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与质核互作不育系的遗传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果表明:萍乡显性不育水稻带有质核互作不育系的恢复基因,不同遗传背景的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对质核互作不育系具有不同的恢保关系;萍乡显性核不育基因与质核互作不育基因是独立发生的。当质核互作不育系中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隐性不育基因一起作用时,能够掩盖萍乡显性核不育基因的育性表达。 相似文献
4.
5.
白菜型油菜显性核互作不育系统转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白菜的显性核互作不育基因向白菜型油菜上转育,成功地育成了白菜型油菜显性核基因互作的全不育系93-1A。经测恢,找到了上位显性核互作恢复基因,它对不育基因具有上位恢复作用,并证明其F1具有超亲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强优势组合正在选育中。 相似文献
6.
7.
论油菜显性核不育材料基因的互作--兼与李树林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李树林先生在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23AB的研究^[1-5],以及董振生^[6-9]在白菜型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896AB的研究结果,用全不育株与恢复株测交,F2代可能的育性比出现全可育,可育株与不育株3:1,13:3的育性分离资料分析,认为油菜显性核不育的遗传不宜用上位抑制来解释,而应用抑制作用解释较为妥当,即育性是由一对显性不育基因MSMS和一对显性恢复基因RfRf互作控制,且显性恢复基因能抑制不育基因不育性的表达,使育性恢复可育。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太谷显性核不育小麦在育种实践中应用的一些不利因素或限制条件。它们是:(1)在常规育种和远缘杂交中,扩大了母本的种植规划;(2)在轮回选择中,需人工拔除母本群体中的可育株;(3)需要在开花时对不育株进行人工标记,方可便于收获;(4)在没有找到恢复系的情况下,不能用来生产杂交种。这些不利因素可以通过标记性状部分或全部地予以克服。本文论述了太谷显性核不育小麦标记性状研究的若干进展,这些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9.
隔离区内诱导显性核不育小麦孤雌生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谷核不育小麦和矮败小麦均属显性核不育材料,是我国特有的种子资源,迄今为止,在遗传研究和育种实践方面已取得可喜的成就,但对其进行孤雌生殖的化学诱导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作者自1990年以来,在设置隔离区的条件下,以太谷核不育小麦和矮 相似文献
10.
经6a的冬小麦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转育研究,转育出遗传稳定,背景各异且有利价值的显性核不育冬小麦材料20个,选育出具有小偃麦特征的显性核不育株系4个,获得5个高度不育或完全不育的蓝粒标记核不育株系,转育出具有显性矮秆基因标记显性核不育冬小麦材料8个,这些材料的转育成功,为冬小麦轮回选择育种利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1.
用定西24号等9个核不育材料的不育株种子作母本,渭春1号等11个品种和杂交F1种子作父本组成丰产抗旱群体,用综抗矮1号等5个核不育种子为母本,陇春9号等17个品种和杂交F1种父本组建抗病矮秆丰产群体,经4 ̄5轮的自由交配,从旱群中选育出耐旱,丰产的品种旱6-7及几个耐旱品系,从抗病群体中选出T91鉴8等品系,实践证明,得主谷显性核不育基因的材料组建轮回群体,进行抗改改良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基因的转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株高温条件下表现部分可育的特性,在南昌夏季以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杂合不育株作父本,与具有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常规水稻品种(粤香占、HR—195、85—02、中鉴100、9311、原早7号、超丰早、R402)杂交,各杂交组合及后代分别在江西南昌和海南三亚种植。结果表明,转育后代出现的不育株育性没有中间类型,败育彻底;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不会对转育后代Ms—p基因表达产生影响,转育的不育株系育性能稳定遗传。转育成功的5个不同细胞质源的显性核不育株系在株高、分蘖力、上三叶长度和角度等农艺性状都与原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株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雄性不育是植物界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迄今已在43个科162个属617种植物中发现了这一现象,其中包括水稻、谷子、小麦、油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水稻雄性不育的最早报道出自二十世纪20年代,之后,国内外相继发现了许多不同遗传类型的水稻雄性不育材料,绝大多数为隐性核不育,包括目前杂交水稻上应用的核质互作不育、光温敏隐性核不育以及用于水稻轮回选择的单基因隐性核不育,极少数为显性核不育。迄今仅报道了5份水稻显性核不育材料,即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和四川农业大学的低温敏显性核不育水稻等。水稻显性核不育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水稻种质资源及其遗传理论研究,而且为水稻的遗传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仅就1978年以来我国学者在显性核不育水稻的发现、遗传理论、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从显性核不育的恢复性机制、不育基因定位、细胞学特征、败育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以及显性核不育在常规育种和杂种优势中的利用等方面对作物显性核不育的研究和利用进行了综述,并对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经 6 a 6 代,转育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显性雄性核不育冬小麦材料 20 个;近 10 a 来,选育出遗传稳定的冬小麦新品系 33 个;拓建了冬小麦品种及异种属抗病基因资源库,创新了一批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育种基础材料;应用 Ta1 基因采用不完全双裂杂交方式,在陇东地区创建了水旱两大轮综群体、10 个亚组群,经过几轮自然淘汰和人工选择,群体内植株平均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在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的选择环境下,群体总体抗病水平得到提高;显性核不育基因利用研究与染色体工程技术和常规育种结合选育出了冬小麦新品系 T W 951080 和 T W 971123。充分证明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用于冬小麦育种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育种新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从显性核不育水稻的种类特征、败育的细胞形态学、生理生化、同工酶研究、显性核不育基因的定位及对显性核不育水稻的利用和展望等方面对显性核不育水稻的研究和利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显性核不育亚麻的雄性不育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显性核不育亚麻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亚麻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丰富了我国显性核不育种质资源。本文对显性核不育亚麻的雄性小育机制从生理生化和遗传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其应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显性核不育亚麻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