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豆科牧草对土壤酶活性及肥力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松 《草业科学》1993,10(5):20-23
  相似文献   

2.
汞,是重金属污染中毒性最大的元素,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极大。中国每年有数百吨的汞排放到环境中,而我国目前对汞的控制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的阶段,汞污染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少,效果也不显著,造成环境中的汞逐年增加却得不到任何有效的治理,因此汞污染治理工作迫在眉睫。本文对国内外现行的含汞土壤中的汞污染治理方法、技术进行了总结,主要对固化/稳定化、汞齐化法、去毒化(浸取/萃取)、热解析/蒸发、陶瓷化、提取法、生物修复法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苹果(Malus pumila)树行间种植不同豆科牧草后对园中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于苹果园建植第1年,在果树行间种植百脉根(Lotus cornioulatus)、白三叶(Tri folium repens)和红三叶(T.pretense),以果树行间“清耕”土壤为对照,研究0~20 cm土层中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其比例和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园中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7%以上,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为0.01%~0.04%;种草后,土壤中放线菌比例减少,细菌增加,此趋势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加剧,0~10 cm土层中增减比例幅度为1.2%~4.4%,而10~20 cm土层中为18%.种草后,放线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蔗糖酶及脲酶活性增加,增减幅度因草种及土壤深度而异,而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无影响.在种植百脉根、白三叶的0~10 cm土层中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减少,而种植红三叶的10~20 cm土层中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增加;种植百脉根后,0~10 cm蔗糖酶活性、0~20 cm脲酶活性升高,种植白三叶、红三叶后,0~20 cm土壤蔗糖酶、10~20 cm土壤脲酶活性升高.说明种草可改变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此作用和草种、土壤深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土壤含盐量、pH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层土壤含盐量可以改善牧草品质,能促进部分禾本科牧草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磷的合成,而抑制粗纤维的合成。在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上,pH对牧草品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农牧交错带种植多年生禾草可明显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该试验于200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塞北草业科学实验站(河北省张家口塞北管理区,沽源),对种植4年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新麦草、无芒雀麦、蓝茎冰草和一年生饲料作物燕麦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生长第4年从春季到秋季,0-30cm所有供试草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经一个生长季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多年生牧草较一年生燕麦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大。3种牧草对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大小顺序为兰茎冰草>无芒雀麦>新麦草。  相似文献   

6.
赵新  罗锡文 《草业学报》2005,14(5):20-23
为研究放牧条件下草地土壤圆锥指数性质及其对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在内蒙古正常放牧的4块各100 hm2草地上测定产草量和用装载DGPS的电动圆锥仪测试土壤圆锥指数,采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采样数据,绘制草地产草量和土壤圆锥指数分布图,分析圆锥指数变异对产草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放牧条件下,草地土壤圆锥指数变异强度中等,圆锥指数太大和太小都会降低草地牧草产量,当草地土壤圆锥指数在0.8~1.6 MPa时,草地牧草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2003-2006年通过对12个牧草品种的株高、产量、营养成分等指标的试验比较,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混播牧草中生产性能较好的禾本科牧草有巴拉草、非洲狗尾草、宽叶雀稗、狗牙根和坚尼草,豆科牧草有合萌、184柱花草,适宜在广西红壤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青藏高原地区草畜高效管理模式,本试验采用刈割模拟家畜采食的方式在夏季牧草生长季(8月初,称作青草期)利用冬春草场,并在牧草生长季末(10月初,称作枯黄期)采集牧草和土壤样品,研究不同利用强度对牧草再生、生物量、品质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利用强度对牧草枯黄期地上生物量、牧草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不同草地利用强度处理组枯黄期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均显著低于青草期,而ADF和NDF的结果刚好相反(P<0.05);枯黄期重度利用草场牧草CP含量显著高于不利用组(P<0.05),中度利用强度0~1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在牧草生长季利用冬春草场(留茬2~4 cm),家畜不仅能够摄取优质的青绿牧草,而且不会降低牧草生育期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国内外9个不同牧草品种在盐碱地进行单播及2个混播处理,测定孕穗期(孕蕾期)和压青后不同牧草品种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碱解氮)、速效钾以及pH值的影响,进而评价遴选适合在盐碱地栽培种植的牧草品种作为备选绿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牧草品种均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甜燕2号+草原224饲用豌豆、新疆毛苕子、当地白豌豆和Savane毛苕子,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4.76倍、4.00倍、3.44倍和3.14倍;不同绿肥对土壤N、P、K的提高程度不同,以Nacre箭筈豌豆、草原224饲用豌豆、当地黑豌豆和当地白豌豆表现较好,都显著高于对照(P<0.05);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在绿肥处理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新疆毛苕子、当地白豌豆和Savane毛苕子等都表现较好。不同牧草在压青后对土壤pH值有不同的影响,但Savane毛苕子、新疆毛苕子和当地白豌豆压青后均有显著降低(P<0.05)。综合各项指标来看,新疆毛苕子、当地白豌豆和Savane毛苕子比较适合作为在盐碱地种植的绿肥作物。  相似文献   

