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山东省植保总站近日下发紧急通知,安排部署小麦黄花叶病和"小麦根茎草螟"查治工作。小麦黄花叶病和"小麦根茎草螟"为近年新发病虫。其中,小麦黄花叶病在泰安、临沂等市发生较重发病严重的地块病株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
<正>(接上期)7.小麦病毒病小麦病毒病是指由病毒引起的一类小麦病害,国内已经报道有20几种,其中为害较重的主要有小麦黄矮病、小麦丛矮病和土传小麦花叶病,其它的如小麦黄花叶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小麦红矮病、小麦线条花叶病等在局部地区可能会严重发生。我国于1960年在陕西、甘肃的小麦上发现小麦黄矮病,上世纪70年代左右有6次大流行。受害小麦严重的减产40%以上,个别地块可造成绝产。丛矮病曾在西北、河北和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流行,重病田减产50%以上。土传花叶病局部地区可造成70%的减产,还可以危害大麦等作物。  相似文献   

3.
利用田间抗性鉴定和病毒检测方法,对南阳主要推广小麦品种进行了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和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均感染了小麦黄花叶病毒;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抗性有显著差异,高抗、中抗、中感和感的品种分别占筛选品种的6.67%、46.67%、33.33%和13.33%。  相似文献   

4.
利用田间抗性鉴定和病毒检测方法,对南阳主要推广小麦品种进行了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和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均感染了小麦黄花叶病毒;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抗性有显著差异,高抗、中抗、中感和感的品种分别占筛选品种的6.67%、46.67%、33.33%和13.33%.  相似文献   

5.
小麦梭条花叶病是小麦梭条花叶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小麦病株分蘖少,主茎成穗率低,穗小、粒轻,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70%以上。介绍了小麦梭条花叶病的发病规律及发病症状,并从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方面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小麦黄花叶病在黄淮海麦区逐渐发展,成为导致春季小麦黄苗的主要因素之一。小麦黄花叶病是由小麦黄花叶病毒或中国小麦花叶病毒单一侵染或复合侵染所引起的病害,对小麦的危害程度与小麦品种、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播种时间均相关。病毒的自然传播介体都为禾谷多黏菌,它是禾谷类植物根部表皮细胞内的一种弱专性寄生菌,病毒在  相似文献   

7.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又名小麦黄花叶病,是一种土壤真菌传播的病毒病。据近年调查统计,2000年以来平舆县发病田产量损失率为I4%~22%,2008年达到21.5%,2009年由于干旱发生较轻,损失率仅为6.5%,2010年普遍发生,面积达到10000hm^2,发病田产量损失率高于20%,严重田块达40%以上。  相似文献   

8.
农药植保篇     
正解淀粉芽胞杆菌可作为生防菌剂防治小麦黄花叶病为探索新型生防菌剂解淀粉芽胞杆菌对小麦黄花叶病的防治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和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盆栽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解了淀粉芽胞杆菌对小麦黄花叶病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幼苗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9.
沈丘县小麦黄花叶病发生严重,且发生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小麦生产,成为制约沈丘县小麦大面积增产的障碍因素.针对沈丘县小麦黄花叶病发生的现状、危害程度,提出了采取合理轮作等10项应对措施,以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0.
研究抗黄花叶病毒病转基因小麦新品系的利用价值,对小麦黄花叶病抗性遗传稳定性、农艺性状、主要品质特性和其他主要病害抗病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抗黄花叶病毒病转基因小麦新品系N12、N13、N14和N15抗性稳定,具有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及穗粒数多、品质好等优点,可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利用.通过回交育种技术,成功地将抗黄花叶病毒病基因转入到当地推广品种或中间材料中,已育成的1个兼抗黄花叶病和白粉病新品系04T19,以及聚合Wax基因、Pm基因与抗黄花叶病毒病转基因的材料6株,在丰产性、抗病性等方面均较N12、N13、N14和N15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小麦梭条花叶病是春季麦田见病较早、严重危及小麦生产的一种土传病毒病,在我国四川、陕西、江苏、浙江和山东南部均发现危害,流行渐广。目前江淮之间的小麦主体品种扬麦及鄂麦系统均为感病品种,江苏1991年发病麦田面积在20万hm~2以上,成为小麦主要病害之一。选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蔓延的根本措施。通过近几年的抗病鉴定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河南农科院小麦所技术人员来到农开项目区项城查看小麦苗情。今年项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病面积广,病情也较重。发病小麦发育缓慢,分蘖少,萎缩,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明显矮化。如何应对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呢?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分子育种室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病主要原因及其配套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3.
<正>小麦黄花叶病近年来在我国的浸染面积逐年扩大,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一大难题。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原雪峰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核糖体内部进入位点,揭示了小麦黄花叶病毒基因组RNA1不依赖帽子结构翻译的动态平衡调控机制,为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控制提供了潜在靶标和分子策略。近日,国际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了相关成果。论文通讯作者原雪峰介绍,小麦黄花叶病毒RNA1翻译调控的进化方向是翻译水平的适宜调控,  相似文献   

