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探索不同种植方式铁皮石斛石斛碱含量和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GC-MS法分析四种不同种植方式铁皮石斛石斛碱含量和挥发性成分,石斛碱含量以仿野生岩石种植方式最高,达到0.281%,其次是仿野生铁树种植,石斛碱含量为0.179%,大棚种植石斛碱含量为0.097%,盆栽种植方式石斛碱含量最低,为0.067%,仿野生两种种植方式石斛碱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种植方式。分别鉴定出10、13、15、1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相同成分9种,不同成分8种。结果显示岩石种植方式石斛碱含量高,挥发性成分丰富,是目前最适合铁皮石斛的人工种植方式。实验为选取铁皮石斛最佳种植方式提供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2.
种植方式多样性是中国水稻生产主要特点之一,对于应对多变的种植环境,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不同种植方式下早稻生长发育特性和高产形成特征,本文阐述了我国目前早稻生产和种植方式发展现状,归纳了不同种植方式对早稻根系生长、养分吸收、干物质积累、茎蘖动态、生育期变化、产量和品质形成,以及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影响,并认为今后可以从不同种植方式下早稻生育进程的内在机理、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和稻田土壤矿质元素流失特征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3.
高肥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对泛麦5号的群体动态、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有不同的效果,其中以15cm:30cm宽窄行种植方式产量最高,为最佳种植方式;其次是15cm:25cm宽窄行,而20cm:20cm等行距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4.
黑龙港区旱地不同水文年种植方式的灰色决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灰色决策的方法,依据多年调查和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黑龙港区旱地不同水文年了种种植方式的产量、产值、降水经济效益和降水利用效率四个目标的实际效果,提出了在不同投入水平条件下适合不同水文年的种植方式,为港区旱地科学种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1988~1986年的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蚕豆产量、有关生理指标、群体结构及光能分布的影响。证明在安宁河流域太粒型蚕豆播种的最适密度为亩基本亩15000~18750株,该群体结构较亩基本亩8333株的增产30%以上。宽窄行种植比等行种植增产10~40%,以33厘米和20厘米的宽窄行效果最好。最适种植密度和宽窄行播种增产的原因是提高了蚕豆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增大光合势和净同化率,使群体光能分布均匀,改良收获指数,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本文还利用大田切片法对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种植方式蚕豆群体结构和光能分布进行了比较. 近年来,国内外对蚕豆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作了一些研究,但不同地区差异极大,Pandey等试验证明蚕豆田由11.1株/平方米增至133.2株/平方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几乎成直线增加。上海农学院试验发现超过15株/早方米产量下降。在种植方式方面,张成昌等提出,蚕豆以宽窄行种植比等行种植增产15.9~39.3%;上海农学院试验认为以宽行窄株距条点播为好。可见,最佳密度和方式受地区和品种影响极大。地处西南高原的安宁河流域,有成片种植蚕豆并以收获籽粒为种植目的的历史,但历年来产量徘徊在亩产75公斤左右,低产原因之一是种植密度和方式不合理,因而寻求适合本地最佳种植方式和密度,是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根据1983~1986年三年的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密度和方式对蚕豆产量、有关生理指标、群体结构及光能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带距配置种植方式对高粱品种红缨子产量的影响,设计不同带距配置方式对红缨子群体质量、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最适宜种植方式下,通过改变种植的宽窄行距、株距和移栽株数的不同设置可以寻找出带距及移栽株数最合适的配置,红缨子高粱在遵义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80 cm+窄行40 cm)×27.5 cm),穴栽2株时产...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根系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造成的影响,将地膜覆盖、等行距种植、半膜双垄沟播等距种植模式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根系长度、根干比重等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得出半膜双垄沟播等距种植模式的运用可显著加快根系生长和提高水分利用率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种植方式与密度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67500,82500株/hm2密度水平下,以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为对照,比较分析不同缩行宽带种植方式(三行一带、四行一带、五行一带)对夏玉米碳、氮代谢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缩行宽带种植方式成熟期地上部总氮累积量、氮收获指数均高于对照等行距种植方式,其中三行一带、四行一带、五行一带种植方式地上部总氮累积量分别高于对照16.2%,16.9%,20.0%。籽粒产量较等行距种植方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并达到显著水平。本研究中,成熟期地上部总氮量、叶片氮转运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成熟期较高的地上部总氮积累、叶片高氮转运量可促进籽粒产量提高。而成熟期叶片C/N与籽粒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各处理中,三行一带种植方式在低密度和高密度条件下成熟期叶片C/N均最低,而对照等行距种植方式值最高。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了高肥力条件下4种不同行距种植方式对泛麦8号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肥力条件下不同行距对泛麦8号的群体动态、茎秆质量、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有不同的影响效果。试验条件下4种行距种植方式中产量表现以15:30cm 宽窄行为最高,其次是15:35cm 宽窄行,以20:20cm 等行距种植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0.
