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水稻越冬品系及越冬不育系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农垦58航天诱变后代与东乡野生稻杂交系选出10个越冬品系,利用东乡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稻A08天然异交后代中选育出3个越冬不育株系。对10个越冬品系和3个越冬不育株系的特征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越冬品系和越冬不育株系的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东乡野生稻耐冷性的遗传改良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以强耐冷异种质资源--东乡野生稻为骨干亲本,采用“双重”低温加压筛选法对粳稻耐冷性进行遗入良,取得了良好效果,育成的4913-1粳稻品种(品系)其耐冷水平,在苗期(二叶一心)冰箱0℃处理48h,完好无损,在南昌自然条件下越冬再生3年,通过生产示范,产量,品质和抗性都得到了较理想的效果。并且育成了粳型三系不育系和两用系不育系,可以在南昌越冬,可望实现杂种优势固定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3.
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寒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利用5个栽培品种与东乡野生稻杂交组合研究了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寒性的遗传。根据1叶1心S(5+1)℃处理6d,常温下恢复10d后的成苗率,各组合间的耐寒性差异均由两对重复基因所控制,东乡野生稻的耐寒性为完全显性,且发现东乡野生稻的细胞质对耐寒性有影响。从F2代分离出强耐寒株,表明利用东乡野生稻强耐寒性导入栽培稻中是可能的,进一步提高现代籼粳栽培品种耐寒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东乡野生稻细胞质源雄性不育系“东B11A”的选育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以东乡野生稻为母本与栽培稻品种“红优”、“HA7931 7-7”杂交 ,在其杂交后代中分离出雄性不育株 ,再与栽培稻品种“B1 1”杂交 ,并连续选不育株与“B1 1”回交 ,育成东乡野生稻质源新不育系“东B1 1A”。该不育系属早籼类型 ,在宜春 4~ 6月播种 ,播种至始穗历期 63~ 78d,主茎叶片数 1 2~ 1 3叶 ;株型较散 ,茎秆粗壮 ,穗大粒多 ,田间抗性较强 ;不育株率、不育度均达 1 0 0 % ;不育花粉中以典败为主 ;柱头发达 ,外露率达 81 .1 % ,异交结实率一般 5 0 %以上 ;配合力强 ,所配组合“东B1 1A/D1 8”、“东B1 1A/R40 2”和“东B1 1A/C1 42 9”具有较强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东乡野生稻群体植株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江西东乡野生稻异位保存圃群体植株的表型性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东乡野生稻群体内植株存在丰富的变异。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东乡野生稻处于多年生向一年生分化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6.
东乡野生稻抗寒基因的利用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东乡野生稻是普通野生稻(φN/28°14’),它具有特强的耐寒性、耐瘠性等有利基因资源,值得重视。本文阐述了东乡野生稻抗寒性的研究与利用,分析东乡野生稻耐寒基因资源利用的可行性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了验证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QTL qCTS3.3的功能,结合笔者所在课题组前期完成的转录组分析数据,将落在qCTS3.3 QTL 2个最近侧翼分子标记MK149624和MK137032之间区域的差异表达基因LOC_Os03g54970-DX作为qCTS3.3的候选基因,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不同低温处理时间长度该基因在东乡野生稻叶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低温胁迫处理前后表达量呈现出低—高—低—高的变化趋势,随后,参照测序水稻品种日本晴对应的该基因位点的序列信息设计引物,通过RT-PCR技术从东乡野生稻中成功扩增到了LOC_Os03g54970-DX基因的全长cDNA,构建了该基因位点的过表达载体。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东乡野生稻中的LOC_Os03g54970-DX基因序列与日本晴中的对应位点序列完全一致,进一步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东乡野生稻中的LOC_Os03g54970-DX的过表达载体转入水稻受体品种TP309,最终获得了48株转基因植株,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研究东乡野生稻LOC_Os03g54970-DX基因位点在冷胁迫作用条件下的功能机制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988或1989年与2004年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东乡野生稻群体对稻瘟病和纹枯病的抗性较差,但仍存在中抗类型的个体;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总体表现良好,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东乡野生稻的抗病性稳定,从中挖掘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双重抗性的抗源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细胞内可溶性物质浓度、活性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对东乡野生稻耐寒性的生理影响。[方法]以东乡野生稻为材料,同时以2种普通栽培稻协青早B和农大288为对照,对比检测它们在各个生长时期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在各个生长时期东乡野生稻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维持在较高的浓度;过氧化物酶也保持较高的活性;叶片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波动不大,较对照水稻品种高。[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东乡野生稻耐寒生理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东乡野生稻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其在育种上的利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遗传资源。东乡野生稻是普通野生稻的一种。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导致东乡野生稻生境丧失,生境质量持续恶化,栖息地越来越少及外来种的入侵。对东乡野生稻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原地保护或原位保护)和迁地保护(易地保护或异位保护)。东乡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如特强的耐冷性,耐旱性,耐瘠性,抗病虫害,特强的再生性,广亲和性,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及恢复性等。有些优良特性已被用于水稻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中,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些优良特性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多效唑对早稻秧苗抗寒力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多效唑能有效地增强早稻秧苗抗寒力,其主要生理效应有以下几个方面:(1)能有效地减少在低温胁迫下早稻秧苗叶片细胞膜的透性,减轻膜和原生质体伤害;(2)增加低温胁迫下水稻叶片内脯氨酸含量,有利于增强原生质体的水合能力;(3)缓解低温胁迫下水稻秧苗叶片内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和净光合速率的下降;(4)减轻低温胁迫后叶片枯死程度,保持叶片较高含水量;(5)经多效唑处理的秧苗在低温胁迫后的恢复时期,净同化率明显地高于对照.