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甘肃省临泽县沙河镇花园村进行了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防治制种玉米棉铃虫幼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以1 000~1 200 ml/hm2喷雾防治制种玉米棉铃虫幼虫,防效在86%以上。  相似文献   

2.
3.
对NPV药效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着药方式棉铃虫的死亡率、死亡速度不同,一般死亡高峰在施药后40—60小时之间。这项研究对大面积推广应用NPV防治抗药性棉铃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在甜菜夜蛾增殖后进行的病毒分离、纯化方法,通过超薄切片及电镜进行了病毒超微结构及组织病理的初步观察,并对患病虫体的病征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5.
AcNPV对甜菜夜蛾二龄幼虫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甜菜夜蛾二龄幼虫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两种毒株采用生物测定方法进行比较。对AcNPV两毒株杀虫毒力及杀虫速率的分析表明:以甜菜夜蛾活体增值的AcNPV A株(LD50=131.8PIB/头)比用草地贫夜蛾细胞株(Sf9)增殖的AcNPV B株(LD50=1696.8PIB/头)毒力要高10倍,而毒杀速率,也以AcNPV A株(LT50=4.46d)比AcNPV B株(LT50  相似文献   

6.
7.
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酯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PV)的棉铃虫Helicover pa armigera (Huebner)幼虫血淋巴进行了酯酶和酚氧化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2种酶带在感染12h后其活力发生了明显变化;酯酶酶带2d后发生位移,酚氧化酶酶带5d发生位移,且各自建立新的酶系统。酚氧化酶比活力分析结果表明:感染NPV后,1d达到最高点,2~3d处于最低点,4d后回升。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围食膜的结构和组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电子显微技术和生化技术,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iibner)围食膜的超微结构和表面形态,初步分析了围食膜蛋白质的种类,测定了蛋白质和糖的含量。结果表明,围食膜分三层,表面平滑致密,没有孔和缝。围食膜的蛋白质种类很多,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围食膜中,蛋白质占34.74%,糖占7.61%。  相似文献   

9.
喷施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康邦)防治棉铃虫试验表明,药后3d防治效果达90.86%、药后7d防效为98.45%、药后14d防效为98.36%。康邦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皆好于对照5%甲维盐WG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药剂,防治时间宜在棉铃虫幼虫孵化初期至幼虫二龄期前喷施。  相似文献   

10.
一、试验目的 通过示范试验。进一步验证棉铃虫多角体病毒防治棉铃虫的效果,为以后大面积推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茜草等23种植物对棉铃虫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对有害生物高效、非靶标生物安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的生物农药,本研究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了23种植物干粉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茜草、儿茶、白头翁、丹皮和香铃子表现出较强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以茜草的影响最明显,体重抑制率最大时为84.87%,试虫体重仅43.15 mg,而对照高达285.27 mg;幼虫历期达19 d,比对照延长了5 d;尤其对成虫产卵有明显的影响:产卵量比对照约少700粒,产卵历期缩减了3 d,卵的孵化率也仅有67.0%。茜草不同溶剂提取物对棉铃虫均表现出良好的拒食活性,但触杀活性和胃毒活性比较低。95%乙醇提取物的拒食活性最高,石油醚提取物的胃毒活性最高;各溶剂提取物的触杀活性均较低,校正死亡率均在5%以下。  相似文献   

