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减少高产农田硝态氮累积对地下水的潜在污染,在甘肃石羊河流域绿洲灌区设置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留茬方式对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小麦/玉米间作氮素吸收、土壤硝态氮分布、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留茬方式对作物籽粒、秸秆含氮量影响较小。间作比单作显著提高了作物的籽粒吸氮量和氮收获指数;2种作物无论间作或单作,立茬土壤0-20cm硝态氮累积显著高于焚烧和翻还,20-60cm则相反,60cm以下受留茬方式影响差异不显著;土壤硝态氮残留单作小麦翻还比焚烧和立茬处理分别高11.41%和8.13%,单作玉米焚烧比立茬和翻还分别高26.97%和17.02%;植株总吸氮量小麦/玉米间作立茬和翻还分别比焚烧高9.58%和6.10%;硝态氮淋失量小麦/玉米间作平均比单作处理低30.75%,小麦/玉米间作立茬和翻还分别比焚烧处理低28.04%和10.23%。综上所述,小麦/玉米间作立茬硝态氮淋失最少,更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2.
磷肥后效与利用率的定位试验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华北平原是我国土壤缺磷的重点地区,合理增施磷肥是作物稳产高产的关键措施。我们在河北省辛集市小麦-玉米轮作中,连续进行12年24季磷肥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一次性亩施P2O524-48kg后效至少保持12年24季作物,其累计增产是首季肥效的11倍以上,磷肥累计利用率为46.8%-26.7%是首季利用率的12倍以上,磷肥每年或隔年施用比一次性施用肥效高,理角利于土壤培肥,即贮备施磷经济效益低。  相似文献   

3.
缓释尿素的肥效及氮素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96-1997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肥力的两种土壤下,施用缓释尿素当季小麦产量比普通尿素增产18.31-27.8%;后季残效试验,不再施肥情况下,水稻产量比普尿增产27.5-50.4%,氮素利用率,当季小麦比普尿高7.3-7.9%;春-稻两季氮素利用率比普尿高24.0%-55.8%.试验结果足以说明缓释尿素确定具有肥产持久,氮素利用率极高,一季施用,两季增产的肥力特点。  相似文献   

4.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氮节约效应及产量优势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作物的产量优势及不同施氮水平和种植方式中土壤硝酸盐累积。研究表明,间作可以提高作物单位面积复合产量,增产幅度在6%3~3%之间,不施氮处理间作小麦产量比单作增加达84%;间作和施氮对蚕豆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剖面中硝酸盐累积量趋势表现为蚕豆单作>小麦、蚕豆间作>小麦单作。不施氮、施氮量为20、406、0.kg/hm2条件下,种蚕豆的土壤硝酸盐累积量分别比种小麦的土壤增加了25.4、63.5、50.9、93.4.kg/hm2,间作降低了土壤中硝酸盐累积。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产量优势主要是种间氮营养生态位发生了分化,蚕豆通过固定空气氮而减少对土壤有效氮的吸收,把土壤中的有效氮节约供给与之相伴的作物小麦利用。  相似文献   

5.
小麦套作玉米花生种植制氮肥周年平衡施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双佳值法对砂质潮土小麦套作玉米和花生种植制N肥周年施用量及作物之间分配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该种植制周年N肥最佳施用量为311.1kg/hm^2,3种作物间适宜分配比例为33.7:35.1:31.2,即单位自然面积各作物施N量分别为小麦104.8kg/hm^2、玉米27.3kg/hm^2、花生72.8kg/hm^2,单位自然面积周年施肥量为204.9kg/hm^2。该施肥用量比单作常规周年施肥量减少29.9%,但小麦、玉米、花生及总产量分别增产9.3%、3.7%、4.8%和6.3%。  相似文献   

6.