陆栋梅 《种子科技》2023,(18):106-108
文章阐述了小麦种植施用肥料的品种,列举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试验的检测方式,着重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希望通过研究具体的小麦施肥方式和肥料利用率,促进小麦高效种植,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麦面积种植结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尺度小麦种植面积格局分析是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该文基于以往8个年份的31个省(市、自治区)小麦种植面积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小麦种植面积空间分布规律及动态变化特征,以及产量与面积空间分布格局的关系。8个年份小麦种植面积变化趋势线斜率为-0.37,总体呈下降趋势。将小麦种植面积分为中东部小麦集中种植区、北部小麦次种植区和南部小麦次种植区3个区域,8个年份种植面积平均值占比分别为70.09%、13.47%(不包括黑龙江省)和12.61%,呈增加、减少与减少的趋势,变异系数分别为0.06、0.22和0.2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中东部区域小麦面积具有更高的种植稳定性且向区域集中的趋势较为明显,而北部区域小麦种植面积的减少是造成全国小麦种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各省单产与种植面积占比的相关关系在99%水平上达到了显著相关,单产优势也是种植区集中较为重要的原因。中东部区域小麦种植面积的稳定是中国小麦种植面积稳定的保证;虽然北部、南部区域小麦种植面积比例相对较低,但遏制其面积降低的态势,并努力提升该区域的种植面积有利于中国小麦种植面积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以三系杂交组合金优253和中优315为试验材料,在两种土壤耕作方式和三种栽培密度下,研究了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栽培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明显影响。相同耕作方式不同密度下,单株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面积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其衰减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以中等密度的最大,但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免耕条件下的强化栽培水稻产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常耕条件下的产量则以中等株行距处理的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密度下主茎亚有限型大豆株型及产量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主茎亚有限型大豆株型及产量的变化规律,以窄行密植大豆品种‘合丰5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大豆品种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及节间长度、倒伏率以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呈不断增加趋势;茎粗呈不断下降趋势;主茎节数变化幅度不明显,节间长度不断增加,株高增加为节间伸长所致;倒伏率不断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上述性状均与种植密度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并在40 万株/hm2条件下达到最高产量,说明窄行密植大豆品种‘合丰51号’具有较高的密植潜力。  相似文献   

14.