12.
探讨使用环境友好复合型防治害虫中试药剂扫虫光防治瓜菜害虫的发生与危害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安全性,比较分析扫虫光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处理对辣椒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扫虫光1000倍液、1500倍稀释液不仅对棉铃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对植株生长安全;扫虫光500倍液虽然对棉铃虫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但植株生长畸形。因此,综合考虑经济、高效和简便等因素,扫虫光1000-1500倍稀释液可广泛用于防治瓜菜棉铃虫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13.
气象要素对棉铃虫发生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15年来尤其是1992年以来临汾地区气象资料和棉铃虫系统调查数据,探讨了该区温度、降水、湿度等气象要素对棉铃虫发生消长的影响。结果认为,4-6月份温度是影响越冬代和1代发生期、2代卵盛期的主要因子,此期温度高的年份,棉铃虫发生早;降水量和雨日数主要作用于2,3,4代发生量,在各代发生期内,雨量大、雨日多、分布匀、空气湿度高,棉铃虫大发生。这为县、乡、村发布棉铃虫短期预报,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型机动喷雾器防治棉铃虫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永佳牌WFB18-2和3W-650型机动喷雾器防治棉铃虫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常用喷雾器相比,2种喷雾器在相同防效下可减少田间施药量,能有效节省成本和减少污染.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棉铃虫和烟夜蛾交配和产卵行为存在差异的形态和生理原因,解剖了棉铃虫和烟夜蛾内生殖器官,比较2种夜蛾内生殖器官的形态差异,检测了不同发育时期2种夜蛾内生殖器官中可溶性总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同一发育时期,棉铃虫雌蛾中输卵管、侧输卵管和交配囊体长度及雄蛾精巢直径均显著大于烟夜蛾.(2)棉铃虫和烟夜蛾雄性内生殖器官和附腺中可溶性总糖和蛋白质含量及2种夜蛾雌性内生殖器官中蛋白质含量均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而雌性内生殖器官中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却没有规律.(3)同一发育时期,棉铃虫雌性内生殖器官、雄性内生殖器官和雄性附腺中的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烟夜蛾;其雄性和雌性内生殖器官中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却均显著低于烟夜蛾.(4)交配后,2种夜蛾雌、雄内生殖器官中可溶性总糖和蛋白质含量比交配前有所增加,但雄性附腺中可溶性总糖和蛋白质含量却比交配前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齿唇姬蜂对棉铃虫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淮北棉区棉虫龄唇姬蜂发生6月上旬至9月上旬共4有4~5个高峰,分别6月中旬、7月初、7月下旬至8月初、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其中较大的峰出现在6月底至7月初、8月底至9月初,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较强,不同作物上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相差较大,以花生田寄生率最高。不同作物布局类型中以棉花,玉米及花生相间套邻作对该蜂较为有利。蜜源植物对该蜂控制棉铃虫作用有一定影响,在该蜂成虫盛期提供适当的蜜源是增强其作用的有效途径,Bt及抑太保等生物农药对寄生率没有影响,而化学农药很大程度控制该蜂寄生作用。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蛾性成熟与交配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解剖和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棉铃虫蛾的性成熟情况和交配习性。结果表明:(1)雄蛾的附腺、贮精囊和精包腺长度随蛾龄的增加而增长,0日龄至1日龄增幅较大,以后转入稳定渐增阶段;睾丸体积随蛾龄的增加而稳定下降;雄蛾的交配始期为2~3日龄,交配高峰期为4日龄。(2)棉铃虫雌蛾卵的成熟速度快,抱卵量随日龄增长而成倍增加,产卵量也随蛾龄增大而大幅度上升,至4,5,6日龄时产卵量达到高峰,7和8日龄产卵量略  相似文献   

18.
以棉铃虫发生危害特点为着眼点,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归纳,从棉铃虫体内酶的作用、生态特性及区域综合治理3个方面对近年来棉铃虫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以区域综合治理为目标,加强地区协作,全面控制棉铃虫的猖獗危害。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997~ 1999年在山东省南北 2个主要棉区的巨野和夏津县进行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3年 2地调查结果平均 ,1代棉铃虫卵在小麦上占 93 48% ;2代棉铃虫卵在棉田占 74 13 % ,在春播花生、大豆上占 2 2 78% ;3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72 6 7% ,在大豆上占 10 38% ,在玉米上占 9 38% ,在花生上占 5 17% ;4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6 1 5 9% ,在玉米上占 32 0 2 %。棉铃虫幼虫在不同作物上的分布率与卵有所不同 ,1代幼虫仍然集中在小麦上 ,2、3、4代幼虫在棉花上的分布率减少 ,在花生、大豆、玉米上的分布明显增加。在对棉铃虫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 ,棉花上的各代幼虫分布量进一步减少 ,4代幼虫分布量在棉田只占 2 1 96 % ,而在夏玉米上高达 5 2 5 6 %。特别是 1999年推广普及转Bt基因抗虫棉后 ,在棉花上的幼虫量仅占 9 5 2 % ,夏玉米上增加到 6 3 8%。这种分布变化对区域性整体控制棉铃虫发生危害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江西种群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养虫室自然条件下系统观察了棉铃虫的化性。越冬蛹春季羽化的早批种群一年能繁殖5代,少量不完全的6个代;尺批种群只繁殖4代。影响化性波动(第4代和第5代的发生比率)的主要因素是越冬后成虫的羽化时间和秋季越冬蛹滞育诱导的时间,越冬后成虫羽化的早晚与4月份的温度密切相关;秋季越冬蛹滞育诱导的早晚取决于9月下旬至10月份的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