探究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下的小麦最适氮肥施用量,建立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间作体系氮肥管理策略。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N 0、90、180、270 kg/hm2 4个小麦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体系的产量效应、氮肥利用效率、兼顾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小麦最适施氮量和推荐阈值,探讨了间作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关键土壤因子效应。结果表明,在4个施氮水平下,与单作小麦相比,间作小麦产量平均增加22.12%,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平均增加3.68%,土地当量比平均为1.13,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增加18.44%,氮肥农学利用率平均增加9.64%,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增加21.14%。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麦间作最高产量施氮量较单作平均减少3.28%,增产18.76%。以小麦相对产量的85%~90%作为氮肥施用量的推荐范围,小麦单作氮肥推荐阈值为101~128 kg/hm2,间作小麦氮肥推荐阈值为90~117 kg/hm2,小麦间作较单作施氮量减少9.40%~12.22%,小麦产量增加18.20%。综合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LCA的不同间作体系产量优势及温室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间作体系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效应和产量优势的影响,本文选用小麦/蚕豆和玉米/马铃薯间作种植体系,通过为期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以小麦/蚕豆间作和小麦单作、玉米/马铃薯间作和玉米单作为研究对象,以生产1 000kg作物为评价的功能单元,建立农资系统和农作系统生命周期资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了不同种植体系的作物产量、全球增温潜势和能源消耗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小麦相比,间作小麦两年的产量分别增加18.04%和39.94%;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的产量分别增加2.65%和23.16%;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两年平均增幅高于玉米/马铃薯间作系统。小麦/蚕豆间作的土地当量比两年均大于1,玉米/马铃薯间作的土地当量比仅有1年大于1。与单作小麦相比,两年间作小麦的全球变暖潜值分别降低15.28%和28.53%,能源消耗分别减少15.29%和28.53%;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的全球变暖潜值分别降低2.61%和19.05%,能源消耗分别减少2.61%和18.83%。小麦/蚕豆间作的间作产量优势优于玉米/马铃薯,但玉米/马铃薯间作的增温潜势低于小麦/蚕豆间作。合理间作具有显著增产效应,同时可以降低温室效应以及能源消耗,以更低环境代价获得作物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8.
在山西省中南部,为探究小麦单作、苜蓿单作和小麦苜蓿间套作不同作物生长期土壤剖面水分变化,分析了各处理的阶段性土壤剖面耗水状况及其各处理的系统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3月中旬和10月上旬不同处理平均土壤含水量均高于6月下旬,且不同生长期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储水量大小顺序均为小麦单作小麦苜蓿间套作苜蓿单作。在小麦和苜蓿共同生长期(3—6月份)内小麦苜蓿间套作群体生物量(产量)5 742.64 kg/hm~2比小麦单作提高了17.67%,较苜蓿单作提高了44.07%,且小麦苜蓿间套作系统水分利用效率27.38 kg/(mm·hm~2)较小麦单作和苜蓿单作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6.98%和62.38%。在3—10月小麦苜蓿间套作生物量(产量)8 036.17 kg/hm~2较小麦单作和苜蓿单作生物量(产量)分别提高了41.17%和31.49%,其水分利用效率15.73 kg/(mm·hm~2)较小麦单作降低了30.80%,但较苜蓿单作提高了30.08%。在苜蓿单独生长期(6—10月份),苜蓿单作生物量(产量)比小麦和苜蓿共同生长期(3—6月份)减少了28.60%,间套作中苜蓿的生物量(产量)比小麦和苜蓿共同生长期(3—6月份)增加了5.11%。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和苜蓿间套作种植具有提高阶段性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通过盆栽和水培试验,采用小麦蚕豆间作、蚕豆单作、小麦单作3种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生育期不同氮水平(低氮、常规氮和高氮)处理下,单、间作小麦和蚕豆根系大豆异黄酮分泌量的变化,为进一步探明间作增产和控病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作物生育期推移,小麦根系分泌大豆异黄酮数量明显减少,蚕豆根系大豆异黄酮的分泌量先增加后减少。随施氮量增加,小麦蚕豆根系大豆异黄酮分泌量均减少,且多达显著水平。与低氮处理相比,常规氮和高氮处理下,单、间作小麦大豆异黄酮分泌量分别显著减少,且多达显著水平。间作可以显著提高作物大豆异黄酮的分泌量,但间作优势仅在低氮和常规氮处理下明显,高氮处理下,单、间作小麦和蚕豆根系分泌大豆异黄酮数量差异不显著,并且这种间作效应会随生育期的推移逐渐消失。总之,间作种植和施氮量均影响作物根系大豆异黄酮分泌量,且低施氮量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喷施对小麦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小麦拔节期、灌浆期用植宝素、喷施宝、农特灵、禾乐、开特灵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尿素进行叶面喷施,结果表明,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尿素对小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应,增产幅度为1.0%-10.8%,其中以禾乐的效果较好,增产10.8%。  相似文献   

11.
