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泾阳冬小麦农田蒸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实测资料详细分析了空气饱和差、作物叶面积和叶水势及土壤有效含水量对冬小麦农田蒸散的影响.根据零通量面位置变化计算和分析了泾阳冬小麦拔节后期至成熟阶段农田蒸散和土壤水分变化情况,以及在不同天气类型下作物对土壤上下层的水分利用特征.  相似文献   

2.
夏玉米水分胁迫判别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定点实验,研究了夏玉米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叶水势、冠层温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使夏玉米的叶水势降低,冠层温度升高,冠气温差增大。通过与良好供水的田块对照表明,叶水势和冠层温度可以作为作物水分胁迫的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3.
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指标研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根据1998~2001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太行山山前平原高产农区主要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耗水量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确定了这两种作物不同生育期水分敏感指数和允许的土壤水分下限指标和有限供水条件下的优化供水制度。并通过对叶片水势和冠气温差的测定,建立了这两种指标与作物水分亏缺程度的关系,形成指导农田灌溉的土壤指标、冠气温差指标和叶片水势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土壤水分对作物根系生长及分布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研究了作物根系生长、分布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特别是水分胁迫条件和不同灌溉方式的动态响应特征及其与冠部生长、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关系,指出对作物根系实施调控的方法,为寻求节水高产途径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该文论述了农田节水调控研究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了田间土壤水调节模型,作物需水量及缺水条件下作物实际蒸发蒸腾量的计算方法,土壤水分对作物有效性动态价理论用作物缺水状况的定量诊断方法;作物产量与蒸发蒸腾量的关系;以减少作物水分散失,提高水量转化效率及产量为目标田间水分最优调控机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田黑土水分调节能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农田黑土区土壤水分对作物生育期间水分需求起到调节作用,农田黑水分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大气降水和作物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土壤水分调节主要在作物生育前期。土壤水分调节量占作物耗水量的70%,而0-100cm土层占总土壤水分调节量的80%,春小麦、大豆耗水高峰期在生育中期和后期,其生育后期水分来源主要靠大气降水;玉米耗水高峰期在生育中期,其水分来源也主要靠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7.
典型峰丛洼地坡面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时序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了2004年5~9月广西环江典型峰丛洼地坡面上6种土地覆被类型10,20cm土壤水势与降水动态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灌丛与板栗覆草土壤中的水分较充裕,其含量受天气的波动变化较小,对降水的影响具有缓效性、长期性的特点;(2)坡耕地中水分含量较低,随降雨的波动变化剧烈,但南瓜的地上植株部分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保持有积极作用;(3)撂荒草地与木豆土壤水分含量的层间差异都较显著,对降水响应的即时性也强,但撂荒地20cm土层对降水的响应期长些,能保证短时间内向10cm土层的水分补给;(4)处于幼龄期的板栗,土壤水分变化反映的是仅受天气影响下的自然裸露坡地的状况,变化介于灌丛、板栗覆草和撂荒草地、木豆之间。  相似文献   

8.
梯田田坎水分耗散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陕北丘陵沟壑区梯田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监测结果的分析,认为田坎水分蒸发对田面土壤水分的减少作用,在距田坎1m距离内是明显的,它使作物单株产量较坡地减少了18.2%,理论计算表明:1m高田坎水分损失10.9%,2m高田坎水分损失11.2%。  相似文献   

9.
作物生长指标与土壤水分状况及地温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生长指标与土壤水分、地温的关系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改善作物生长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试验资料重点分析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以及采用覆膜、保水剂等农艺措施对青贮玉米株高、茎粗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喜热、喜水的青贮玉米使用覆膜技术最好,覆膜能同时提高地温和保持土壤水分,其次是使用保水剂浸种比使用沟施保水剂效果好;影响地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土壤水分,充分灌溉在提供作物生长所需足够水分的同时,降低了地温,不利于作物生长,因此对于水资源相对紧缺的北方寒冷地区,可适当采用非充分灌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林地土壤水势和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得出在降雨人渗过程中,土壤水分变化过程是零通量面发散和收敛型的相互转换;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势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林地10-20cm剖面水分变化受环境影响最显著,属表层急变型;30cm剖面水分变化相对缓慢为过渡层;50-100cm剖面水分变化较为一致,含水率也较为接近为稳变层。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土壤水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近代对土壤水分能量的研究,不仅着眼于土壤本身,而且把土壤-植物-大气作为一个连续体系,统一考虑其能量关系,这是土壤水分能量研究的必然趋势[1,2]。用热力学函数表述水分能量水平和状态,可以统一应用于土壤、植物和大气。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南部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郭庆荣  李玉山 《土壤学报》1994,31(3):236-243
本文采用田间模拟土柱试验方法,利用作物产量-水分关系的数学模型和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数学模型,定量地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土壤水分对植物有效性的动态规律,两种模拟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即在田间持水量的95%到55%的壤湿度范围内,随着土壤湿度的不小,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按抛线规律递减,而且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 ;同时还简析了不同土壤水分有效性观点存在的原因,以及土壤水分有效性与土壤水分易吸性相一致或  相似文献   

