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温州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温州进行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应性。[方法]根据2000~2004年温州6~9月温度曲线,分析该地两系杂交稻制种期间温度的适应性;根据2002~2009年6~9月台风发生情况,分析该地两系杂交稻制种期间光照和降水量的适应性。[结果]整个7月和8月上旬未出现日均温≤24.5℃的天气,整个8月中旬也仅在2002年出现过2d日均温≤24.5℃的异常天气,但也均〉23.0℃;但8月下旬偶遇扬花期白天最高气温≥35.0℃的天气,遇台风后连续3d以上的雨日也有可能发生。[结论]在温州的气候条件下,可以安全进行两系杂交稻制种,但需注意8月下旬偶遇扬花期白天最高气温≥35.0℃的天气和遇台风后连续3d以上的雨日。考虑到温州两系杂交稻制种期间的气候特征,在制种过程中需注意制种基地的选择和制种父母本播种期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生石灰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石灰对提高三系杂交稻的产量有积极影响,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2.39%和17.77%,但对提高常规稻和两系杂交稻的产量作用不明显;在产量构成因素方面,施用生石灰能提高常规稻和两系杂交稻的结实率、提高两系杂交稻的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三系杂交稻的产量构成因素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进行精细化气候风险区划,对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产业区域布局提供指导,利用2006—2020年海南岛南部8个市县144个区域气象站的资料,在数据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根据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风险等级指标,制定海南岛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气候风险区划。结果表明,不育临界温度22℃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昌江、东方、乐东、三亚、保亭、陵水和万宁;不育临界温度23℃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东方、乐东、三亚、保亭和陵水大部分地区;不育临界温度23.5℃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乐东、三亚和陵水大部分地区;不育临界温度24℃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乐东、三亚和陵水沿海地区。所构建的气候风险区划可为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种植规划提供有效借鉴,对南繁扩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我国两系杂产稻发展开矿和我省两系杂交稻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阐明了我省两系杂交稻走产业化之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采取组建湖北两系杂交稻产业化实体-两系杂交稻种业公司方式,走产业化之路,发展湖北两系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水稻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两系杂交水稻是继三系杂交稻之后在水稻育种上的又一次革命。两系杂交稻以其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优势必然取代低产、质差、低效的三系杂交稻组合,成为我国粮食产业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十五”期间,两系杂交水稻的示范推广工作必将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由于籼粳两系杂交稻现已配套,两系杂交籼稻在熟期上早、中、晚配套;超级稻苗头组合示范取得成功;两系杂交稻技术工程化、中试开发及产业化速度加快,繁殖制种与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日臻成熟和完善,建立了适合两系杂交稻特点的原种生产和…  相似文献   

6.
杂交稻育种在高产的基础上提高稻米品质和增强抗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杂交稻米是杂合体,胚乳是大米的食用部份,它是由不育系提供的两个极核与恢复系提供的精核发育而成,可见不育系对杂交稻的米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三系不育系的稻米品质和抗性是三系杂交稻育种工作十分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自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农垦58S发现以来,两系杂交稻在我国杂交稻的选育、推广与应用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机理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中国两系杂交稻的发展现状,以及光敏雄性不育基因、温敏雄性不育基因和反向光温敏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并对两系杂交稻的发展以及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机理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两系杂交稻在我地推广面积逐年扩大,为了筛选出适宜湘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性强、全生育期适中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我局受省杂交稻研究中心的委托,将5个新选育的两系杂交稻先锋组合,在汉寿县岩咀乡红旗村进行一了品比试验。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3个混系杂交稻、2个对照品种和构成各混系的9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的多个性状的分析,以及与构成混系组合性状平均值的比较,发现造成组合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穗数和千粒重,混杂交稻与构成组合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混系杂交稻及两系交杂稻产量均不及汕优63,但米质有明显提高。由此认为,混系杂交稻只要组合选择得当,配比合理,是可以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的。  相似文献   

10.
丰两优1号的试种表现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丰两优 1号是合肥丰乐种业有限公司与北方粳稻工程技术中心于 1999年用广占 63S与 93 11配组合作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 ,适应性广等特点。介绍了丰两优 1号在温州的试种表现及其高产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11.
两系杂交稻在我地推广面积逐年扩大,为了筛选出适宜湘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性强、全生育期适中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我局受省杂交稻研究中心的委托,将5个新选育的两系杂交稻先锋组合,在汉寿县岩咀乡红旗村进行了品比试验.  相似文献   

