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玉米粗缩病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介绍了玉米粗缩病的病原、寄主、传播方式、表现症状和对玉米植株超微结构的影响、粗缩病抗性鉴定方法、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和预测模型以及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等,提出选育抗病品种是解决玉米粗缩病危害的根本途径,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定向轮回选择对玉米自交系进行抗粗缩病特性改良,不仅能提高玉米自交系的抗病性,也随之提高了其组成杂交种的抗性水平。玉米抗粗缩病的性状为了数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所控制。一般自交系的抗病基因都不太纯合,这是抗病改良的基础。对自交系进行定向轮选的过程,是微效抗病基因向个体集中和量值增加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玉米自交系抗粗缩病特性的遗传基础及轮回选择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定向轮回选择对玉米自交系进行抗粗缩病特性改良,不仅能提高玉米自交系的抗病性,也随之提高了其组成杂交种的抗性水平。玉米抗粗缩病的性状为数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所控制。一般自交系的抗病基因都不太纯合,这是抗病改良的基础。对自交系进行定向轮选的过程,是微效抗病基因向个体集中和量值增加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玉米粗缩病(MRDV)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玉米粗缩病症状特点、病原、传播方式、病害流行原因、玉米抗性鉴定以及生物技术在作物抗病毒病育种中的应用等进行综述,对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玉米抗粗缩病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玉米抗粗缩病基因STS分子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对与玉米抗粗缩病相关基因共分离的RAPD标记S37和S86扩增的产物进行克隆与测序,设计多对引物,以感病自交系478和抗病自交系齐319、P138和H21为材料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根据RAPD产物1300bp片段转化的STS引物在感病自交系中扩增出特异带,而在抗病自交系中无此特异PCR扩增带。根据2000bp片段转化的STS引物同样在抗感病自交系中存在特异性差异。进一步用设计的两对STS-PCR引物Ⅰ-2和Ⅱ-4对20个感病自交系和34个抗病自交系进行验证,卡方测验表明,STS标记Ⅰ-2和Ⅱ-4与自交系抗感病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STS-PCR标记Ⅰ-2和Ⅱ-4可直接用于玉米抗粗缩病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6.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介绍了玉米粗缩病的病害循环、发生症状、传播途径,从品种因素、减少初侵染来源、合理耕作、适期播种、药剂防治等方面探讨了粗缩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玉米抗粗缩病品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试验表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随着播期的推迟和媒体灰飞虱世代交替,呈现规律性波浪式的起伏;玉米品种不同,粗缩病发生的轻重也不同,病株率品种间差异达显著;玉米粗缩病与产量的关系甚为密切,且成反比。即随着病株率的增大而单产随之减少,单产品种间亦达显著;中育5号,自选系×黄早4两品种抗粗缩病较差,H9601、临单13和晋单34三个品种抗粗缩病较好。  相似文献   

8.
玉米粗缩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分布、病症特征、病原、寄主范围、传播方式和特点、流行规律、品种抗病性等方面回顾玉米粗缩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引起玉米粗缩病的病原有Maize rough dwarfvirus(MRDV)、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virus(RBSDV)和Mal de Río Cuarto virus(MRCV),在我国流行的是RBSDV,主要依靠Laodelphax striatellus传播。间作套种尤其是麦/玉米种植模式与玉米粗缩病暴发流行密切相关,主要是为病毒和传毒介体提供了栖息繁衍环境和循环寄主。目前玉米粗缩病抗性种质资源缺乏,应用的防治技术还不能满足生产上的需求。协调高效的种植模式(间套种)与防病需求之间的关系,研发简便、实用、高效的防病治病措施,抗玉米粗缩病种质资源的创新是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玉米粗缩病是主要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可防不可治的病毒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盐城地区灰飞虱大发生,玉米粗缩病发病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制约着玉米产量的提高,控制玉米粗缩病危害是玉米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粗缩病近年在北方玉米产区发生十分严重,本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危害有一定规律性,并且与播期和品种间关系密切.用化学药剂防治和增施磷肥对此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1996~1997年试验6个播期,发现在5月5、15日播种的发病重.1998~2000年试验4个品种发现差异很明显.喷药和施肥防病措施对抗病和耐病类型作用不大,而对感病类型有明显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国审品种和主栽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对该区域2018~2020年审定品种及2020年部分主栽品种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27份审定品种中未见对南方锈病高抗(HR)的品种,抗性以高感(HS)为主,占比高达62.06%,抗性(R)品种、中抗(MR)品种和感病(S)品种分别占4.45%、4.92%和28.57%。47个主栽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南方锈病的品种,抗性品种、中抗品种、感病品种和高感品种分别占12.77%、27.66%、19.15%和40.43%。黄淮海夏玉米区国审品种和主栽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较差,品种抗性以高感为主。因此,应加强病原菌的监测预警工作,加快抗病育种进程,引进利用优质抗性基因资源,发掘创新抗性材料,培育多基因聚合的持久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毁灭性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最经济环保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赤霉病抗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及其在常规育种中的应用、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赤霉病转基因育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在加强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的同时,结合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加快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3.
吴建宇  盖钧镒 《玉米科学》2001,9(1):080-082
在简要分析造成当前我国玉米抗病育种被动局面与短期行为的思想及问题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可行性出发,提出下一步玉米抗病遗传育种,应树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开展与当前进行的生产上发生的主要病害抗病育种相结合的预防性育种工作及抗病遗传研究,并建立玉米对矮花叶病抗病遗传研究方法的标准化体系,该体系包括采用株系的依据、调查的性状和标准、亲本的要求及遗传模型和分析方法等。  相似文献   