锌锰铜及其配合在冬小麦上的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试验结果表明,锌、锰、铜及其配合能增加小麦株高和分蘖数,提前成熟;能增加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促进向籽粒中分配。在严重缺锌、中度缺锰而不缺铜的石灰性土壤上,放锌、锰、铜肥分别比对照增产17.7%、7.5%和8.5%。在增加小麦株高,干物质重和籽粒产量上,锌-锰、锰-铜、锌-铜存在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间作因具有产量优势而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为探索矮秆作物花生与高秆豆科作物豇豆间作体系节肥增产效果,采用田间试验调查了不同耕作模式下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花生豇豆间作与单作相比,豇豆产量提高30%,花生增产8.75%;氮肥每公顷节约32 kg,花生间作豇豆比花生单作体系每公顷增加收入1.08万元。因此,间作体系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和节氮增产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酸性黄红壤上施用白云石的作物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皖南酸性红黄壤旱地上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定位试验,以探讨施用白云石改良土壤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白云石能显著地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小麦增产11.6%~13.4%,油菜增产9.4%~27.2%,红豆增产21.9%~49.7%,玉米增产10.9%~44.6%,黄豆增产6.6%~29.8%,其增产后效与使用量成显著正相关。施用白云石粉处理三年六季作物累计增加的纯收入为2511.6~5376.8元/hm^2,产投比为27.9~12.4:1。从作物的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评价来看,适宜的白云石粉施用量为1100~1600kg/hm^2。  相似文献   

14.
钙赤合剂拌种的盆栽春小麦比对照增产20%;在田间小区试验中春小麦增产19.9%-22.6%,在大田示范中一般增产8%-15%。Ca和GA混合处理使种子,种苗的生物活性和抗性有一定程度上得到结合,起到两者在代谢和生长方面的互补和叠加效应,从而加强对半干旱地区多变水分环境的适应,有利于旱地作物的成苗,生长以至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5.
在缺铁的黄淮海平原浅层咸水型盐渍化土壤上施用铁肥对各种农作物都有显著的增产作用。自1987-1990年的该类土壤上进行的铁肥增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农作物产量与根外喷施的铁肥浓度间存在有非线性回归。喷施硫酸亚铁的最适浓度为0.8%-1.0%。喷施适宜浓度硫酸亚铁,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而且对作物产品品质也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改进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河北省主要类型土壤的磷素形态,小麦 玉米轮作中水溶性磷肥施入土壤后的动态转化。研究结果表明,潮褐土、褐土、潮土的磷素形态为:无机磷占土壤全磷的73.2%~96.4%,Ca-P占无机磷的79.1%~90.8%,Ca10-P占Ca-P的51.7%~97.4%。小麦 玉米轮作中水溶性磷肥施入土壤后的化学行为:第一年,小麦和玉米共吸收利用了施入磷的24.6%~27.4%,作物主要消耗了土壤积累态Ca2-P,其次为Ca8-P;第二、三年,作物分别吸收利用了施入磷的19.0%~20.4%、12.4%~17.3%,主要消耗了土壤积累态Ca8-P,其次为Ca2-P、Al-P,再次为Fe-P。土壤积累磷以Ca8-P为主,其次为Ca2-P,再次为Al-P、Fe-P。土壤各形态无机磷的转化主要发生在Ca2-P与Ca8-P之间。化学磷肥与有机肥配施提高了土壤积累态磷的有效性。施用磷肥的效应在连续3年小麦-玉米轮作中均表现明显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7.