13.
作物水分胁迫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于冠层温度的作物水分胁迫指标CWSI(CropWater StressIndex)广泛用于指导作物灌水时间,利用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别计算了不同供水处理条件下冬小麦中午12:00的作物水分胁迫指数。并将作物水分胁迫指数和对应的土壤含水量进行相关分析。以探讨用作物水分胁迫指数确定灌水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二者呈一定相关性,但相关关系不密切,复相关系数为0.54,作物水分胁迫指数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呈明显的增大趋势。作物水分胁迫指数随气象因子的波动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且在作物遭受较严重水分胁迫下波动性更强,这预示着利用作物水分胁迫指数直接定量标识作物土壤水分状况的可靠性不强。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水平下旱地冬小麦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北京地区旱地条件下,开展了氮磷水平对土壤和冬小麦水分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冬小麦生育前期的土壤水势。随施肥水平提高,小麦对土壤水分的利用能力增强。施肥可以提高小麦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但高、中肥之间差异不显著。提高施肥水平,小麦旗叶叶水势降低,饱和含水量增大,相对含水量减少,自然饱和亏增加。各施肥水平小麦叶片耐脱水能力大小依次为中肥>对照>高肥。播前土壤有效贮水429.3mm左右,生育  相似文献   

15.
冠层温度—气温差与作物水分亏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拔节~抽穗期冠层温度-气温差变化规律及其随作物生长发育期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作物在充分供水条件下冠层温度-气温差变化较平缓;缺水时变化较大。冠层温度-气温差随作物生长发育期的变化趋势为低水分处理高于高水分处理。冠层温度-气温差可较合理反映土壤水分变化状况和作物水分缺程度。  相似文献   

16.
土壤水分对作物根系生长及分布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作物根系生长、分布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特别是水分胁迫条件和不同灌溉方式的动态响应特征及其与冠部生长、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关系,指出对作物根系实施调控的方法,为寻求节水高产途径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河套灌区以春小麦、玉米、向日葵单作为对照,测定并分析了春小麦/玉米、春小麦/向日葵间作套种作物生长季0—120cm土层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春小麦/玉米、春小麦/向日葵间作套种生长季的土壤水分蒸散强度为双峰曲线,春小麦、玉米、向日葵单作为单峰曲线。春小麦/玉米、春小麦/向日葵间作套种的土壤水分蒸散量高于春小麦、玉米、向日葵单作。春小麦/玉米、春小麦/向日葵间作套种提高了作物产量,提高了土地当量比,但降低了作物生长期、作物生长季及灌溉水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当量比。建议河套灌区减少间作套种面积,或间作套种时在不同作物之间修建土埂隔挡,根据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分别灌溉。  相似文献   

18.
春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湿润层深度调控的稳产节水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部根区水分胁迫可以调节作物的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现有研究多通过调控水平方向作物根区土壤水分分布来构建适宜局部根区水分胁迫环境,而水平方向根区土壤水分分布的调控存在局限性。该文以石羊河流域春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覆膜和控制不同生育期计划湿润层深度来实现根区土壤水分的垂向调控,分析了调控措施对不同深度土层水分、作物生长指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区土壤水分垂向调控措施可以有效调控作物根系分布及根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调控中选用大的计划湿润层深度可以有效增加深层土壤内的根长密度及其分布比例,减小不同深度土层水分差异;在调控中,水分胁迫多出现于下部土层(50~100 cm),且含水量随时间在胁迫阈值上下波动,存在空间上的局部水分胁迫和时间上的干湿交替,所构建的水分胁迫环境较为理想;该调控措施亦可对灌水量及作物耗水量进行调控,能够调节作物对降雨及深层土壤水的利用,在各生育期使用较大或较小计划湿润均可以增加对非灌溉水的利用,其中,大的计划湿润层深度有利于对深层土壤水的利用;根区土壤水分的垂向调控也会影响干物质在各组织器官间的分配,实现增产增收。以灌溉水利用效率及水分利用效率来评价各调控方案节水效果,最优根区土壤水分垂向调控方案为:地膜覆盖,灌水下限设为65%田间持水量,苗期计划湿润层深度为30 cm,拔节期计划湿润层深度为40 cm,抽雄期至成熟期计划湿润层深度为50 cm。  相似文献   

19.
作物耐旱性与叶片水势简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SPAC理论分析大豆、花生、玉米、甘薯4种作物水势分布特点及耐旱性结果表明,植物叶片水势是植物水分状况的较好生理指标,玉米根、叶间水势差为0.293MPa,叶位间水势差为0.067MPa。不同作物叶片水势差异显著,作物叶片水势越高, 其耐旱性越强。  相似文献   

20.
试验通过比较保水剂、抗旱剂(FA旱地龙)和钙赤霉素3种化学制剂对半湿润灌区不同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生育后期耕层土壤水分状况和冬小麦水分关系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保水剂和旱地龙处理对提高花后生育期内耕层土壤水分含量、冬小麦的旗叶水势以及叶片WUE的效果更明显,尤其是保水剂处理,在灌2水条件下,花后生育期内耕层土壤水分含量和叶水势的平均值比对照CK2提高9.7%和10.8%;灌。水条件下,则比CK0提高5.3%和7.4%。钙赤霉素处理则显著减小了叶水势和WUE的日变化幅度。回归分析显示,土壤水势决定叶片水势的高低,而叶片水势与叶片WUE显著正相关。试验结果还表明,3种化学制剂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冬小麦的产量,但是在本试验条件下,水分条件是产量的决定因素。同一灌溉水平下,4个处理的产量和穗数差异均不显著;不同灌水处理下,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