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来看,如何合理利用土地以及科学规划从而使其创造更多价值是当前各区域土地管理部门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我国城市化建设背景,从城市与农村两个角度论述了我国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制度的改革,以期促进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2.
要合理规划土地资源,调整土地资源的管理政策,完善土地运行配置机制,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使得土地利用与城镇化建设和乡村转型发展相适应。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根据临安市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从生态环境承载、社会承载、经济承载3个方面选取22项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2005~2012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情况;同时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数据,预测规划期末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临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在2005~2012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发展趋势基本上呈可持续状态,其中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不断提升对提高综合承载力的贡献最大;2子系统间发展不均衡,其中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提升最快,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3以规划目标数据为依据推算的规划期末(2020年)综合承载力水平,表明临安市土地资源利用基本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从加强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加快经济发展以及规划监管和政策引导等角度提出了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离不开土地的,而且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再加上之前利用的不合理,这样就导致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正面临着超规划开发的情况,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其科学规划与管理才能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性.本文先阐述了土地资源利用中超规划开发的问题,然后又对土地资源利用中超...  相似文献   

5.
根据临安市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从生态环境承载、社会承载、经济承载3个方面选取22项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2005~2012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数据,预测规划期末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临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从2005到2012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发展趋势基本上呈可持续状态,其中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不断提升对提高综合承载力的贡献最大;2子系统间发展不均衡。其中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提升最快,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3以规划目标数据为依据推算的规划期末(2020年)综合承载力水平,表明了临安市土地资源利用基本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从加强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加快经济发展以及规划监管和政策引导等角度提出了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临安市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从生态环境承载、社会承载、经济承载3个方面选取22项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2005~2012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数据,预测规划期末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临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从2005到2012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发展趋势基本上呈可持续状态,其中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不断提升对提高综合承载力的贡献最大;②子系统间发展不均衡。其中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提升最快,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③以规划目标数据为依据推算的规划期末(2020年)综合承载力水平,表明了临安市土地资源利用基本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从加强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加快经济发展以及规划监管和政策引导等角度提出了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规划被誉为土地资源管理的”龙头”,规划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实施保障体系.该文从法律、行政、经济、社会、技术5个方面对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揭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规划被誉为土地资源管理的"龙头",规划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实施保障体系。该文从法律、行政、经济、社会、技术5个方面对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揭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755-1757
通过建立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分析,从定量的角度,系统评价了1997~2002年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所产生的各种不利与有利影响,并对未来5年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从而为制定减轻土地利用规划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的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体构成多元化,用地需求、用地动机呈现多样化,土地利用规划行为更加复杂。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较少从土地利用行为角度分析,在规划中缺乏对土地使用者的用地心理、用地动机、用地偏好、土地利用行为决策特征的了解,对土地使用者转换土地用途的行为机理不清楚,从而导致规划缺乏行为管理的针对性和激励机制。拟在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主体行为价值取向、行为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的行为决策、行为组织和行为控制,从理论角度对基于行为主体决策机制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杨志愿 《农技服务》2011,28(5):727-727
阐述了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从加强宣传、健全土地合理利用的政策法规、加强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建立土地合理利用资金的良性循环几个方面提出了节约型小城镇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采用对比分析和综合分析的方法,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计划的区别与联系。在简要概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计划编制与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计划在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耕地利用及法律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曹文栋  郭青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134-1135
论述了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耕地数量减少、耕地后备资金不足、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土地质量下降等问题,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从健全和完善土地法规、土地政策的角度,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耕地保护是我国当前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耕地利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协调中央与地方的政策需求、加强耕地保护管理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安徽省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及问题分析,从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发 展的角度给出了改进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入手,全面总结层次与类型多样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强等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特点,以安徽理工大学及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针对课程特点,从科学定位、知识储备两个方面提出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设计了以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复垦专项规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设计为重点的教学策略,同时,为了使课程设计顺利开展,提出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如何使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及可持续利用,有效地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地方各级政府关注与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最近几年,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获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在管理的实际过程当中,仍然有诸多问题存在。只有正确认识与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价值,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本文从我国目前城市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现状出发,重点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km~2,由于人口众多和地势复杂,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面积不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土地资源仍然紧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的开发规划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土地资源利用中超规划开发问题愈加明显,本文就超规划开发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杨慧荣 《甘肃农业》2008,(11):26-2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导致建设用地的大幅增加和耕地资源不断占用。耕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影响到粮食的生产和供给,从而威胁着粮食安全。本文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各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研究了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最后提出应该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切实保护土地资源,保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土地资源的管理利用与开发是现阶段国家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土地测绘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土地资源的整体开发规划能够具备长效性。结合土地资源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土地测绘技术来高效规划土地资源,促进我国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推动土地开发项目长效建设。本文针对土地测绘在开发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