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通过对云南省海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分布的大面积天然方竹林的调查,以竹类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分析软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天然方竹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分株年龄的增大,分株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2)该天然方竹无性系种群已呈现出低矮化、纤细化的衰退现象;(3)根据地径、胸径与分株高度的生长规律,拟合出该无性系种群分株高度的一元线性方程。  相似文献   

2.
巴山木竹是大熊猫的主食竹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文章从巴山木竹的生物学特性、与大熊猫的相互关系、营养成分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对巴山木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以无性系种群生态学、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和"3S"技术的运用为代表的巴山木竹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云南珍稀濒危竹类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云南是中国竹类植物分布最丰富的地区,原始属种高度集中,生态类型齐全,全省分布广泛,属种种类丰富,其中53种为珍稀濒危竹种。文章介绍了云南珍稀濒危竹类植物的资源状况和保护现状,提出了保护云南珍稀濒危竹类植物的建议。文章认为应将云南分布面积在2 000 hm2以下的竹种纳入极小种群植物保护之列,并构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理论体系;同时保存和扩繁云南竹类极小天然种群,缓解濒危态势。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云南省海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分布的大面积天然水竹林进行调查,以竹类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海子坪水竹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分株年龄的增大,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分株比例逐渐减少;(2)海子坪天然水竹无性系种群出现低矮化和纤细化的衰退现象;(3)根据地径、胸径与分株高度的规律拟舍出天然水竹无性系种群分株高度的一元线性方程分别为H=0.9631+1.7493X地、H=1.5007+1.6588X胸。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云南省富源县大河镇9个村的紫竹无性系种群进行调查,以竹类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根据当地不同的经营程度和紫竹商品化程度,将紫竹林分为粗放经营被动销售型、集约经营被动销售型、集约经营主动销售型和集约经营定向培育型4种不同类型,进行年龄结构、表现结构和水平结构的研究分析,探讨不同经营方式对紫竹林分的影响,为人工高效培育紫竹林分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对四川梁山慈竹的中心分布区和主要引种区的纸浆竹林生产经营现状进行调查,分别从梁山慈无性系种群现存地上部分生物量、不同径级的生物量的配置、不同龄级生物量的配置、竹秆生物量的垂直配置、梁山慈竹无性系种群不同密度结构林分生物量分配等5个方面对梁山慈竹无性系种群地上部分生物量配置进行了研究,初步掌握了四川梁山慈竹纸浆林生产现状,并对梁山慈竹纸浆林的丰产培育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竹类是一类具特殊生长习性与生长型的植物,其分布范围广泛、有性生殖脆弱而无性繁殖发达,易于受到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沦为小种群或濒危物种。本文从小种群近交危害与集合种群上分析了竹类种质保护的适度思想,即适宜的局域种群与集合种群结构度是优化竹类野生种质保护的重要依据;并从区域相对封闭生态系统结构度与竹类种质稳定性上分析了野生种质适度保护的策略;最后从加强竹类种质种群生态学特征的编目清查、自然野生栖息地就地保护、竹类种质保存圃建立与完善,以及竹类原料林的定向培育4方面阐述了竹类种质的适度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大熊猫种群活动是否会对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产生影响,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分别设立了干扰样地和非干扰样地,探讨了不同干扰程度下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的形态可塑性。结果表明:大熊猫干扰样地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出现退化趋势,除分株数目与最长分枝外,其余各形态指标均显著小于非干扰样地。同时,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大熊猫取食强度与巴山木竹发笋产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巴山木竹发笋时期,大熊猫种群对巴山木竹无性系种群表现出明显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是主要通过地下茎无性繁殖的散生竹类,研究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可以揭示毛竹种群的空间生长特性和生态适应机制。本文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对毛竹无性系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分形特征,种群计盒维数在1.449 4-1.596 6之间,信息维数在0.432 2-0.468 7之间。毛竹无性系种群的计盒维数值接近最大理论值2,总体对生态空间的占据能力较强。毛竹种群格局分布类型表现为随机分布,其信息维数与种群分布格局的聚集强度不相关。运用扩散系数法分析也表明,毛竹种群格局的分布表现为随机性,但各样地之间的聚集强度指数仍存在一定的差异,种群格局聚集强度与分株种群的斑块特征和水平空间分布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0.
