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非嗜性、抗生性两个方面的研究,初步明确了禾谷缢管蚜对不同小麦品种的选择性主要通过味觉刺激;氨基酸含量尤其是脯氨酸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重要作用,脯氨酸含量与蚜虫的生长量,蚜虫的内禀增长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若蚜历期呈负相关,较低的脯氨酸含量是小麦抗蚜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可溶性糖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5种恒定温度下桃粉蚜实验种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新疆绿洲荒漠区桃粉蚜(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在室内恒定温度下生长与繁殖规律进行了研究.[方法]通过对桃粉蚜在不同恒定温度下生长与繁殖的观察与统计,组建在5种恒温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并对其实验种群参数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在18~ 28℃,温度越高,桃粉蚜的发育速率加快;其净增殖率(Ro)、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在18 ~24℃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在24℃时最高.[结论]说明桃粉蚜的最适温度为24℃.在5种恒定温度下观察了桃粉蚜的生长发育速率,分别确定了无翅蚜各龄若蚜及全若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相似文献   

3.
通过非嗜性、抗生性两个方面的研究,初步明确了禾谷缢管蚜对不同小麦品种的选择性主要通过味觉刺激;氨基酸含量尤其是脯氨酸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重要作用,脯氨酸含量与蚜虫的发生量、蚜虫的内禀增长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若蚜历期呈负相关。较低的脯氨酸含量是小麦抗蚜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可溶性糖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离体叶片饲养法,研究了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发育历期、生殖能力、种群内禀增长率、种群加倍时间等生命参数具有显著影响(P<0.05).在高抗品种‘AM4025’上,禾谷缢管蚜发育历期明显延长,成蚜寿命明显缩短、同时产蚜天数和每雌总产蚜量也明显低于感虫品种‘杨麦158’和高感品种‘99-316-19-4’.高抗品种‘AM4025’上禾谷缢管蚜种群净增值率最低,内禀增长率最小,周限增长率最大、种群加倍时间最长.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品种的蚜情指数与禾谷缢管蚜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生命表技术评价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控害潜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控害潜能,编制了天敌与害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测定了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年龄特征生命表参数为净生殖力R0=725.850 5,内禀增长率rm=0.082 0,世代平均历期T=80.333 3 d,周限增长率K=1.085 4;豆蚜的生命表参数为R0=72.064 1,rm=0.183 1,T=23.370 0 d,K=1.200 9。异色瓢虫成虫及不同龄期的幼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1~4龄幼虫a值分别为1.121,1.325,0.840和1.189,Th值分别为0.060 2,0.395 0,0.011 1和0.006 25,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16.61,25.32,90.09,160.00头。成虫a=1.567,Th=0.007 88,Namax=126.90头。通过生命表参数比较和功能反应模型分析,可见异色瓢虫在豆蚜上具有较强的取食及繁殖能力,对豆蚜种群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从内禀增长率rm的比较可知,异色瓢虫的rm(0.082 0)远小于豆蚜的rm(0.183 1),天敌对害虫的发生是"跟随的"。因此,在生物防治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害潜能。  相似文献   

6.
用不同强度紫外线照射桃蚜,处理两代后对第3代桃蚜进行生殖生命表研究。结果表明,发育历期、净增值率、生长周期、内禀增长率等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且不同强度紫外线照射桃蚜的生物学指标有显著差异,紫外线强度越大,桃蚜发育历期和平均世代周期越长,净增值率和内禀增长率越大;紫外线对桃蚜生态学特征的诱变是不可恢复型的。桃蚜体内存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等保护酶系统,用紫外线处理桃蚜4h后,SOD、CAT及POD的活力水平均高于正常虫休,表明保护酶与桃蚜抗逆境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在(24±1)℃、相对湿度为(60±10)%、光照时间14h的人工气候箱条件下,用8个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进行饲养,组建试验种群生命表,统计存活率、生殖力、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平均世代周期(T)、种群加倍时间(t)和周限增长率(λ)等种群生命参数.结果表明:供试麦长管蚜在‘H-11’上的发育历期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以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性指标,8个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大小依次为‘H-5’>‘H-6’>‘H-10’>‘H-16’>‘H-9’>‘H-4’>‘H-14’>‘H-11’.  相似文献   

