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根据高产群体所需要的条件,在生产中及时控制某些部分,而促进另一部分器官的生长,使群体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达到统一。1高产水稻所需要的群体质量条件寒地水稻高产稳产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群体质量,即在每667m2适宜的穗数(30~32万)要求下,总颖花量达到2350万/667m2以上,并及时按叶龄进程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有效分蘖率,使其达到75%左右,这样的群体组合,有了抽穗期至成熟期的高光合生产量,即能获得较高的产量。2根据最佳抽穗期安排适宜的播栽期延军农场地处第三积温带下限、第四积温带上限,有效积温在2350…  相似文献   

2.
以往水稻高产群体的研究重点为群体的数量,近年来逐渐转移到群体的质量上,更强调在优良群体素质下,保证个体质量。因此围绕“寒地水稻优质高产群体素质标准调控技术研究”这一主题,开展不同群体成穗率与光合生产力的研究,以明确在优良群体构造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前、中、后期群体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外在表现及相关关系。1研究内容和方法1.1试验材料:选用穗数型早熟品种空育131。1.2试验设计:按二因素三水平裂区设计1.2.1主区A为不同移栽规格群体,A1:25穴/m2、A2:20穴/m2、A3:17穴/m2。每穴…  相似文献   

3.
1前言乳芽直播属单本栽培,其自然落成每平方米25~28个芽,创造了超高产的群体环境。单株成穗10~20穗,每穗结实粒数130~180粒。在植株生长过程中减少了移栽的返青期、停滞期,延长了分蘖期、保证了水稻有效生育期,建造了高光效、超高产群体,这是乳芽直播创高产的主要原因。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水稻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改善了水稻通风、透光条件、因而发挥了边际效应。提高了光和作用、增强了植株抗性、使水稻超高产、克服了早衰、病重、倒伏三大弊端而达到理想的产量境界。2水稻乳芽直播技术要点2.1品种选择:…  相似文献   

4.
水稻群体是由许多水稻个体所组成的,但它并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它有自己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水稻生产是在群体条件下进行的,因此除了要掌握个体的生育规律外,还必须研究群体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把个体与群体联系起来考察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经济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通常可以从如下三方面来认识群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寒地水稻单本稀植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单本稀植超高产栽培技术是在旱育稀植基础上又一项新的栽培技术 ,也是寒地水稻高产再高产栽培技术的新突破。它充分发挥稻株自身的生长能力 ,提高了分蘖力和分蘖成穗率 ,稳定了高产栽培的穗群体 ,通过提高个体质量 ,使平均穗粒数增加 ,结实率提高 ,千粒重有所增加 ,从而获得超高产量。一、理论依据寒地水稻单本稀植超高产栽培技术是根据我们在“八五”期间研究提出的水稻再高产的新理论设计的。研究中发现 ,稻株个体生长障碍是水稻再高产的限制因素 ,同一品种在实现相同穗群体情况下 ,基本苗 (穴丛内 )越少 ,有效分蘖率越高 ,穗粒数增加…  相似文献   

6.
毛毳  张海峰 《北方水稻》2008,38(2):57-58
寒地水稻三高栽培技术是采用优质粳稻品种,稀播育壮秧,通过合理稀植培育并形成以健壮个体和多蘖为基础的高产群体;施肥时从前期注重分蘖肥向中后期主攻穗部性状方向转移,以促进穗大粒多;灌水时以浅水为主,根据水稻各个时期的生理生态要求,采取晒田、间歇灌溉和深水相结合的灌溉方法,调节和促控水稻生长发育;并应用钵苗摆插和光生态膜大中棚育苗技术等,达到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并对超稀植栽培在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在充分发挥个体生长优势基础上建立高产群体和高产、节本、高效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水稻强化栽培对植株生理与群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49  
以粳稻品种武香粳9号为材料,研究了SRI(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下植株生理特性、群体发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在SRI方式下,水稻根系活力增强,叶片可溶性糖、非蛋白氮、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增加,营养器官的物质转运率提高,群体质量明显改善;但群体茎蘖数和穗数不足,限制了SRI的产量。在SRI条件下,双本栽插能显著提高水稻群体茎蘖数,改善营养器官物质的运转和群体质量,有助于提高SRI的产量;增施氮肥在提高水稻群体茎蘖数的同时降低了营养器官物质的转运,因此不宜过分依赖增加氮肥来提高SRI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总被引:394,自引:46,他引:394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袁隆平(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0125)1超高产水稻的概念什么叫水稻超高产育种,迄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定义,因此各家各派提出的产量指标并不相同。1980年日本制定的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要求在15a内育成比原有品种...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水稻调节肥施用技术,保障充足的穗数和粒数,试验通过随机区组设计,以空育131为试验品种,开展寒地水稻调节肥施用技术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调节肥的施用改变群体指标的数量关系,不能明显增强群体的素质,8叶追施氮肥通过增加颖花数和提高成穗率,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两种不同穗型水稻超高产直播栽培技术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两种不同穗型高产水稻品种单产700~850kgg667m^2超高产稻田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弯曲穗型品种新稻11号(珠光)依次为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半直立穗型品种99—28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实现单产700~850kg/667m^2超高产直播栽培水平的技术途径:弯曲穗型品种是靠稳定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穗粒数,达到穗大、粒多、粒重的个体,稳定提高千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超高产直播栽培关键技术是改善群体质量,降低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提高品种的抗倒性;半直立穗型品种是靠增穗增粒稳定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超高产直播栽培关键技术是保证播种质量,提高出苗率,确保苗足穗多,充分发挥耐肥抗倒、生物产量大的优势,提高穗数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1.
张喜成 《北方水稻》2011,41(4):7-11
选取10个水稻品种进行水稻高产群体结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穗数较少和较多的品种均不易获得高产,高产品种应具有适宜的穗数;过高的茎蘖数使无效分蘖也增加,分蘖成穗率随着水稻分蘖能力的增加而降低,同时会引起穗子的变小,给实现高产目标造成困难,因此在提高穗数的同时应注意提高分蘖成穗率,创造良好的群体质量;总干物质积累量与最终产量显著正相关,本研究中高产水稻均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说明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有助于水稻高产目标的实现;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下降慢,水稻植株抽穗后绿叶面积持续时间延长,水稻群体光合势大,是高产水稻的另一特征。  相似文献   

