑鲷成鱼。(2)黑鲷成鱼和鱼种的水分含量随投饵率的增高而下降,脂肪含量随投饵率的升高而增加。(3)适宜投饵率随着黑鲷体重的增加而降低,黑鲷鱼种的适宜投饵率为其体重的3.0%,黑鲷成鱼的适宜投饵率为其体重的2.5%  相似文献   

14.
不同投饵率对黑鲷生长及体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同一种饵料设置7个投饵率水平(分别为体重的1.0%、1.5%、2.0%、2.5%、3.0%、3.5%、4.0%),采用静水连续充气养殖系统,在盐度为26.0~27.5、温度为27.8~26.5℃的条件下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成鱼和黑鲷鱼种进行为期40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1)黑鲷成鱼和鱼种的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随着投饵率的增加,黑鲷的饲料转化率逐渐下降,相对增重率先升高后下降。但是在各指标的变化幅度上,黑鲷鱼种远大于黑鲷成鱼。(2)黑鲷成鱼和鱼种的水分含量随投饵率的增高而下降,脂肪含量随投饵率的升高而增加。(3)适宜投饵率随着黑鲷体重的增加而降低,黑鲷鱼种的适宜投饵率为其体重的3.0%,黑鲷成鱼的适宜投饵率为其体重的2.5%  相似文献   

15.
利用音响驯化提高黑鲷对饵料的利用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作为试验对象,采用音响驯化技术,每天配合投饵定时放声集鱼。结果表明,驯化7d后,黑鲷对声音产生了反应,并呈正趋声性。试验初期,黑鲷的摄食时间为10~12min,驯化结束时其摄食时间缩短到2~3min。试验期间,定期测量鱼的体长和体重,得出鱼的体长、体重与摄食量的关系曲线图及关系方程,从而确定在黑鲷的不同生长阶段(60~100g),其日摄食量为4.38~6.47g/尾。  相似文献   

16.
褐牙鲆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阿利新兰—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和不同pH(1.0、2.5、3.1)的AB染色法,对褐牙鲆进行显微观察,发现褐牙鲆食管、胃、幽门垂和肠道均有粘液细胞分布.根据AB-PAS染色结果将褐牙鲆粘液细胞分成Ⅰ-Ⅳ4种类型:Ⅰ型呈红色,AB呈阴性反应,PAS呈阳性反应,含中性粘多糖;Ⅱ型呈蓝色,AB呈阳性反应,PAS呈阴性反应,含酸性粘多糖;Ⅲ型呈紫红色,AB和PAS均呈阳性反应,主要含有PAS呈阳性反应的中性粘多糖,同时含有少量AB呈阳性反应的酸性粘多糖;Ⅳ型呈蓝紫色,AB和PAS均呈阳性反应,主要含有AB呈阳性反应的酸性粘多糖,同时含有少量PAS呈阳性反应的中性粘多糖.AB(pH 2.5、3.1)染色显示,粘液细胞含酸性粘液(蓝色);AB(pH 1.0)染色显示,粘液细胞含弱的和强的硫酸化酸性粘液(蓝色).食管、胃、幽门垂和肠道含有大量粘液细胞,食管和中后肠以Ⅲ型和Ⅳ型细胞为主,幽门垂和前肠含有许多Ⅰ型细胞,胃只含大量的Ⅰ型细胞.通过对各部位粘液细胞的分类和比较可以看出,粘液细胞的分布和类型与其所在部位执行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黄鳍鲷(Sparus latus)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鱼苗健康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黄鳍鲷生物学研究文库.[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进行观察.[结果]2日龄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条未分化的管道;5日龄仔鱼消化道分化为食道、胃和肠道,食道黏膜上皮由立方状细胞组成,胃黏膜上皮由单层矮柱状细胞组成,二者均无黏膜褶皱,肠分化为小肠和直肠,小肠壁内部出现黏膜褶皱,直肠内壁无褶皱;7日龄仔鱼消化道进一步分化,各段管壁增厚,食道和胃内壁仍无黏膜褶皱,幽门盲囊开始分化,小肠黏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稚鱼消化道在质方面向幼鱼的基本型发育,食道、胃、幽门盲囊、肠道表现出固有的类型和数量,消化道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褶皱加深,杯状细胞增多.幼鱼消化道进一步发育完善,其组织结构与成鱼相似,由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组成;各部分管壁从内到外都分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结论]黄鳍鲷消化道的胚后发育特征与其摄食方式及功能相适应,进一步证实无论鱼类处于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其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均与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改良甲苯胺蓝(MTB)、阿利新蓝—沙黄(AB-S)、甲基绿—派洛宁(MG-P)、天青Ⅱ—伊红—瑞特、硫堇及PAS-HE等6种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虎纹蛙消化道肥大细胞(MC)的组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虎纹蛙消化道中食管、胃贲门、胃体、胃幽门、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直肠等部位均有MC分布;MC呈长梭形、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主要存在于黏膜固有层或黏膜下层内,有沿血管和腺泡周围分布的趋向.在6种染色法中,用MTB染色效果最好,MC易定位,组织结构清晰可辨,胞质呈紫红色;其次为AB-S染色,而MG-P及天青Ⅱ—伊红—瑞特的染色效果一般,硫堇染色效果差,PAS-HE染色则不着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