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对55个花生品种进行不同播期网斑病抗性鉴定。经鉴定获得抗病品种1个、中抗品种20个、感病品种5个、高感品种2个,未获得对网斑病免疫和高抗的花生品种。获得27个抗病性随播期改变的品种。经方差分析,影响抗病性的主要因素是花生品种自身特性,播种温度对花生网斑病抗病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3.
2012年10月,在海南省文昌市的椰子苗圃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叶斑病。显微观察表明,病原菌分生孢子稍弯曲,浅褐色,纺锤状或梭状,具有5~9个假隔膜、分生孢子梗多单生,直立或稍弯曲,表明其为平脐蠕孢属(Bipolari.sp)。ITS序列分析表明其和4株狗尾草平脐蠕孢的序列同源性(HE792936.1,JX462256,GUO73108.1,FJ606786.1)的同源性为99%。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菌丝生长和孢子最适萌发温度分别是25℃和30℃;最适p H值为4~11;玉米粉培养基(CAM)及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合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甘油不适合菌丝生长;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其次是磷酸氢二铵;完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及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间分别是56℃,15 min。  相似文献   

4.
玉米圆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王景山 《玉米科学》2004,12(Z1):114-114
吉63玉米自交系具有较多优良性状,繁育铁单4号玉米种,很受农民喜欢.但吉63自交系最大缺点是不抗圆斑病,一般种子田感病率为10%~15%,直接影响制种产量,如果栽培合理,用药及时,此病可以控制.作者通过十几年的玉米制种实践和防病研究,提出对圆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5.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光耀 《玉米科学》2008,16(5):140-143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expressed the disease resistance was that the different corn inbred lines on the southern leaf blight and corn gray leaf spot existed certain difference.The better resisting diseases inbred lines to the southern leaf blight include 308,Liao122 and Xun92-6.The better resisting diseases inbred lines to corn gray leaf spot include H21,478 and Xun92-6.The better resisting diseases inbred lines to the southern leaf blight and corn gray leaf spot include Xun92-6,308 and 478.  相似文献   

6.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研究顶孢霉代谢产物对玉米圆斑病菌生长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顶孢霉发酵液对玉米圆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表明,含有顶孢霉菌代谢产物的培养基(D+P)圆斑病菌菌丝的生长速率低于含有玉米圆斑病菌代谢产物的培养基(Y+P)和空白对照PDA的生长速率,菌丝生长速率分别为65.0、86.5、87.5 mm/d;以Y+P和PDA为对照,D+P对玉米圆斑病菌在第1天和第2天时抑制率最高,均达58%以上;在1 mL PDA体系中,顶孢霉发酵液添加量为0.5 mL时,抑制率可达100%,不同浓度处理间及其与对照处理间顶孢霉发酵液抑制率差异显著(P=0.05);同一处理不同培养天数顶孢霉发酵液抑制率也有显著差异(P=0.05)。孢子萌发实验表明,经顶孢霉发酵液处理后的玉米圆斑孢子萌发率降低,在发酵液浓度为0.9 mL/mL时,萌发率仅为24%,抑制率可达66.67%, EC50约为68 mL/100 mL,且孢子经发酵液处理后产生畸形,不能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7.
玉米品种抗茎腐病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8.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菌株Fa11-9。结果表明,菌株Fa11-9产生的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3~5个分隔;小型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延伸因子与新知镰孢聚为一类,确定菌株Fa11-9为新知镰孢(Fusarium andiyazi)。通过接种与再分离鉴定试验,完成柯赫式法则。利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计数法研究营养和环境条件对新知镰孢生长速度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5℃~40℃,最适温度为25℃;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硝酸钠,促进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酵母。新知镰孢在辽宁省可引起玉米穗腐病。  相似文献   

9.
玉米灰斑病菌产孢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玉米叶粉碳酸钙琼脂培养基(MLPCA)和高粱粒培养基,通过基质含量、培养基类别以及温度和光照条件不同处理,对玉米灰斑病菌产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玉米叶粉含量相同时,病菌在CaCO3含量为1.5 g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表明玉米叶粉和CaCO3含量比为10∶1的玉米叶粉碳酸钙琼脂培养基为最佳产孢培养基;在CaCO3含量相同时,病菌在玉米叶粉含量为24 g的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产孢量与玉米叶粉含量成正比;(2)在高粱粒培养基上病菌只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而不产生分生孢子,可能是由于基质营养含量较高、水分较少而仅利于病菌营养生长所致.(3)病菌在玉米叶粉碳酸钙琼脂培养基上适宜培养时间为5~7 d,产生分生孢子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0.
玉米穗腐病样本中温和镰孢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华  李坡  郭宁  石洁  张家齐  张海剑 《玉米科学》2020,28(1):177-183,190
为明确引起玉米穗腐病的一种不常见镰孢菌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对采集的镰孢菌穗腐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ZBSF002为温和镰孢菌(Fusarium temperatum),是玉米穗腐病的致病菌。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温和镰孢菌的最适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是酵母浸粉,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30℃。在pH值为4~11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和产孢,在pH值7~10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且产孢量较大。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影响不显著,菌株在光照、黑暗、交替光照3种培养条件下均能生长和产孢,连续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较快,且产孢量较大。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5℃、10 min。  相似文献   