12.
小麦夏玉米两熟均衡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年高产实践证明:实现小麦夏玉米两熟均衡高产,必须按系统论的观点,把一年上下两季作物作为一个统一的生产系统,高度协调好前作与后作关系和群体与个体关系。在高产途径上采取保证足穗、主攻大穗、稳定提高粒重。通过优化品种搭配组合,优化播期密度组合,提高播种质量,合理运筹肥料和后期促进根叶互养等五项配套栽培技术的运用,实现小麦玉米两熟的生育进程与最佳季节同步,茎蘖动态与叶面积动态合理,搭好丰产架子与增加经济产量并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小麦宽幅播种的适宜行距,在高产地块以高产小麦品种泰农18为材料,设置20 cm、25 cm、30 cm三个行距处理,研究了宽幅播种条件下行距对小麦产量、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行距下,宽幅播种的小麦产量较常规条播提高11.0%。在宽幅播种条件下,行距过大时小麦群体数量较小,成穗不足,干物质积累减少,产量降低;缩小行距可提高群体数量和干物质积累;但行距过小时穗粒数、千粒重下降,群体边际效应减弱,产量降低;适宜行距可协调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群体在花后维持较高光合能力,提高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和对籽粒的贡献度。在本试验的条件下,泰农18以宽幅播种、行距25 cm、播量12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为构建东北平原南部水稻高产群体,揭示其产量形成规律,以辽宁省主栽高产水稻品种辽粳401和辽粳212为试材,进行了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处理(行株距20.0 cm×13.3 cm)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但与低密度处理(行株距30.0 cm×20.0 cm)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在低密度处理下,虽然有效穗数少,但每穗粒数增加,因此也具有相对较高的产量水平。高密度行株距配置可构建依靠增加群体分蘖数量和较多物质积累而获得高产的多穗型群体,低密度行株距配置可构建促进物质转移转化、提高收获指数形成大穗大粒而获得高产的大粒型群体。可见,通过平衡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二者之间的关系,保证群体颖花量,同时确保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可获得稳定高产群体。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水稻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有了新的发展,蒋彭炎等(1988年)在评述我国五种新的稻作高产技术体系后指出:通过提高个体生产力来提高群体生产力的问题,是我国水稻高产栽培的基本方向和主攻的突破口c凌启鸿等(993年)在叶龄模式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优化调控技术”新的理论与技术,初步建立了以四个适宜、六个提高组成的指标体系,进一步丰ilX和发)决了\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高产理论。综观各地由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的过程,都有一个由扩大群体、增赛增穗的数量型群体,发展到小群体…  相似文献   

16.
干旱、盐、低温、高温等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提高非生物胁迫下水稻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非生物胁迫下水稻产量是优于传统育种的有效途径。目前,已证实的可提高非生物胁迫下水稻产量的基因主要有调节基因和功能基因。文章综述了这些基因提高干旱、盐、低温、高温等单一胁迫及复合胁迫条件下水稻产量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水稻抗逆、高产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氮肥利用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影响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水稻生育期氮肥利用与产量的关系,对水稻高产和合理施肥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相同落谷量、等氮量条件下,氮肥基施比例过多,不利于水稻萌芽而影响成苗率。茎蘖增长速度与最高分蘖数随基施氮肥比例增加而提高,但基肥施氮量大易造成水稻群体过大而使成穗率降低。前期基蘖肥高时,可促进水稻的地上部分生长以及物质运输,更有利于中稻分蘖,但也会抑制地下部分的生长。降低基施氮肥比例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加穗肥比例,可增加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保持后期根系活力,并提高产量和抗倒伏能力。在水稻不同生育期,适宜的施氮量利于水稻群体的高效生长,形成较高的成穗率、单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周瑞庆 《作物研究》1998,12(4):30-31
介绍了笔者赴江苏进行高产水稻群体质量栽培现场考察的情况,以及高产水稻群体质量理论与栽培技术,对进一步提高湖南省双季稻产量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豆群体合理摆布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哈尔滨地区,在宽行距情况下,密度和产量的关系,因品种不同而各异。早熟品种丰收11,棵矮单株生产潜力低,每平方米50~70株的较30株的增产11.7~12.8%,而中熟和中晚熟品种,每平方米则以25~30株为适宜。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缩小行距有很大增产潜力,增产的幅度是7.4~13.8%。缩小行距后,相对延长了株距,使个体获得良好生育环境,促进增产。穴播主要在肥水充足的高产栽培条件下,能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增产幅度为4~14.6%。通过合理密植和合理群体摆布,使个体达到良好生育,并保持优良的群体,因而达到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20.
水稻光能利用率是指水稻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日光照射到地面能量的百分率,约为1.2%左右。水稻产量的90%以上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作用产物,因此,要实现水稻高产,务必通过各种综合栽培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稻叶片的功能和活力,特别是提高抽穗后叶片的光能利用率。1水稻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1.1品种株型紧凑的品种,叶片较直立,反射光的损失小,而株型披散的品种,叶片较平展,反射光的损失大;叶片较厚的品种,约透过太阳辐射10%~20%,光能利用率较高,而叶片非常薄的品种,太阳辐射可透过40%以上,光能利用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