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群体和单体饲养的方法,用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叶片饲养舞毒蛾和美国白蛾幼虫,测定其死亡率、各龄期的发育速率、体重增加速率和取食效率。结果表明:4个转双抗虫基因的741杨株系对舞毒蛾和美国白蛾均有明显抗虫效果,主要表现为对低龄幼虫的毒杀作用和对高龄幼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用转抗虫基因杨树叶片饲养的昆虫幼虫死亡率均高于对照,最高可达100%,而且,可导致存活幼虫的不正常的发育,使其发育历期明显延迟,发育速率、体重增加速率和取食增长率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用转基因741杨叶片饲养杨扇舟蛾幼虫,观察记录幼虫的死亡、蜕皮情况以及各龄幼虫的体重,研究转基因741杨对靶标害虫生长发育的抑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741杨后杨扇舟蛾幼虫的生长发育不良,表现为发育进度减慢、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增长速率降低。且对不同龄期开始饲养的幼虫和取食不同世代的幼虫抑制作用不同,从低龄开始饲养的幼虫生长发育受到的抑制作用强于从高龄开始饲养的幼虫。对取食2代的幼虫抑制作用强于取食1代的幼虫,转基因741杨对杨扇舟蛾幼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运用群落的组成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3个方面,系统阐述分析转基因741杨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组成结构上,高抗Pb29和CK节肢动物群落主要组成类群均是鞘翅目、鳞翅目、同翅目、蜘蛛目、膜翅目;营养结构中,与CK相比高抗Pb29节肢动物群落中顶位物种中寄生性天敌数量下降其他则无显著变化,中位物种比例上升,基位物种个体数量下降,主要为食叶害虫中目标害虫的减少,功能团组成类似;时间结构中,高抗Pb29和CK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量变化相似;功能团和各个营养层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均表现出了相近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转基因741杨林中,对靶标害虫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种群生命表的比较研究,证明了转基因741杨林中杨扇舟蛾的世代存活率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种群趋势指数降低了13.43~19.26倍,表明转基因杨可以减少靶标害虫的自然种群数量.经存活曲线分析得知杨扇舟蛾种群的个体死亡主要发生在幼龄幼虫期,特别是对1~2龄幼虫的致死能力更为明显.经过对转基因741杨林中杨扇舟蛾各死亡因子的致死力比较分析可知:由毒蛋白直接引起的食物和环境共同作用、病菌致死以及间接引起的化蛹死亡率升高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741杨对桑天牛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树上套笼接虫方法,对18个转Bt基因和凝集素基因的741杨无性进行了抗桑天牛特性鉴定,初步确定了P10、CC11、CC25、CC53等4个抗天牛无性系和1个轻感天牛无性系P22。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转基因抗虫杨林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动态研究表明,转基因杨对林中主要靶标害虫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杨白潜叶蛾Leucoptera susinella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在转基因杨林中非靶标害虫杨白毛蚜Chai-tophorus populialbae Boyer de Fonscolombe未出现大发生的趋势.在转基因杨高抗和中抗林中,主要捕食性天敌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的数量与对照相比有增加或减少,而寄生性天敌粘虫白星姬蜂Vulgichneumon leucaniae Uchida的数量明显减少.说明转基因741杨外源基因的转入以及林中靶标和非靶标害虫数量的变化对天敌种群数量的变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稀土元素对转基因741杨插穗质量和扦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转基因741毛白杨喷施不同浓度和剂型的稀土元素,采集处理后的嫩枝进行扦插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稀土元素能提高枝条的质量,促进插穗生根,适宜的喷施浓度范围是:200~400mg/L。富镧稀土元素促进幼苗高生长的效果好于其他元素。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741杨抗虫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用转基因741杨叶片连续饲养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幼虫,以探讨转基因741杨对不同世代昆虫的影响及昆虫种群的持续效应.转基因741杨对连续两代取食其叶片的幼虫,抗虫性高于只第一代取食其叶片的幼虫;只第一代幼虫取食转基因741杨叶片而下一代取食CK的幼虫,其死亡率高于两代均取食CK的幼虫.另外,连续两代取食转基因741杨叶片的幼虫蜕皮指数、排粪量、化蛹率及羽化率都低于仅一代取食转基因741杨的幼虫,且二者均低于取食对照的幼虫.