The ability to accurately estimate crop planting date and planting progression has major implications in crop management, crop model applications, and in developing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future climate chang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1) identify major factors that determine planting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of six major crops in the U.S. and 2) develop a spatially explicit planting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model. The crops that were evaluated are maize (Zea mays),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rice (Oryza sativa),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soybean (Glycine max), and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County-level daily planting data from 2005 to 2015 for representative states were obtained from USDA Risk Management Agency. For the five summer crops, the earliest planting gradually shifts to later dates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and elevation. The trend is reversed for winter wheat, with planting initiation shifting to earlier dates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from low to high elevation. A minimum planting temperature threshold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five summer crops, which decreases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from low to high elevation. A maximum planting temperature threshold was established for winter wheat, which decreases from south to north but increases from low to high elevation. A spatially explicit temperature model as a function of latitude, longitude and elevation wa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planting initiation, while a soil texture-based soil wetness index predicts planting delays due to excessive precipitation. The model was calibrated with 2005–2009 data and validated with 2010–2015 data; it provided sound goodness of fit for planting initiation and weekly planting progression. The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 for planting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could be used to guide crop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to improve the planting date and progression algorithms in crop models for regional simulation analysis.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立环境协调型能源资源的供给体制,利用甜菜作为生物能源的原料,在其节能栽培技术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淡色火山灰土壤为供试土壤,播种采用直播方式,栽培采用简易耕作栽培技术,以移植和不耕起直播方式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含间接投入的2年平均分析结果,不耕起直播方式的能量收益是105 GJ/hm2,与现行的耕起移植方式112 GJ/hm2比较略低。但是,不耕起直播方式的产出与投入比为3.61,与耕起移植方式的产出与投入比3.01比较,呈现出高效率的趋势。同时,LCA方法评价结果表明,不耕起直播方式的CO2排出量是耕起移植方式的71%,环境负荷呈现出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种植密度与高粱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关系,以极早熟高粱杂交种‘通早2’为试验作物,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及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试验设15万株/hm2、18万株/hm2、21万株/hm2、24万株/hm2和27万株/hm25个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高,茎粗变细。单株干物质量、群体净同化率、群体生长率显著下降。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势及总光合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种植密度在15万~21万株/hm2时,籽粒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持续增加,籽粒产量呈下降趋势,且各处理之间籽粒产量差异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相应增加,单株穗粒重、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各处理之间达到显著水平。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早2’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株行距9.5 cm×60 cm时,能更好地协调群体结构,使籽粒产量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播期播量对胶东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冬小麦适宜播期播量,以烟农515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株高降低、主茎叶龄减少,随播量增加株高增加、主茎叶龄变化不大。不同的播期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随播期(9月27日除外)推迟,产量、成穗数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随播量的增加,产量、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播期播量最佳组合为10月3日播种、180万株/hm2播量,产量达7746.0kg/hm2。成穗数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县级粮食播种面积,笔者以浙江省平湖市为例,利用高分一号和RapidEye 卫星的影像数据,通过监督分类提取小麦的大概种植区域,在小麦种植区域范围内分层抽样,在保证95%置信区间95%估算精度前提下,估算浙江省平湖市2015 年小麦种植面积为141.73 km2。该结果与平湖市小麦实际种植面积较为相符,说明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并且结合分层抽样估算县级粮食播种面积的方法是可行的,此方法适用于浙江省县级粮食播种面积业务化运行。  相似文献   

19.
黄河宁夏灌区覆膜与土壤温湿度的响应对蓖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针对黄河宁夏灌区的生态气候和生产条件,对蓖麻不同播种时期、不同播种方式下蓖麻出苗期的土壤温度,以及蓖麻的生长发育情况,于田间布设小区精确试验,进行观测与研究。研究结果,地膜覆盖栽培有利于土壤保温增湿,延长了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十分有利于蓖麻增产,从而使蓖麻出苗早、生长快、开花早、结果早、果穗多,蓖麻的穗部特征、产量均优于露地栽培,且全程覆膜优于苗期覆膜优于露地栽培,同时,从不同播种期结果来看,早播比晚播增产明显,覆膜较露地栽培增产显著,平均增幅43.4%,露地栽培的以4月20日播种较为适宜,而覆膜栽培的播期以4月中旬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不同种植形式对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冀中南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研究了小麦的缩行种植(10cm等行距)与常规种植(16.5cm:16.5cm:26.4cm)两种种植形式对产量与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生态区域内,应用缩行种植技术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三要素的优化构成,最终表现为作物产量的提高;有利于水分的经济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小麦缩行种植是实现高产、节水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