围绕四川竹业资源培植需求,对8个丛生竹竹(品)种引种栽培3 a的生长性状变化和适应性进行分析.从立竹胸高断面积、竹丛篼幅及冠幅的变异系数变化,探讨了竹丛生长的营养空间拓展及其立地适应性表现.结果表明,丛生竹造林3 a的生长增殖已正常地表现出丛生竹无性系种群增长及结构动态,竹林已具备资源生态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竹子生理整合作用的生态学意义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理整合是克隆植物的重要特征,对于克隆植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扩张和资源利用等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竹类植物作为典型的克隆植物,克隆生长形式使其具有许多特有的生长性质,能够有效地利用异质性生境资源,具有强烈的生理整合功能.该文从土壤水分、养分、光照和种群扩张等方面综述了竹子生理整合特征及其研究进展,提出了基于竹子生理整合作用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鞭生竹克隆生长及其对相邻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鞭生竹(散生竹和混生竹)作为典型的克隆植物, 具有发达的鞭根系统和快速生长的特性。在异质性环境中, 鞭生竹通过调节分株位置实现觅养行为, 产生2种克隆生长格局, 生物量分配格局发生改变; 生理整合作用的存在可为克隆分株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 增强分株的竞争能力。鞭生竹克隆生长使其能够入侵相邻林分, 并逐渐发展为新的"优势种", 成为一种"局部入侵"物种, 影响周围森林群落结构、土壤质量、幼苗更新及幼树生长, 从而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文中对鞭生竹克隆生长特性及其对相邻系统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 提出了今后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环境胁迫下竹类植物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克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兼有生理可塑性和生理整合的属性。竹类植物是克隆植物的一类重要资源。竹类植物生态适应性策略是竹林健康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竹林对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文中从克隆植物的生理整合及生理可塑性等方面对竹子在水分、温度、光照及土壤矿质元素等环境胁迫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进行综述,并从加强竹子生理整合特性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抗性生理机制研究、"南竹北移"引种驯化等3个方面提出将来研究重点,以期为研究竹子应对异质环境胁迫、提高生态适应性和扩大竹子生长范围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冷箭竹更新幼龄种群生长发育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分析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冷箭竹更新幼龄种群的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冷箭竹幼龄种群的地径和株高生长分别为0.15cm和13.713cm,且随着龄级的增加,其地径、株高生长反而趋于递降趋势,不同林分类型的生长发育指数相异,各指数的排序递次是岷江冷杉-冷箭竹林>铁杉+梃皮桦-冷箭竹林>铁杉+红桦-冷箭竹林;而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种群的生长发育特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海子坪天然毛竹种群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Harper的构件生物结构和种群生态学理论,对海子坪天然毛竹种群生长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毛竹竹笋出土的持续时间约为50 d左右,以4月5日前后5 d的为出笋高峰;高生长持续51 d左右,遵循"慢—快—慢"的规律,呈Logistic增长,且有明显的昼夜生长节律;地径生长期在竹笋出笋后的21 d基本停止;温度是影响竹笋—幼竹高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丛生竹生长特性及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生竹生长特性是丛生竹林结构调整和林地管理的依据.当前有关丛生竹生长特性和经营技术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该文对丛生竹种群基株、分株克隆生长特性进行概述,并对基于丛立竹数与根盘面积比的丛生竹林分结构调整、丛生竹散生化栽培、林地管理等技术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丛生竹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可利用的丛生竹种较少、优良丛生竹种资源扩展缓慢、丛生竹生长特性与经营管理技术互动关系研究缺乏等问题,在今后应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7.
竹类植物具有克隆植物特有的双构件性特征,与非克隆植物相比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改变.文中从形态可塑性、生理可塑性、生物量可塑性、选择性放置(觅食行为)4个方面综述不同林冠环境下竹类植物的表型可塑性调节机制,总结相关研究现存问题,建议加强生理整合作用和选择性放置研究,在内在机制与分子层面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雷竹不同年龄分株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氮素克隆整合的响应机制,探讨雷竹林施肥的适宜立竹年龄,为雷竹林精准化、减量化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和2年生雷竹分株组成的克隆整合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给不同年龄分株竹腔注射15NH415NO3的方法,设置3个氮素添加水平(低浓度N,4.07 mol·L^-1;中浓度N,8.13 mol·L^-1;高浓度N,12.20 mol·L^-1),测定各处理1年生、2年生立竹叶片在时间梯度上的C、N、P含量,分析雷竹不同年龄分株间氮素整合方向及传输效率等差异。[结果]雷竹克隆分株间存在强烈的氮素传导功能,1年生立竹会部分传输氮素至2年生立竹,而2年生立竹会将氮素大量传输至1年生立竹,即2年生立竹的氮素传导能力显著强于1年生立竹,同时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和氮素浓度效应,氮素浓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减弱分株间氮素传输能力,试验的中浓度N是整合功能显著变化的"拐点"。1年生、2年生立竹氮素处理均能提高相连分株叶片N、P养分利用效率,且随氮素处理浓度增大及处理时间延长而减弱,但都能维持相对稳定的N/P,并使立竹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关系产生适应性调节作用。[结论]雷竹氮素克隆整合存在明显的分株年龄效应,宜选择2年生立竹进行株穴法施肥,可以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显著减少肥料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9.
为丰富西藏昌都市城市绿化树种类型,于2017年从云南昆明引种栽植了美竹。文章调查分析了引种3年的美竹无性系种群结构。结果表明:美竹在昌都市区生长较好,能够正常发笋成竹;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表现为正金字塔型,为增长型种群;植株高生长和胸径生长没有出现低矮化、纤细化等种群衰退特征;每丛竹发笋成竹数量一般在6~17株。由此表明,美竹可在昌都地区的城市绿化中扩大种植。  相似文献   

20.
冷箭竹更新幼龄无性系种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分析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冷箭竹更新幼龄无性系种群的龄级结构、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及其与生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冷箭竹更新幼龄无性系种群为一增长种群;径级处于小径阶区域,主要位于0.00-0.15cm之间;高度结构呈倒“丁”字型,随着高度级的增加,植株数量表现出递降趋势。同时,不同林分类型和海拔高度内冷箭竹的种群结构具有不同的分布格局,这与微生境、林分郁闭度、群落结构和野生动物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