结果表明转基因741杨的抗虫性具有持续性,可以影响到下一代幼虫的生长发育,使下一代幼虫的死亡率升高,生长发育减慢,降低下一代幼虫虫口密度,进而影响到未来种群的发生与发展,达到很好的抗虫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转基因741杨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抗虫性的转基因 74 1杨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天敌亚群落的丰富度、优势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 ,并对不同抗虫性转基因 74 1杨的节肢动物群落进行相似性分析 .结果表明 ,转基因74 1杨能明显降低群落中食叶害虫的数量 ,同时 ,使群落中食叶害虫优势种的优势度降低 .随抗虫性的增强 ,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不同抗性的转基因 74 1杨 ,抗性越强所形成的节肢动物群落与未转基因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越低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揭示转双抗虫基因741扬对杨扇舟蛾幼虫的致死效应规律。[方法]用转基因741杨不同系号在室内饲养杨扇舟蛾幼虫,研究取食转基因741杨不同发育天数、不同龄期以及不同世代的杨扇舟蛾幼虫死亡率。[结果]转基因741杨对不同发育天数、不同龄期的杨扇舟蛾幼虫均有一定的致死效应,但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致死效应降低。发育天数少、低龄幼虫的死亡率高,发育天数多、高龄幼虫的死亡率低。转基因741杨对取食2代的杨扇舟蛾幼虫也具有一定的致死效应,且高于取食1代的杨扇舟蛾幼虫。[结论]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幼虫的发育,取食时间的延长,杨扇舟蛾幼虫对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的抵抗力增强且逐渐适应,但随着取食代数的增加,致死效应则加强;转基因741杨对杨扇舟蛾幼虫的抗性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导入抗逆基因的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的获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育更多抗非生物胁迫的转基因杨树,以转双抗虫基因741杨(P.alba×(P.davidaiana×P.sirnonii)×P.tomentosa)为材料,建立了叶片诱导的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的高频再生体系,并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探索了影响其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1 mg/L IBA;继代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05 mg/L IB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05 mg/L IBA.对影响转化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共培养时间为3d时,不定芽诱导率最高;共培养培养基加入乙酰丁香酮、pH值调到5.2时,诱导潮霉素抗性芽效果最显著;最佳潮霉素筛选质量浓度为3 mg/L;将抗逆基因AtNDPK2通过农杆菌导入到转基因741杨中,经PCR检测,在抗性植株DNA中扩增出与目的基因大小相同的片断,初步确认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741毛白杨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3.
14.
741杨他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741杨根系浸提液处理主要农作物和常见田间杂草的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741杨的他感作用是存在的。当741杨根浸提液的浓度分别为1,5mg.mL^-1时,对大豆,花生种子萌发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高浓度则无明显影响;低浓度时对它们的幼苗根长和苗高生长具有促进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可达显著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转Bt基因杨树对美国白蛾幼虫中肠解毒酶及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转Bt基因欧洲黑杨叶片饲喂4-5龄美国白蛾幼虫,对其中肠几种重要解毒酶及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肠多功能氧化酶受到强烈抑制,饲喂4h后,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比对照降低50.89%,48h后,该酶活性仅为对照的1/6,酯酶及羟酸酯酶的活性也受到明显抑制,饲喂48h后,上述两种酶的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73.58%和56.55%,谷胱甘肽S-转移酶变化比较复杂,饲喂24h后其活性出现峰值;48h后与对照持平,中肠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转基因叶片对幼虫中肠解毒酶活性的抑制可能是其毒杀害虫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