12.
双季两系杂交稻高产营养特性和施肥技术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施肥水平与双季两系杂交稻的产量关系,以及不同生育阶段的营养特征。结果表明:两系杂交早稻产量为8430kg/hm2,需吸收氮189kg、磷35.6kg、钾195kg、锌887.8g。两系杂交晚稻产量为8430kg/hm2,需吸收氮177.3kg、磷47.8kg、钾201kg、锌817.8g。同一施肥水平,两系杂交早稻吸N量高于两系杂交晚稻6.60%,两系杂交晚稻吸P量高于两系杂交早稻34.00%,吸K量基本相近。两系杂交稻与三系杂交稻比较,两系杂交早稻需N、P高出9.60%和6.90%;两系杂交晚稻需P高出46.00%,但需N、K量却分别低25.70%和15.20%。两系杂交稻在生育前期对N、P、K的吸收明显高于三系杂交稻20.00%~50.00%。  相似文献   

13.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意义重大,湖北省为两系杂交稻的发源地,在研究上取得了很多成果,最早探明了育性转换机理,选育了一系列两系杂交稻,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总结,对湖北省杂交稻育种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水稻的发展从种植常规稻到三系杂交稻再到两系杂交稻,每一次的改革,水稻产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现在两系杂交稻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推广,产量比原来的品种又有新的提高,但在栽培技术上,则没有较大的更新和进步,杂交稻的高产潜力还未被充分挖掘出来。为了进行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  相似文献   

15.
何道来  钟能焕 《农技服务》2013,(11):1150-1150
介绍了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的制种过程,说明杂交水稻不能自家留种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
李杜 《北京农业》2008,(32):49-49
<正>困扰我国两系超级杂交稻推广的"魔咒"终于被袁隆平院士破解。笔者日前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悉,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两优293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在广西南宁验收成功,实现我国两系超级杂交稻制种零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两系杂交稻的再生穗萌发高度与其产量因子的关系,以三系杂交稻汕优63、金优725作对照,研究了两系杂交稻培两优500产量构成因子在再生穗不同高度、节位上的分布。结果表明:培两优500再生穗产量构成因子在不同高度、节位上分布较三系杂交稻更趋均匀;再生穗多、穗大粒多是培两优500再生稻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2000,(4)
两系法杂交稻的研制成功,不但使杂交稻的制种技术有了一个新突破,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解决三系杂交稻难以解决的将早熟与高产和高产与优质结合在一起的难题,为实现杂交稻的优质、高产栽培找到了新途径。因此两系法杂交稻开发前景广阔。从湖南省目前试种的品种看,两系法杂交稻比三系法杂交稻一般增产10%~20%。据湖南省“两系办”4个示范样板、848公顷两系杂交稻的产量统计,平均每亩(1亩=667  相似文献   

19.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不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种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两系法杂交水稻健康持续发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偏高、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选择不当以及不育起点温度漂变是导致两系杂交稻制种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选育不育起点温度低和耐受低温时间长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能降低制种风险;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两系杂交稻制种"三个安全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制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气象决策支持系统,解决了以往生产上盲目选择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的问题;研创了株系育性鉴定方法和一季加再生冷水串灌繁种技术,采用该方法生产原种能降低原种生产世代数,防止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变。通过以上研究可从种性、种源和制种地三方面提高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种植两系杂交稻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选育强优恢复系是两系杂交稻的重要方法。以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盐恢888恢复系及盐582S、盐221S、盐220S和盐161S等4个籼型光温敏两系核不育系以及所配置的两系杂交稻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恢复系的恢复特性、不育系的不育性以及杂交稻组合的产量、品质和抗性表现。结果显示:盐恢888恢复力强,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的自然结实率为79.30%~84.80%;4个不育系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是23~24℃,田间稳定不育期45 d以上,套袋自交结实率0。育成的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产量优势明显,区域试验较Ⅱ优084或Ⅱ优838(对照)增产4.22%~7.07%,生产试验较对照增产5.90%~11.30%;稻米品质均达国标3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其中盐两优1618达国标2级优质米标准;对稻瘟病、穗颈瘟、白叶枯病和纹枯病的综合抗性明显优于对照。表明盐恢888是一个配合力高、恢复力强、恢复谱广的强优恢复系,其所育成的两系杂交稻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和优良的综合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