10.
种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中国农业大学塞北草业科学实验站,对种植3年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un-ce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蓝茎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一年生饲料作物燕麦Avena sativa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生长第3年从春季到秋季,0~10,10~20,20~30 cm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草地土层中,土壤容重平均降低9.29%,8.64%,6.38%。从7月开始,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草地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燕麦地。生长第3年从春季到秋季0~10 cm土壤,多年生牧草使土壤孔隙度平均增加6.45%,燕麦地减小了1.04%;10~20 cm,多年生牧草使孔隙度平均增加7.15%,燕麦地增加了1.49%。0~30 cm土层中,≥0.25 mm土壤团聚体总数,多年生牧草平均为73.89%,比燕麦地(平均为65.44%)高8.45%。  相似文献   

11.
12.
为满足淮河流域日益增长的优质牧草需求与丰富淮河流域农业生产模式,通过田间试验,采用熵权法对箭筈豌豆、毛苕子、金花菜在淮河流域的草产量、品质与土壤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箭筈豌豆的草产量较高,兰箭333A干草产量最高,为1041.59g/m2;淮扬金花菜在参试品种(系)中品质最好,粗蛋白含量达27.81%,相对饲用价值为...  相似文献   

13.
14.
不同放牧强度对牧草地下贮藏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荒漠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地下器官中还原糖在整个生长季内的变化规律,提示了贮藏营养物质与植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内在关系,重点讨论了放牧强度对还原糖在地下不同器官中的分配和累积的影响,从而得出了该类型草地适宜放牧强度下的还原糖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研究蛇床子素在高寒牧区牧草、土壤中的残留情况.利用液质联用分析技术对蛇床子素在高寒牧区牧草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限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蛇床子素的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土壤中蛇床子素检出限为0.2 μg/kg.通过对蛇床子素残留分析,为高寒牧区草原虫害安全、有效防控提供了可靠、准确的分析方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研究了轮作不同种类豆科牧草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微生物菌群、数量分布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轮作箭筈豌豆、天蓝苜蓿和陇东苜蓿3种豆科牧草,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布,微生物活性,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种植牧草前相比,轮作牧草后土壤中真菌/细菌最高可降低50.72%,说明真菌数量下降,通过轮作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田土壤微生物菌群从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化;与种植牧草前相比好气型固氮菌数量最高增加283.69%;脲酶活性最高增加6.4倍;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提高。但是对连作土壤的改良作用高低还与豆科牧草种类及土壤连作年限有关,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对不同种类的豆科牧草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氢化物发生器对土壤汞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具有灵敏度高,精度好,方法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适宜的牧草混播对于改善退化高寒草甸及高寒地区畜牧业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不同牧草混播条件下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及生物量变化特征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早熟禾(Poa pratensis)、呼伦贝尔苜蓿(Medicago falcata)为试验草种,在三江源区重度退化高寒草甸开展为期3年的混播试验,探讨不同牧草混播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牧草混播条件下,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及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草甸土壤养分含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EM(垂穗披碱草+呼伦贝尔苜蓿)混播的土壤养分状况最佳;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EM混播的效果最为显著(P<0.05)。综上,在重度退化高寒草甸恢复过程中,如采取人工草地建植手段,建议选择EM混播。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Sasa nipponica Makino占优势的天然草地晚秋强度放牧,秋、春播种的试验结果表明:春播区2年的牧草总收获量高于秋播区;秋、春播种区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比例基本相同,禾本科比例保持在70%以上,主要禾本科鸭茅的比例在50%以上;牧草的营养化学成分含量春播区稍主为秋播区,把Sasa nipponica Makino占优势的天然草地改良成人工草地时,采用晚秋强度放牧,春季播种较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