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光照强度对灯盏花无糖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灯盏花组培不定芽为材料,研究探讨了不同光照强度对灯盏花无糖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光照强度、一定CO2浓度范围内,光照强度对灯盏花无糖组培苗生根率、干物质含量的积累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光照强度越强,生根率也越高;强光照对灯盏花无糖组培苗干物质含量的积累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
以灯盏花组培不定芽为材料,研究探讨了不同处理组合的无糖组织培养培微环境调控对灯盏花不定芽的生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CO2浓度范围内,通过对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性SSR检验,处理9的灯盏花无糖组培苗生根率最高,长势最好,与其它处理组合比较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微环境调控对半夏无糖组培苗根、叶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半夏组培苗为研究材料,应用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探讨了微环境控制对半夏无糖组培苗根、叶显微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半夏无糖组培苗根、叶显微结构与有糖组培苗(CK)相比其保水能力具明显优势。半夏无糖组培苗叶片具有发育较好、较厚的栅栏组织和海棉组织,细胞排列紧密有序,中脉发达,且叶表皮具有蜡质层;而半夏同龄有糖组培苗叶片的栅栏组织和海棉组织细胞发育较差,中脉及其维管束发育不完全。半夏无糖组培苗根部细胞排列紧密组织分区明显,初生组织和次生组织已分化;能明显观察到疏导组织、髓射线和凯氏带;半夏有糖组培苗根生长发育不良,初生组织和次生组织分化不明显,疏导组织不发达。 相似文献
4.
5.
以半夏叶片通过组织培养产生的不定芽为材料,应用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探讨了不同光照强度、不同光照时间对半夏无糖组培苗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光照强度在37.5~112.5μmol/(m2·s)范围内,半夏无糖组培苗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半夏无糖组培苗的蒸腾速率逐渐下降、气孔导度也逐渐减小;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半夏无糖组培苗的生长速率明显加快.无糖组培苗苗高、叶面积、主根数及须根数与有糖组培苗相比均显著增加,且无糖组培苗长出大量须根,而有糖组培苗无须根. 相似文献
6.
7.
无糖组培微环境控制技术高新设备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无糖组培微环境控制技术已经成为植物组织培养的新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日本已经开展实验室范围内的大规模植物无糖组培。笔者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最新研制的无糖组培微环境控制技术高新设备的系统构造和性能。通过对该设备的调试和运行,开展了众多植物种苗的无糖组培试验,结果表明在控制光照和CO2浓度等微环境条件下,该设备能有效提高植物组培苗的生物量、根干重、生长率、叶绿素a和可溶性蛋白质,不仅实现植物种苗的快速培养、大量繁殖,而且能够促进植株生根发芽,提高组培种苗移植后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了花鲈头肾的显微与超显微结构.结果表明,花鲈头肾是一个重要的造血和免疫器官.头肾实质无肾单位,主要由淋巴组织和血窦构成,可分为淋巴细胞聚集区和粒细胞聚集区.电镜下观察显示,花鲈头肾主要由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组成,根据胞浆内特殊颗粒的形态结构和大小将粒细胞分为Ⅰ、Ⅱ、Ⅲ型粒细胞.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外无糖组培环境控制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该文提出了一种规模化无糖组培生产环境控制系统,系统采用风机强制换气,对组培箱内CO2浓度、相对湿度、温度和光照进行综合调控,采用嵌入式系统进行自动控制,具有控制功能强、可靠性高和低成本的优点。本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无糖组培苗的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应用SEM技术观察灯盏花锈病的病组织(孢子堆)形态,采用两种方法处理样品。结果表明:常规的制样方法适用于该锈菌的SEM观察,孢子的形态保存完好,结构清晰,没有污染,导电性好。只用戊二醛单固定后处理与用戊二醛-锇酸双固定、乙醇梯度脱水、CO2临界点干燥法,进行SEM制样观察比较,其结果没有显著差异。本文就该病菌SEM样品处理及形态特征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为该病的防治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和积累基础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1.
以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叶片为外植体,比较不同激素及其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继代增殖、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最佳的培养基是MS+KT 0.5 mg/L+2,4-D 10 mg/L和MS+2,4-D0.5 mg/L+6 BA 0.5 mg/L,诱导率为100%.二者相比,前者长出的愈伤组织较为紧密,而后者松散性好.MS+6 BA 0.5 mg/L+10%香蕉汁是诱导芽最佳的培养基,达87%;加入0.3 mg/L NAA的1/2MS培养基对生根较为有利,达83%.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灯盏花的发根培养体系,用C58C1发根农杆菌空菌株和携带目的基因的菌株转化灯盏花叶片获得发根,测定发根的生长曲线,比较不同因素对发根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发根农杆菌C58C1菌株成功从灯盏花中诱导出了发根,并建立了灯盏花发根最优的培养体系,其诱导的最佳农杆菌菌液浓度为OD600=06,最佳浸染时间为10min,最佳共培养时间为2d,在此条件下诱导率高达60%。经PCR鉴定证明Ri质粒的T DNA已成功转化灯盏花的发根。 相似文献
13.
云南灯盏花根腐病病原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腐病是云南省灯盏花人工驯化栽培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病害,是限制灯盏花人工栽培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确定引起灯盏花根腐病的病原物,可以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人工栽培田间的灯盏花根腐病进行调查、采样,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了田间人工接种。【结果】观察发现感病后植株地上部先萎蔫,然后整株枯死。根部和茎基部变为黑褐色,将根切开,可以明显看到维管束组织完全变为黑色。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在标准培养基上初生菌落为白色,后为红色和红褐色。无性繁殖产生大、小两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较少,镰刀状;小型分生孢子产生量很大,卵形至棍棒形。在弱培养基(2%的水琼脂)上产生厚垣孢子。【结论】这种新发现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孢菌属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引起,本文是国内外对该病害的首次报道,而且灯盏花是拟枝孢镰刀菌的新记录寄主。 相似文献
14.
15.
为有效控制灯盏花苗床期的杂草,2009年选择灯盏花种植适宜区云南省玉溪市进行32.7%斯美地防除灯盏花苗床杂草试验。结果表明:32.7%斯美地(土壤熏蒸剂)对灯盏花苗床常见杂草具有显著的防除效果。斯美地300 mL/hm2除草30 d效果达90.95%,50 d达48.40%;70 d达34.36%;斯美地600 mL/hm2除草30 d效果达92.75%,50 d达61.36%,70 d达49.77%;斯美地900 mL/hm2除草30 d效果达95.20%,50 d达67.93%,70 d达63.53%;斯美地1 200 mL/hm2除草30 d效果达97.85%,50 d达84.04%,70 d达84.74%。该药剂对灯盏花萌发和苗期生长安全,对施药人员安全,可替代苗床手工除草,用药量以900~1 200 mL/hm2为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