四川几种轮套作体系的产量及小麦玉米磷素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通报》2014,(5):1175-1182
通过2011和2012年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蚕豆-玉米"、"小麦-甘薯"、"小麦-大豆"3种两熟轮作体系和"小麦/玉米/甘薯"、"小麦/玉米/大豆"2种三熟套作体系的产量、小麦玉米磷素积累分配及磷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熟套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小麦/玉米、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的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79、1.51、1.62,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周年体系的LER平均分别为2.13、2.32,与同面积单作相比,两体系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2.5%和31.5%。小麦、玉米产量套作比单作分别高30.3%、12.3%,而大豆和甘薯产量在套作与单作间无显著差异。套作较单作显著提高了小麦和玉米的地上部磷素吸收总量、籽粒磷积累量、磷肥偏生产力,小麦分别提高34.3%、39.3%、29.1%,玉米分别提高11.1%、19.8%、12.4%。玉米磷收获指数套作比轮作平均高7.8%。套作促进了小麦、玉米磷营养从营养器官向籽粒的转运分配。表明三熟套作相对两熟轮作(单作)能显著提高周年产量,促进小麦、玉米对磷素的吸收利用,一定程度提高了磷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间甲酚对盆栽小麦间作蚕豆生产力及根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盆栽试验研究浓度为0(A0)、150×10-6mol/kg(A1)、300×10-6mol/kg(A2)和450×10-6mol/kg(A3)的间甲酚对小麦间作蚕豆、单作小麦和蚕豆生产力及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A0~A34个浓度下,成熟期间作小麦产量相对于单作分别提高59.26%、25.16%-、44.33%、-74.15%,间作蚕豆产量相对于单作分别提高-8.79%、5.52%、13.40%、160.38%。间作群体中两种作物对化感物质适应的补偿作用形成了间作稳产的重要基础。低浓度间甲酚对间作经济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化感正效应大于单作,但高浓度时在间作中产生的负效应较小;A1和A3浓度间甲酚作用下,小麦间作蚕豆根冠比小于单作,间作具有较高的将光合产物转化为地上组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春小麦/春玉米间作模式光温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春小麦/春玉米间作是我国西北地区一种较为普遍的间作种植模式。于2013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开展试验,分析了小麦/玉米间作在不同供肥水平下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表层温度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以及光温环境改变对小麦和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麦玉共生前期,间作玉米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透光率平均比单作玉米降低3.9%~6.3%,土壤表层温度降低2.42~2.63℃。在共生后期,间作玉米的光照条件改善,透光率比单作玉米平均升高19.3%,土壤表层温度降低1.51~1.73℃。小麦收获之后间作玉米接收的光强显著增加,土壤温度平均比单作玉米升高2.14~2.37℃。间作条件下小麦的生长得到促进,表现出明显的边行效应;而间作玉米的营养生长受到限制,叶面积在各生育期都显著低于单作玉米。综合分析表明,间作模式对各组分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光温环境的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20.
高产小麦施用钾肥的增产效应及推广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新乡市耕地土壤有效钾含量逐年下降和高产小麦需钾较多的矛盾,开展小麦多点施用钾肥试验,并大面积施钾。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每公顷和K2O75-90kg,可使小麦增产563.7-651.3khm^2,增产10.59-15.8%,每公手K2O增产小麦7.27kg马主要通过NK及PK交互作用来显示其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