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由电脑控制器、多功能机和执行机构组成。将优化的龙井茶加工工艺参数贮存在控制器的芯片中,计算机对龙井茶加工过程的温度、时间、转速以及加压、停机等动作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龙井茶青锅和辉锅的自动化加工。控制器贮存有12条龙井茶加工程序,供不同环境、不同鲜叶原料条件下选用。用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加工的龙井茶品质超过或接近手工炒制的茶样。从而解决了龙井茶生产依赖炒制工人的技术这一问题,同时提高了名优茶加工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随着劳动力的日益紧缺,农业生产由手工转向机械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茶鲜叶采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已成为当前名优茶生产的一个主要瓶颈,许多业内人士对此问题已有清楚的认识,并在如何将名优茶的传统手工采摘转向机械化采摘方面也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尝试。  相似文献   

3.
名优茶多以色绿香高形美味醇见长,色泽除受加工方法的制约外,还同鲜叶原料直接相关,为保持名优茶“三绿”,都强调不来雨水叶,但我国江南茶区,春茶高档茶采摘季节雨水偏多,对大中型茶场来讲,不可能停采而错过高档茶采摘适期,因此,雨水叶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掌握加工技术,从而保证名优茶的外形色泽,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雨水叶因表面水含量多,杀青时湿热作用旺盛,往往会出现闷黄、色暗、杀青不透等现象,直接影响名优茶的色泽,为使雨水叶正常发挥效益,在加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1.尽可能脱去鲜叶表面水,…  相似文献   

4.
龙井茶是浙江省主要的名优茶种类,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著称于世。传统龙井茶的加工为手工炒制,对炒茶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工效较低,与当前龙井茶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不相适应。近年来,随着新型龙井茶炒制机(长板式龙井茶炒制机、  相似文献   

5.
机采茶鲜叶分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化采摘茶树鲜叶是名优茶采摘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机械化采摘的鲜叶老嫩混杂、质量参差不一,无法直接进行名优茶加工,而对采后鲜叶进行分级有助于提高名优茶鲜叶质量等级。本文就名优茶鲜叶机采后的分级研究作了相关的总结,以期对名优茶的机械化采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黎小萍  陈华玲 《中国茶叶》2008,30(10):22-23
茶叶种类丰富,采摘标准各异,特别是名优茶对鲜叶采摘要求非常高。手工采茶虽然耗工、效率低,但对各类茶叶的采摘标准及留叶采技术比较易于掌握,采摘的鲜叶精细、质量好,所以目前我国名优茶生产基本采用手工采摘。受近几年退耕还林和粮食直补等政策的实施及民工就业渠道拓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茶园面积增加而采茶工人减少,使茶叶采工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7.
6CT—65型茶叶脱水机系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设计、屏南县茶叶机械厂试制的新产品。两年来,经茶叶研究所有关科技人员对2039.95公斤雨青鲜叶脱水试验,百公斤雨青脱除表面水少的为5.59公斤,多的达21.94公斤,平均达11.38公斤。如以4.3公斤雨青折1公斤干茶计算,百公斤干茶可去表  相似文献   

8.
林平 《中国茶叶》2001,23(1):14-15
平阳县产茶历史悠久,早在解放前茶农就以手工炒制龙井茶的方式进行名优茶生产,但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工效低、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质量不稳定,难以形成生产规模,极大地制约了名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名优茶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供不应求,因而用机械制作名优茶,是一条投入少、见效快、成本低、效益高、能使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平阳县在实施"机制名优茶加工技术推广应用"丰收项目的四年中,研究探索了机制名优茶加工技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便携式名优茶采摘机采摘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名优茶“采摘难”已经成为我国主要产茶省茶叶生产中的普遍问题,亟待机械装备及工艺技术的创新性研究。以新型便携式名优茶采摘机为机械化采摘的主要设备,分别就不同采茶机采摘效果,机采叶成品茶品质,机采工效和成本等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新型便携式名优茶采摘机可以有效提升机采叶的完整率和优质鲜叶比例,鲜叶整体完整率可以达到70%左右;与手工采摘相比,采用该设备可以有效提高工效,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0.
莲花迎春是我场九十年代初开发的名优茶 ,具有条索纤细卷曲成螺、绿润披豪、香气清纯鲜爽等优良品质 ,一直深受广大客户的欢迎。但是它的传统工艺以手工制作为主 ,不但工效低 ,而且茶叶质量还因受制茶人员技术水平差异的直接影响而难于稳定。本场用机械加工“莲花迎春”取得明显效果。以下就莲花迎春机制的工艺流程作一个介绍 :摊青 -杀青 (摊凉 ,回软 ) -初揉 -二青 -复揉 -作形 -足干1 摊青 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 ,鲜叶进厂后分期批在竹席上或用簸箕上架摊凉 ,厚度为 2cm。自然萎凋在 4~ 6h ,雨水青和露水青 ,可先用脱水机脱水 ,…  相似文献   

