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通过借鉴国外国家公园建设成果,结合我国十个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的经验,探索构建以内部、门户、周边、片区形成的"点线面"协调,由国家公园内部社区、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国家公园小镇及国家公园服务基地组成的国家公园社区体系的思路,思考以国家公园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在一般控制区与国家公园外围区域形成投资、建设和利用环,创建国家公园社区、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国家公园小镇、国家公园服务基地4级辐射带动发展创新模式,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与经验借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模式是基于平衡原住民使用资源的权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义务而建立的机制,其规划建设的过程、经验和思路对于探索我国国家公园社区管理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中梳理了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历史脉络与演变过程,将其分为由排斥而引发利益冲突、由谈判而达成共管机制以及由发展而完善保护体系3个阶段,分析其典型的社区共管模式,总结其权利保障制度、社区参与机制和社区引导政策3个方面的社区共管经验,并结合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情况提出了对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家公园在全球持续传播和发展,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国家公园体系,对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有积极的参考意义。梳理国家公园的兴起、传播与发展历程,认为可分3个阶段:1)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的英联邦国家间传播阶段;2)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的欧洲发达国家的普及与向亚非拉殖民地国家传播阶段;3)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全球化传播阶段。在分析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和苏格兰凯恩戈姆斯国家公园3个不同阶段代表性案例的基础上,为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提出建议:严控建设活动、制定负面清单、加强社区参与、适度商业开发。  相似文献   

4.
国家公园和周边社区居民存在着非常紧密的互动关系。文章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周边社区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1~12月采用PRA、RRA(乡村快速评估)方法,对周边263个社区开展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社区的土地利用模式已趋向稳定,单一种植粮食的种植业结构正在调整,发展扩大种植了橡胶、茶叶、水果等经济林木和甘蔗等经济作物,原始生产方式正在被固定农田、种植长期经济林木取代。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国家公园及社区的进一步管理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国家公园建设的背景和实践出发,探讨林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分析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与林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梳理国外国家公园建设中林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中林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在根基保护、科学布局、管理优化3个方面为林业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良好机遇;而林业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国家公园中的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社区和谐,进而可以促进国家公园健康发展。国外国家公园建设中林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主要包括进行文化遗产清查和评估、支持传统林业产业发展、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原住居民权益融合以及借助国家公园名片塑造林业文化遗产品牌。在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林业文化遗产保护可结合实情并借鉴国外经验,从制度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生活性保护以及教育性保护4个方面入手和实施。  相似文献   

6.
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统筹考虑其总体布局对建设国家公园体系及完善我国的自然保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制内涵的解析,提出了国家公园总体布局的思路,结合我国自然地理、生物地理分区及主体功能区划分,探讨了有利于国家公园布局的分区。从资源禀赋、建设适宜性、管理可行性三个方面提出了国家公园遴选的原则和特征指标。经过筛选和综合分析,提出了我国建设国家公园的选址建议(84个地点),期望为我国国家公园的总体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国优化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推动力,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文中介绍巴西国家公园发展状况,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层级、共管或参与式管理模式、法律保障体制、资金保障机制等角度对巴西国家公园管理体系进行分析;通过借鉴巴西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的经验,从建立统一分级管理体系、健全资金投入及保障机制、加强社区共管、建立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等方面提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建议,对于我国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切实提升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8.
英国国家公园公众参与机制建设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众参与是国家公园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议题。英国国家公园属于半乡村型国家公园,内部有大量人口和社区,决定了其在管理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多方共同参与。文中对英国国家公园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从法律支持体系、管理机构及制度、多元主体协作体系、规划阶段的公众参与程序、平台与反馈机制5个方面对其经验进行了总结提炼,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借鉴其成功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9.
国家公园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人口总量和分布特征与西方国家具有较大差异,当前中国国家公园管理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协调机制不到位和资金供给主体不清晰等问题。文中在讨论国家公园管理逻辑的基础上,从社区管理、运营管理、资金管理3个方面总结国家公园管理研究进展,分析国家公园管理研究的主要脉络,提出未来中国国家公园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是国家公园发展的重要窗口。探索并推动入口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美国是世界上第1个建立国家公园的国家,经过150多年的实践,在入口社区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很好地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重功能。鉴于我国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正处于探索时期,文中选取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发展较早的美国,从立法保障、规划引导、多方支持、全面发展、生态管理5个方面总结其经验,为我国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的发展提供借鉴,有助于促进我国国家公园内外协同发展,共建共享生态成果。  相似文献   