8.
在变温条件下,根据连续饲养麦无网长管蚜4个世代的资料,组建了其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繁殖特征生命表。结果表明,世代平均温在18.3℃时,其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26.4693)和内禀增长率(rm=0.1395)最大,即该温度最适宜麦无网长管蚜的长生繁殖。此外,根据内禀增长率,建立了麦无网长管蚜种群对干扰的反应时间公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桃蛀果蛾对苹果不同品种的适生性,为桃蛀果蛾的综合治理、人工饲养时寄主品种的选择和苹果抗性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设定温度(25.0±0.5)℃,相对湿度75%±5%,光周期L∶D=15h∶9h,光照强度4 800lx条件下,测定4个市售苹果品种(红富士,华冠,金冠和澳洲青苹)对桃蛀果蛾生长发育、繁殖、存活和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桃蛀果蛾对苹果不同品种的适生性存有明显差异。桃蛀果蛾的蛀果率在金冠上最高(91.25%±8.42%),在澳洲青苹上最低(26.20%±27.19%);幼虫的发育历期在金冠上最短(17.81d),在华冠上最长(20.32d);幼期存活率在金冠上最高(42.50%),在澳洲青苹上最低(13.00%)。单雌产卵量在不同品种苹果上无显著差异(P0.05),且次代孵化率都在91%以上。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桃蛀果蛾在金冠上的净增殖率(R0)最高(7.56)和内禀增长率(rm)最高(0.0581),平均世代周期(T)最短(34.86d)和种群加倍时间(Dt)最短(11.94d)。[结论]桃蛀果蛾对4个品种苹果的适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金冠红富士华冠澳洲青苹,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品种苹果园桃蛀果蛾的防治及实验室饲养时苹果品种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品种中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其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经多年筛选抗感程度较稳定的10个小麦品种,于小麦拔节期对其旗叶中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全面测定。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多处游离氨基酸中影响品种抗蚜性的主要氨基酸种类,并对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品种抗蚜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小麦品种中谷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的含量与麦长管蚜的内禀增长率呈正相关;而亮是亮氨酸、脯氨酸、缬氨酸的含量与麦长管蚜的内禀增长率呈负相关。说明小麦品种中前4种  相似文献   

11.
以甘肃主栽品种的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转化条件(菌液浓度、感染时间、预培养及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以及选择压和培养基对抗性出芽的影响,初步建立了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和“台湾红皮”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转化植株。卡那霉素生根筛选和PCR鉴定结果表明,再生的转化植株假阳性率比较高,要获得预期的转基因植株群体需加大遗传转化工作中转基因植株的数量。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叶片原生质体的游离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马铃薯四倍体普通栽培品种Desiree、东农303和二倍体野生种S.pinnatisectum品系脱毒试管苗叶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的酶组合、酶液浓度、酶解时间以及温度等因子对原生质体游离纯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预处理有助于提高原生质体的产量;最佳酶液组合为纤维素酶1.0%+离析酶0.5%;对于四倍体栽培种较短的酶解时间(13 h)较为适宜,而野生种需要较长的酶解时间(18 h)。  相似文献   

13.
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19份克新系列马铃薯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别提取19份马铃薯品种的DNA,进行随机引物多态性扩增,从1000条随机引物中初步筛选出7条有多态性的引物进行详细研究,每条RAPD引物扩增出4~9条带,共获得5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43条;19份马铃薯品种的遗传距离介于0.17~0.72之间,平均值为0.39,平均遗传距离介于0.31~0.51之间;聚类分析结果在GS=0.53处可将克新系列马铃薯品种划分为三类,聚类结果与系谱分析基本相符,同时也说明克新系列马铃薯的遗传基础有所拓宽。研究表明:RAPD标记简便、快速、成本低,适用于分析马铃薯遗传多样性,指导马铃薯育种实践中的亲本组配。  相似文献   