11.
永安市青水含族乡郑登云茶场1993年从国内贸易部杭州茶叶研究所引进技术,利用黄校这一品种研制成金芽龙井。1994年该产品经国家茶叶质量监测中心检测,认定为色泽嫩绿、扁平光滑、采香、滋味浓爽、汤色绿明、叶底显芽、品质优良,属浙江龙井型名优茶(国检字第27号)。1995年、1996年在福建省名优茶产品评选中获优质绿茶奖。该产品投放市场,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欢迎。金芽龙井的制作技术主要是:一、把好鲜叶夫金芽龙井是采用黄越茶树良种的幼嫩芽叶手工炒制而成,首先要十分重视芽叶的采摘,坚持抓早抓嫩分批采,一芽一叶初展采,不伤芽叶…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销名优茶必然相应增长。手工名优茶受劳力条件的限制,生产量不可能很大,且手工名优茶成本高,价格也高,销售量就有限;机制优质绿茶具有生产量大,成本降低,价格适中,是大众化适销对路产品。为了适应优质绿茶开发的需要,笔者对优质绿茶制法进行探讨,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本地群体种春茶一级鲜四十。(二)试验方法:试验设三个处理,重复三次。①传统茶机常规工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烘二青——炒三青——滚干。②传统茶机改进工艺:鲜叶摊放…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对茶叶加工工艺认识和名优茶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鲜叶摊放已成为名优茶生产中的一个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工艺。据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尹军峰研究员的研究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增加,茶叶鲜叶中茶多酚和儿茶  相似文献   

14.
名优绿茶新型鲜叶筛分机分级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名优茶“采摘难”成为制约名优茶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难题和技术瓶颈。虽然名优茶机采效果较传统采茶设备有显著提高,然而我国茶园面貌复杂,蓬面、长势等差异较大,机采鲜叶难以直接使用,有必要进行筛分处理。目前我国鲜叶筛分设备以竹制滚筒式筛分机为主,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但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挂叶、红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名优茶鲜叶原料分级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名优茶鲜叶原料分级机研究表明,采用本研究自制的名优茶鲜叶原料分级机,可对机采茶叶进行有效分级,经分级的原料,较好地实现了以芽叶大小分级归类,从中可获得较为整齐一致一芽二叶为主的名优茶生产原料。不同展叶状态的芽叶其个体大小差异大,以个体大小作为分级方式,所获的同一等级原料中会出现不同展叶状态的芽叶。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力大量外出务工,造成了名茶产区采工严重不足,名优茶生产企业因采工不足而造成鲜叶原料过期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开展名优茶机采、机制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实验研究选用适制名优茶的高产、优质、发芽齐的良种,通过高肥培管理,高标准修剪保证采摘面整齐一致,从而提高机采鲜叶的匀整度.  相似文献   

17.
扁形名优茶 ,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 ,是闻名中外的名贵绿茶 ,产品供不应求。但采用传统工艺加工扁形名优茶工艺复杂 ,耗工耗时 ,产量低且价格昂贵 ,为积极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 ,探索较为合理的扁形名优茶机制技术 ,近年来 ,安农大茶业系进行了多次机械试验的研究 ,总结出一套较为合理的扁形名优茶机制工艺 ,现简述如下 :1 鲜叶采摘和摊放 :晴天采摘中小叶种茶树的幼稚新梢 ,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主。鲜叶进入后要分级验收 ,分别摊放。摊放厚度为 30cm ,摊入时间为 6— 10h ,鲜叶摊放至叶面萎缩 ,叶质由硬变软 ,叶色…  相似文献   

18.
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注意事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20多年来名优茶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名优茶的生产遭遇了采摘难的瓶颈问题,特别是在浙江省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许多茶叶生产企业由于采摘工不足而导致了茶叶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也因此受到了制约。因此名优茶生产中推行机械化采摘,解决名优茶采摘难问题已成了当前名优茶生产的一项紧迫任务。由于名优茶对原料嫩度要求很高,其鲜叶采摘标准比大宗茶要严格,这就使名优茶实行机械化采摘有较大的难度,但只要掌握了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技术及配套措施,名优茶机采完全是可行的。现将名优茶机采关键技术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色绿”是龙井茶品质超群的“四绝”之一.近年来,新昌县发展“浙江龙井”的势头迅猛,产品的做工也有很大提高,外形可达到“扁、平、光、滑”的要求,但色泽尚不太理想,带乌条(色泽发暗)、夹杂和叶柄叶缘红变等弊病者时有出现,影响了龙井茶的品质.笔者现将龙井茶产生乌条、红变弊病的原因及改进办法作一浅析.一、乌条龙井茶产生乌条的原因较为复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六个因素.1.摊青不足现以1993年早春的采制情况为例,这段时间,气温较低,雨水又多,有的上午采回的鲜叶下午就炒制,下午采的晚上炒制,摊青时间不足4小时,鲜叶失水少,减重率低,达不到轻萎凋的程度,鲜叶仍然“鲜活”,致使在杀青过程中炒制时间过长,叶温提高较慢,水汽散失缓慢,导致成品色泽发暗,乌条增多.有的摊放鲜叶太厚,造成上燥下潮,即上层叶失水过多,下层叶仍处于“鲜活”状态,这种厚摊的鲜叶,在炒制青锅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中低档龙井茶的机器炒制技术。结果表明,使用手、机结合技术炒制的龙井茶,品质良好,明显优于全机炒和全手工炒制的产品,同时可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对充分利用茶树鲜叶资源,缓解茶区当前炒茶劳力紧张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