11.
2021年,中国政府宣布正式设立第1批国家公园,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领域又一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也标志着国家公园由试点转向建设阶段。国家公园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之一,应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卢旺达国家公园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总结分析其管理经验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发展国家公园有一定借鉴意义。文中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从外部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和内部的资源系统、治理系统等多方面对卢旺达国家公园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并在分析其投资活动、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发展国家公园的政策启示,包括加快国家公园立法进程、理顺管理机制、完善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和打造品牌项目等。  相似文献   

12.
台湾地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发展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期台湾地区对国家公园的经营管理,采取由上至下的一元化政策,忽略国家公园对当地人文与社会的影响,造成利害关系的冲突。虽然目前国家公园政策的形成已加入公众参与机制,但所面临的管理问题仍层出不穷。因此,如何善用公众参与机制,彰显国家公园的生态维护价值,将是未来国家公园管理的重要策略。文中介绍了部分国家(地区)的国家公园发展历史、管理制度,探讨了台湾地区国家公园发展、国家公园系统分级的转变与面临的问题等,提出了台湾地区国家公园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完善的资金机制是国家公园体系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文中分析我国国家公园管理资金机制的构成,包含资金管理机构、资金来源和资金分配;总结其他国家国家公园资金管理现状;探讨目前我国国家公园管理资金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建议,即完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借助“互联网+”扶持培育特色品牌主体、鼓励采取多元化融资渠道、构建范围广泛的社区参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管理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已顺利开展,但在体制、机制等方面仍不甚完善。文中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国家公园在管理体系、资金保障机制、重点工作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供参考。分析表明,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多元,分为公园局与当地联合管理以及公园局独立管理2类,采取局长/局长助理—司局—处3级管理结构。资金保障机制完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基金捐款、财政拨款和门票收入。重点工作明确,即加强土地和生态系统的可恢复性、推动传统所有者参与发展、提高公园对游客的吸引力。其他特点还包括高度重视资源监测、正确处理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加强高科技和社交媒体创新应用、及时总结报告、制定发展规划等,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5.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美国是世界上第1个建立国家公园的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很好地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重功能,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标杆。我国自2015年首次建立三江源试点国家公园以来,迄今已有10个试点国家公园,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保护地体系中所存在的多头碎片化管理和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实现了对国家公园资源和环境的有效保护。然而,由于我国国家公园覆盖面积广阔、保护对象和所涵盖的原有保护地类型多样、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因而在管理和保护上都将面临较大的挑战,急需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完善和改进管理机制,以便更好地实现国家公园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多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文中在总结美国国家公园在管理体系、法律、规划和解说、志愿服务体系以及公众参与机制5个方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如何借鉴其成功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管理机制,以确保其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国国家公园的建设离不开志愿者的贡献,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美国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国家公园志愿服务体系;而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刚刚起步,在环境保护、公园管理和环境教育等方面急需志愿者的参与。因此,在建设国家公园志愿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借鉴美国的成熟经验。文中总结了美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在管理体制和流程、激励机制、法律保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试点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我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机制构建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In the Panama Canal Watershed,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park management policies has yet to realize all of the conservation, recreation, and educational goals set for the parks. We identify two underlying conditions that contribute to this breakdown in the policy process. First, national park management policies ar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United States national park model rather than on a model tailored to the unique ecological and social context of the Canal Watershed. Second,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participating institutions do not support effectiv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es. This paper utilizes the policy science framework to provid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se obstacles to effective park management and gives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objectives for, decision processes concerning, and participant cooperation in national parks in the Canal Watershed. We recommend that participants initiate a prototype management program in one of the national parks in the Watershed that is easily adaptable and can be used as a demonstration site for other national park managers and participants.  相似文献   

18.
国家公园作为一种独特类型的自然保护地至今已历140余年,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承载力管理体系,其中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理论(VERP理论)被认为是国家公园游憩管理中最具使用价值的工具之一。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VERP理论则为中国国家公园游憩管理提供了一个理性思路。文中梳理VERP理论相关内容,介绍美国拱门国家公园对VERP理论的应用实践,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国家公园游憩管理的措施:明晰管理目标,坚持“自然环境”为主的监测体系,加强规划和管理“软硬实力”,提倡“国家主导、社会响应”式的科学研究,保障和提升监测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