11.
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侵染玉米引起叶斑病,也能侵染小麦引起根腐病。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到2个玉米和1个小麦分离物,均为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 sorokiniana)。玉米分离物与小麦分离物在培养基利用、pH值、硝酸钾和硫酸铵等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存在明显差异,且两种不同寄主分离物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均可成功侵染小麦克春10号和玉米郑单958,完成交叉侵染。比较来自不同寄主的麦根腐平脐蠕孢菌生物学特性差异,发现玉米和小麦分离物存在交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2.
游离脯氨酸在玉米灰斑病抗性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灰斑病菌侵染的6个抗、感性不同的玉米品种中,苗期和成株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与品种的抗性成正相关,表明游离脯氨酸的变化是玉米灰斑病抗性机制中重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实验室制备的一种生物诱抗剂(Biological resistance inducer,BRI)成功诱导玉米对圆斑病菌(Cochliobolus carbonum)的抗性,BRI对玉米圆斑病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温室接种试验结果表明,BRI浓度在10 ~ 100 μg/mL范围内,随着BRI浓度提高,其诱导玉米抗圆斑病的效果也相应提高.当BRI处理玉米后1h再接种玉米圆斑病菌,能诱导玉米产生抗性、减轻病害;随着病菌接种时间的推移,其诱导抗性逐渐加强,控病效果逐渐提高;在接种前5h喷施BRI,其防病效果达峰值(77.46%);接种前6h喷施BRI,防病效果缓慢下降.当接种孢子在1×103~5×104个/mL时,BRI防病效果达60.95% ~ 71.46%;当接种孢子达1x105个/mL时,防病效果仅达18.08%.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分离自火龙果黑斑病的病原种类、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对该病菌进行了种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引起该火龙果病害的病原菌为仙人掌平脐蠕孢[Bipolaris cactivora(Petrak)Alcorn]。该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是30 ℃,产孢最适温度20 ℃。菌丝生长最适pH为5,产孢最适pH8。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黑暗条件有利于产孢。菌丝生长最佳碳源是葡萄糖和D-果糖,产孢最佳碳源为甘露醇。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氮源均为蛋白胨,菌丝致死温度为70 ℃,10 min。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物信息学鉴定Clpg基因家族成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Clpg)在病原菌-寄主植物互作时期的表达情况,鉴定Clpg基因的家族成员,研究每个成员在侵染过程的表达水平,明确Clpg基因在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Clpg基因家族有4个成员,分别命名为Clpg1、Clpg2、Clpg3和Clpg4,均含有3个内含子和2个外显子,与其他真菌PG基因具有相同的NTD、DD、GHG、RIK保守结构域。Clpg1基因的表达趋势为先升高后下降,在3 h达最高值;Clpg2、Clpg3和Clpg4基因的表达趋势为逐渐上升,结果暗示Clpg基因可能参与病原菌与寄主植物的互作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利用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 DNA序列分析,对获得的具有生防潜力的芽孢杆菌21进行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pp.)。利用显微观察法,研究枯草芽孢杆菌21对玉米圆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该菌株不同浓度发酵液处理后玉米圆斑病菌孢子萌发率出现下降趋势,萌发率最低为0;经发酵液处理后的玉米圆斑病菌芽管产生畸形,在发酵液浓度为90%时,芽管畸形最严重;处理后的玉米圆斑病菌菌丝出现畸形,菌丝中的内容物有外渗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小麦根腐病和小麦赤霉病可持续控制的有效生防途径,以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作为供试真菌,评价了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及其毒素的抑菌活性,并对高毒力菌株抗逆性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供试的28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发酵液和毒素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高毒力共生菌菌株SY5发酵液和毒素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6.05%和67.41%,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2.41%和83.32%;菌株SY5发酵液经50℃处理60 min及18 W紫外灯照射120 min后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菌率无明显变化,但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有所下降;常温保存150 d,抑菌活性略有下降。说明共生菌菌株SY5对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抑菌活性显著,且具有一定的抗逆性,极具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纳米杀菌剂对小麦根腐病害的防控效果,以小麦京东8号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探究土壤接种麦根腐平脐孺孢(Bipolaris sorokiniana)情况下,自制纳米ZnO-Ag复合材料对B.sorokiniana的抑菌效果和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ZnO-Ag复合材料能显著抑制小麦根腐菌菌丝的生长,抑制作用随ZnO-Ag浓度的增加而增强;200 μg·mL-1ZnO-Ag对病菌菌丝的抑制率高达91.17%,有效中浓度(EC50)为34.15 μg·mL-1;在土壤接菌情况下,经大于12.5 μg·g-1ZnO-Ag复合材料处理,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幼苗的根长、株高、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地下部鲜重和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未加纳米材料),小麦幼苗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浓度大于12.5 μg·g-1ZnO-Ag处理组的小麦幼苗根长/株高和根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得,纳米ZnO-Ag复合材料能够有效抑制土壤中小麦根腐病菌的生长,促进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降低幼苗发病率。此结果为ZnO-Ag防控小麦根腐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10套同核异质(N、C、Rb、ES)品系及Cms-C胞质背景的3个杂交种(F1)为试材.对田间观测的4个病理指标的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除乳熟期病情指数外,其余3个病理指标的结果显示出C小种对C群CI亚群雄性不育胞质具有专化性侵染的特点.但在不同病理指标、不同核型之间所表观的专化性程度却有较大差别;CⅡ、CⅢ亚群胞质无专化侵染现象.(2)C小种的致病力小于T小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