14.
<正>麦类黄矮病主要发生在大麦、小麦及燕麦上,在我国则以小麦上的为害较显著,故称小麦黄矮病。是由麦蚜(主要是麦二叉蚜)传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轻发生年份小麦产量损失率为3%~5%,中度流行年份损失率为20%~30%,大流行年份损失率30%~50%,个别病重田块的损失率可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15.
大麦黄花叶病是以禾谷多粘菌为介体的一种土传病毒病,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流行为害。1980年,舟山地区发病面积占大麦种植面积的40.9%,病田一般减产一至三成,重至五成以上,严  相似文献   

16.
正小麦吸浆虫,又名麦蛆,是世界性的小麦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主要小麦栽培地区。小麦吸浆虫也广泛分布我国主要产麦区。在我国小麦吸浆虫种类主要为小麦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小麦红吸浆虫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的黄河两岸;小麦黄吸浆虫主要发生在高原地区和高山地带。沧州地区小麦吸浆虫主要是红吸浆虫,系20世纪90年代随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传入。  相似文献   

17.
正香蕉花叶心腐病在国外称为花叶病、心腐病、侵染性褪绿等,经报道该病在南美洲、菲律宾等地发现较早,我国于1974年在广东省分地区开始发现。早期植株感病生长萎缩,甚至死亡,成长期感病则生长衰弱,不能结实。近年来该病发病面积逐年增加,病株率一般在30%以上,部分蕉园甚至高达90%以上,是一种较为危险的难防病害。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绿色、高效、优质小麦产业发展需求,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以高产小麦品种扬辐麦 4 号为母本、优质抗病小麦品种镇麦 9 号为父本,利用辐射诱变与杂交技术相结合,育成高产、多抗、中强筋小麦新品种扬辐麦 13。2017-2020 年度完成江苏省淮南组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1 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麦 20210005)。扬辐麦 13 综合抗性强,中抗赤霉病、免疫白粉病、抗小麦黄花叶病、高抗穗发芽、抗倒伏;品质优,达到中强筋小麦标准。该小麦品种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促进小麦的清洁、高效生产,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新品种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还需做到适期播种、优化群体结构、合理肥料运筹、综合病虫害防治并及时收获。  相似文献   

19.
正激发子可以诱导寄主植物的系统获得抗病性,具有有效性、持久性和广谱性的特点。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和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合作,研究了新型激发子寡糖·链蛋白(阿泰灵)对小麦黄花叶病毒的免疫诱抗作用,为该激发子的研究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人员选用小麦黄花叶病感病品种"矮抗58",在室内将消毒的  相似文献   

20.
刘起营 《种业导刊》2013,(12):20-20
麦类黄矮病主要发生在大麦、小麦及燕麦上,我国大部分地区以在小麦上的危害较为显著。此病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轻发生年份小麦产量损失率为3%~5%,中度流行年份损失率为20%~30%,大流行年份损失率为30%~50%,个别病重田块的损失率可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