江西和我国南方诸省早稻育秧常会遇到寒潮低温侵袭,多效唑在早稻生产上的应用,对于增强早稻秧苗抗寒力和防止烂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黑米稻三系配套选育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人工制保、制恢的方法 ,育成了黑米稻不育系 2个 (“大黑A”和“血黑A”)和恢复系 3个 (“黑恢 1号”、“黑恢 2号”和“黑恢 3号”) ,于 1 997年成功地实现了黑米稻三系配套[1] ,与此同时进行了黑米稻不育系、恢复系与白米稻不育系、恢复系的配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黑米杂交稻优势强、经济性状互补明显 ,较好地克服了传统黑米稻品种产量低、抗性和株叶形态差的缺点 ,而且黑米稻不育系、恢复系与相应的白米稻恢复系、不育系配组 ,其F1代大多数仍为黑米  相似文献   

13.
高温胁迫对拔节期水稻光合作用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了解高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机制,为水稻的田间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拔节期镇稻6号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1d、3d和5d的昼间(10:00-15:00)高温(35~40℃)处理,之后转入28℃条件下恢复2d,以28℃未处理水稻为对照,研究较长时间高温处理及常温恢复对水稻光合作用及蒸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昼间高温处理,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中午13:00达到最低点,并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日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中午13:00达到最高点,并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短时高温处理(5 d)后常温恢复2d,上述指标即可恢复.结论:夏季高温对拔节期水稻光合作用造成影响,且主要是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蒸腾作用增强是降低叶温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Genetic Analysis on Overwintering Character of Glutinous Rice 89-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overwintering ability and genetic variation of the main agronomic traits in a new germplasm resource, glutinous rice 89-1. Survival rates of overwintering axillary buds and stems were observed in different altitudes. The F1, backcross F1 and F2 populations were constructed from sexual crossing between glutinous rice 89-1 and Hongmangnuo, Fuhui 838, Minghui 63, Ce 64. The overwintering ability and genetic variation of the main agronomic traits were analyzed in different seasons. Results showed that glutinous rice 89-1 could overwinter by axillary buds in low temperature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Axillary buds would ratoon in the following year. The survival rates of rice stem and axillary buds were 82.6 and 29%, respectively. The grain yields were 6 291.0 kg ha^-1 in the overwintering ratooning season, and corresponded in the main season. Genetic analysis and chi-square test showed that the overwintering ability of glutinous rice 89-1 was likely controlled by polygene, and heritabilities showed diversity in different hybrid combinations. The highest heritabilities of 1 000-grain weight and plant height were in the main crop season, whereas the lowest were in the overwintering season, and the heritabilities of grain numbers per panicle and the seed setting rate reached the highest in the ratooning season. The spikelets per panicle, the seed setting rate, the 1 000-grain weight, the plant height, and the spikelet length had nearly normal distribution in F2 populations of glutinous rice 89-1/Minghui 63, but the seed setting rate had bimodal distribution. Overwintering glutinous rice 89-1 was a useful new genetic germplasm resource.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低温胁迫对转ICE1基因水稻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方法]以水稻空育131及其转ICE1基因水稻T1-16及T1-24株系为材料,低温处理水稻幼苗0~2 d,测定其抗氧化酶(SOD、CAT、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结果]经低温处理后,转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变化幅度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低温处理2 d后,对照植株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开始下降,而转基因水稻SOD、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且仍继续升高。[结论]试验结果表明转入ICE1基因确实提高了水稻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东野1号苗期耐冷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东乡野生稻转育而来的粳稻品种东野1号具有很强的耐冷性.对以东野1号与弱耐冷粳稻和籼稻品种配置的赣早籼49/东野1号和粳稻0298/东野1号的杂交后代进行了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东野1号在幼苗3叶期强耐冷性遗传属于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基因效应为加性和显性效应,受1对细胞核显性基因所控制;耐冷性遗传表现为超亲优势;用东野1号作轮回亲本,回交1代的耐冷性比亲本东野1号的耐冷性更强.因此,在以东野1号为耐冷基因供体与籼稻杂交后代的耐冷遗传育种研究中,很有可能选育到耐冷性强的籼稻品种.  相似文献   

17.