14.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19份克新系列马铃薯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用30对引物组合进行了初筛,选出7对有多态性的引物组合进行了详细研究。每对AFLP引物组合扩增出54 ̄90条带,共获得49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02条。AFLP分析表明19个材料的遗传距离介于0.2091 ̄0.7679之间,平均值为0.4811。聚类分析将19份材料划分为4类,其中第2类包括14个品种,占总数73.86%,表明多数品种亲缘关系较近,但有少数品种亲缘关系较远,说明克新系列马铃薯的遗传基础有所拓宽。研究表明:AFLP指纹分析技术具有很高的分辨率,适于进行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不同品种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马铃薯6个品种为材料,建立叶片再生体系。结果表明,6-BA和GA3对马铃薯叶片愈伤组织生长量和不定芽分化率均有显著影响。不同马铃薯愈伤组织生长最高的6-BA质量浓度分别是"大西洋"、"底西瑞"和"虎头"1mg/L,"费乌瑞它"和"夏坡蒂"2mg/L,"紫花白"3mg/L;愈伤组织生长最高的GA3质量浓度分别是"大西洋","费乌瑞它","夏坡蒂"和"紫花白"5mg/L,"底西瑞"0.02和0.15mg/L,"虎头"0.02,0.05和0.1mg/L。在不同培养基中获得的最大愈伤组织生长量分别为"大西洋"0.039 5g,"费乌瑞它"0.037 5g,"夏坡蒂"0.041g,"紫花白"0.0396g,"底西瑞"0.042 5g和"虎头"0.039 5g。不同马铃薯不定芽分化最高的6-BA质量浓度分别是"大西洋","费乌瑞它"和"夏坡蒂"2mg/L,"紫花白"和"底西瑞"1mg/L,"虎头"0.1mg/L;不定芽分化最高的GA3质量浓度分别"大西洋"0mg/L,"费乌瑞它"2mg/L,"夏坡蒂"1mg/L,"紫花白"5mg/L,"底西瑞"和"虎头"0.1mg/L。在不同培养基中获得的最高不定芽分化率分别是"大西洋"18.18%,"费乌瑞它"13.04%,"夏坡蒂"17.86%,"紫花白"15.00%,"底西瑞"44.44%和"虎头"47.83%。诱导6个马铃薯品种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0.1mg/LNAA,生根率分别为"大西洋"95.2%,"费乌瑞它"83.3%,"夏坡蒂"92.4%,"紫花白"94.8%,"底西瑞"96.7%和"虎头"95.6%。6个马铃薯品种的移栽成活率均为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引进马铃薯品种在云南的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云南广泛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会-2、合作88为对照,2007年冬季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富有乡对来自欧洲法国的19份栽培马铃薯品种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以期明确欧洲马铃薯品种在云南马铃薯遗传改良和生产应用中的可能性.以3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在田间和室内进行了产量性状、农艺性状、蒸煮品质、外观品质(薯形、薯皮类型、皮色、肉色、芽眼)、淀粉含量、炸片品质等6类性状的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性状在品种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评价性状的多样性信息(PIC)丰富,其和云南生产品种的相似度差异明显.大部分欧洲马铃薯在云南昆明的小春作条件下难于直接利用,可以利用欧洲马铃薯品种的优良性状来拓宽云南马铃薯的遗传基础,特别是在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及淀粉含量方面,其中H-43表现出产量和对照持平,且外观品质优于对照,可以进行生产试验以便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对转Aclnv反义基因马铃薯品系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西洋"品系的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受体品种,且C2代的MDA含量显著低于受体水平;转基因"台湾红皮"品系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与受体品种无显著差异;Aclnv反义基因的导入对"大西洋"和"台湾红皮"两个马铃薯品系的SOD含量影响不大.对转Aclnv反义基因马铃薯品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分析表明,转Aclnv反义基因马铃薯品系与受体亲本存在明显的变异.  相似文献   

18.
不同切花月季品种的引种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荣  韩卫民  秦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730-2732
[目的]筛选出最适合石河子地区栽培的切花月季品种。[方法]从河南信阳引进9个切花月季品种在石河子地区大棚种植,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切花品质、年产量、抗病性及瓶插寿命。[结果]红柏林、红衣主教和金奖章的切花直立健壮。红衣主教和金奖章的抗病性较强;科威帝、红柏林和罗佩斯的抗病性中等。红柏林、红衣主教、瑞非拉和金奖章花色纯正,花型最佳,花枝挺直,切花品质较好。各切花月季品种现蕾到初花所需天数为28~32 d,产量均较高,瓶插寿命都在10 d以上。[结论]金奖章、红柏林和红衣主教抗病性较强,花色纯正,产量高,瓶插寿命长,适合石河子地区作大棚切花栽培。  相似文献   

19.
采用硝化纤维素膜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NCM -ELISA)和症状诊断法 ,对从日本引进的紫色甘薯病毒病发生情况进行检测。NCM -ELISA检测结果表明 ,从日本引进的紫色甘薯分别感染了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甘薯轻度斑驳花叶病毒 (SPMMV)、甘薯褪绿斑点病毒 (SPCFV)、甘薯潜隐病毒 (SPLV)、C - 6病毒和C - 8病毒。其中 ,SPFMV和SPMMV感染最普遍 ,SPCFV和SPLV次之 ,而C - 6和C - 8感染较少。在供试的 14个日本紫色甘薯品种 (系 )中 ,A4、A5和山川紫等 3个品系 (种 )感染上述全部 6种病毒 ,其余 11个甘薯品系只是感染了其中几种病毒 ;症状观察结果表明 ,感染病毒的紫色甘薯叶片出现明显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褪绿斑驳、畸形、坏死、变色等 4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选取对黑痣病菌抗性不同的马铃薯材料,研究黑痣病菌毒素对马铃薯幼苗体内丙二醛( MDA)含量、细胞膜透性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显示,经毒素处理后,马铃薯幼苗体内MDA含量大幅增加,96 h以前感病品种大西洋的累积量大于抗病品种底西芮的,96h以后抗病品种的累积量大于感病品种的;马铃薯幼苗细胞膜透性增加,感病品种增加的较早且幅度较大;黑痣病菌毒素可诱导马铃薯幼苗体内PAL活性升高,抗病品种升高较早且幅度较大,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PAL活性分别在12 h和36 h达到最大,增幅分别为48.8%和38.7%,24h以后,二者的增幅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