14.
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和普通锈病的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61份玉米自交系大斑病和普通锈病的自然发病调查,以综合指数为依据,采用群体逐级分类法进行抗性分级。结果表明,对大斑病表现抗病和免疫的自交系分别有7份和8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11.48%和13.11%;对锈病表现抗病和高抗(或免疫)的自交系分别有10份和6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16.39%和9.84%,是西昌地区配制抗病杂交组合的适宜亲本。少数新选系对大斑病和锈病抗性表现较好,表明从西南高原玉米地方品种中选育优良抗病材料是可行的。高感和高抗型自交系也可作为玉米大斑病和普通锈病抗性机理研究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5.
炭疽病是杧果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杧果的生长势以及杧果的产量和质量,选种抗病品种是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抗病性鉴定法,初步鉴定了在农业部儋州杧果种质资源圃中的229份杧果种质对炭疽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在参试的种质中未发现免疫和高感种质,其中高抗种质13份、中抗种质36份、中感种质116份、感病种质64份,这些种质的初步评价,为进一步展开杧果抗病遗传规律及分子育种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菌核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体叶柄接种法鉴定了200份栽培大豆高世代品系对大豆菌核病菌株Jia30和Jian29的抗感反应.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参鉴材料中没有发现免疫类型,但各品系间抗性有一定的差异.供试200个品系中既表现抗Jia30菌株义表现抗Jian29菌株的材料占供试材料的2%;抗Jia30菌株的材料占3%;抗Jian29菌株的材料占5%,根据抗性资源筛选结果,这些抗性材料可合理地用于大豆生产,并为大豆抗病育种亲本选择和利用品种布局进行大豆菌核病生态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e response to potato late blight of 116 potato cultivars and breeding lines was determined in replicated trials conducted between 1980 and 1988. The index of area under the standardized disease progress curve (ASDPC), based on the cultivar Sebago, was used to rank the cultivars and to identify cultivars that had inconsistent disease responses over years. Most of the cultivars were susceptible to late blight; only 10 cultivars out of 66 currently available (including breeding lines) were judged more resistant than Sebago. Nine cultivars were identified as having inconsistent resistance over years. The index ASDPC was less variable than the relative area under the disease progress curve when the yearly disease conditions differed from the normal.  相似文献   

18.
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小麦纹枯病稳定抗源,在对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初选的基础上,采用人工病麦粒接种法对114份小麦品种纹枯病抗性进行了连续3年的鉴定.结果表明,在参试品种中未发现免疫或高抗纹枯病材料,大部分为中抗材料,共筛选出包括Niavt 14、剑子麦、新麦26在内的37份稳定抗和中抗纹枯病种质.在这些抗病材料中,13份为国内改良品种,7份为国内地方品种,17份为国外引进品种.其中国内改良品种农艺性状较好,可直接用于抗病育种,国内地方品种和国外品种农艺性状较差,需要进一步改良后用于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田间跟踪调查和离体接种方法测定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分析近年来山东省主推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及变化情况,探寻建立一种实用、快速检测寄主抗锈性和锈病菌致病性变异的鉴定技术。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品种多为感病或高感南方锈病品种,2014~2016年山东省主推玉米品种尤其是骨干品种都是连续多年种植的品种,每年更新的品种数量少于2~3个,而且与黄淮海地区主推玉米品种重复率较高,这可能是导致近年来本地区玉米南方锈病逐年加重甚至流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以1对近等基因系(NILs)构建的分离群体(NT4092/NT411)F1为材料,采用自然发病鉴定方法,以行发病率为表型值,在3种环境下对各株系进行粗缩病抗病性鉴定。应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玉米粗缩病抗性QTL进行分析,分离群体(NT4092/NT411)F1在两地三点检测到3个QTL,均位于第8染色体上,LOD值分别为24.03、10.29和17.02,分别解释了41.37%、20.51%和36.04%的表型变异,是能够稳定表达的主效QTL。泰安5月份和济宁5月份环境下检测到的主效QTL均位于phi121和UMC1817标记区间之内,遗传距离为15.47 cM,标记区间物理距离为92Mb;泰安6月份环境下检测到的主效QTL位于M6和M24标记区间之内,遗传距离为0.86 cM,标记区间物理距离为17.9 Kb。通过对4个分离群体辅助选择的可行性分析表明,这些主效QTL与玉米粗缩病抗性间呈极显著相关,其标记在CL313、1145、沈137等系谱来源相同或相近的自交系中可应用于抗玉米粗缩病育种的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