壮禾增对水稻旱育稀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复合多功能水稻生长调节剂——壮禾增浸种,可恢复提高种子发芽率5%~10%,在旱育秧上应用,可降低苗高10%以上,叶片变粗变短,出叶速度快0.4片左右,分蘖出生早、蘖位低,苗期分蘖增加50%~100%,假茎宽增粗33%左右,发根力提高26.8%,同时可预防恶苗病等苗期病害,恶苗病防效率达98.3%。移栽后活棵快,分蘖早,前期分蘖增长快,有效穗增加7.8%,平均每穗粒数增加8粒左右,增产14.6%左右。  相似文献   

18.
大气中CO_2浓度低,是限制C_3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用KHCO_3水溶液中的HCO_3~-做为碳源来补充CO_2的不足,研究KHCO_1对水稻幼苗光合速率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KHCO_3能显著增加水稻苗幼苗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提高叶片气孔开度指数.极显著增加叶片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极显著增加幼苗地上部鲜重、干重以及根系活力.其中,KHCO_3处理水稻幼苗光合速率为23.1607μmolO_2·g~(-1)·min~(-1),比CK高2.85%,差异显著.KHCO_3处理的水稻幼苗单株地上部分干重为52.1815mg,比CK高41.3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9.
公主岭霉素诱导对育苗期水稻耐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低温条件下公主岭霉素对水稻幼苗生长及耐冷相关基因表达、抗逆防御酶活性的影响,明确施用公主岭霉素后育苗期水稻耐冷性的变化。【方法】以‘吉粳88’为试验材料,经公主岭霉素水浸提液浸种引发后播种,调查不同温度下稻种萌发和幼苗生长状况并计算稻种发芽临界温度。将农抗“769”固体发酵物干燥粉碎后添加到水稻育苗基质中,以‘吉粳88’为试验材料,在立针期模拟倒春寒生境对水稻幼苗施加冷胁迫处理,在处理后逐渐缓慢升温并于1—8 d内连续采样,升温至28℃后每隔7 d采样一次;以‘吉宏6号’为试验材料,大棚育苗待水稻幼苗长至一叶一心期采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分析模拟生境及大棚育苗环境中幼苗叶片耐冷相关基因OsNAC6OsSADMCOsETR4OsZFP151的表达状况,并检测移栽前大棚秧苗叶片中防御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结果】公主岭霉素能够提高稻种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缩短发芽时间,其对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随温度的降低而逐渐明显,G-500X表现最好,使稻种萌发的临界温度降低了4.09%,并以该浓度为基础进行后续的试验研究。光照培养箱低温模拟倒春寒气候条件,低温胁迫下公主岭霉素可调控OsNAC6OsSADMCOsETR4表达量的提升,并通过加快响应速度,实现快速反应以应对低温胁迫,对照处理主要通过调控OsZFP151的响应速度和表达量提升应对低温胁迫,但公主岭霉素处理下的水稻幼苗该基因表达量亦得到提升。水稻幼苗在立针期受到低温胁迫后,公主岭霉素处理的幼苗在低温胁迫后OsNAC6OsSADMCOsETR4表达量峰值出现时间较对照早1—2 d,且分别比对照提高38.57%、74.66%、130.61%;OsZFP151最高表达量的时间较对照迟2 d,但最高表达量比对照提高了34.91%。大棚育苗,固体发酵物干粉在育苗基质中的最适添加量为8 g·m -2,添加后一叶一心期的水稻幼苗叶片中OsNAC6、OsSADMC、OsETR4、OsZFP151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其中OsNAC6、OsSADMC、OsETR4表达量显著提升,OsNAC6在添加量为8 g·m -2时表达量最高,为261.20;当固体发酵物干粉添加量为5 g·m -2时,OsSADMC表达量最高,比对照提高了126.30%;当固体发酵物干粉添加量为8 g·m -2时,OsETR4表达量最高,比对照提高了359.81%。移栽前处于四叶一心期的幼苗,育苗基质中添加公主岭霉素诱导幼苗叶片中SOD、POD、PPO、PAL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其中起主要作用的酶为SOD、PPO,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57.18%、28.53%。【结论】公主岭霉素在水稻育苗期施用可降低稻种的发芽临界温度,促进幼苗生长,显著提升幼苗的秧苗素质;公主岭霉素通过提升耐冷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加快低温胁迫的响应速度及提高幼苗体内防御酶的活性,促进水稻幼苗耐冷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20.
试验以水稻垦鉴稻10号及其转ICE1(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 1)基因水稻T2-9株系为实验材料,低温(0℃)处理水稻幼苗0-10 d,测定抗氧化酶(SOD、CAT、POD、GR和APX)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常温下,转基因植株抗氧化酶活性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经低温胁迫后,转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的抗氧化酶活性在变化幅度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冷处理12h后,除POD外非转基因水稻的抗氧化酶活性开始下降,而转基因水稻酶活性仍继续升高;SOD、CAT、APX和GR活性分别在冷处理2、4、4、6 d达到最大值。与非转基因水稻相比,低温胁迫过程中转基因水稻POD活性没有明显变化。非转基因水稻POD活性水平则明显升高,在冷处理2天时达到最大值,是同处理时期转基因水稻POD活性的2.1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