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解决河南中牟县万滩镇养殖池塘机械增氧技术单一的问题,通过试验研究微孔式、水车式、涌浪式等几种增氧机的性能及使用方式,以达到提升增氧效果和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结果表明,该地区池塘溶氧含量高而利用率低,养殖户传统增氧方法不当。适宜增氧方式为:涌浪式增氧机适合在晴天下午使用3~6 h,可有效提升周边20 m范围内底层水体的溶氧水平;投食前后半小时开启和关闭微孔式、水车式增氧机,可提升投食期间投饵区溶氧水平1~2 mg/L,保证鱼群的进食效果;夜间搭配使用微孔式和低功率叶轮式增氧机增氧,可使微孔区域底层水体溶氧比不增氧状态高出1 mg/L以上。  相似文献   

2.
蒋宏斌 《科学养鱼》2012,(10):83-84
底层微孔增氧又称底充式增氧、底部微孔增氧、底层微孔曝气增氧等,这里我们统一称"底层微孔增氧"。底层微孔增氧装置已列入《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获得了国家农机补贴,在全国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底层微孔增氧是一种新型水体立体增氧技术,其利用管道将空气输送到池塘底层增氧装置,通过曝气增加水体的上下、左右流动,达到池塘底层水体温度与中上层水体相近,同时通过调整气泡的大小和运动,提高了空气与水接触面,增加了水体溶氧量,达  相似文献   

3.
黄颡鱼养殖使用微孔增氧技术与机械增氧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孔增氧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增氧新技术,虽然造价高于一般增氧机械,却有许多优点,能够使水体底层溶氧丰富均衡,多用于鱼、虾、蟹类养殖。为了将此项技术引进到"优质高效黄颡鱼池塘养殖示范"项目,2010年在江苏省涟水县马棚农场的黄颡鱼池塘高效养殖示范区,进行了微孔增氧与机械增氧机使用效果的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4.
水产养殖中使用微孔增氧技术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爱华 《齐鲁渔业》2010,(12):45-45
<正>微孔管道增氧养殖技术就是利用标准化池塘配套微孔增氧设施,利用科学投喂、生态防病等技术,实行集约化养殖,它能有效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提高养殖过程中鱼虾蟹类的成活率,控制发病率,降低饵料系数,显著增加产量和效益,被认为是一项节能、高效、生态型的实用技术。1池塘微孔管道增氧设备配套标准微孔管道增氧系统包括主机、主管道和充气管道  相似文献   

5.
不同增氧方式对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不同增氧方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通过对喷水增氧、潜水沙头增氧、底层管道微孔增氧、塑料软管打孔增氧,以及不同管道间距的底层微孔增氧等增氧效果的测定,获得养殖塘的水温、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异养菌总数及弧菌总数,并对各水质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底层管道微孔增氧能有效缓解溶解氧的下降,减缓氨氮、亚硝酸盐的增加速率,管道间距在10~12 m改善蟹塘水质因子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种不同增氧方式9个标准化河蟹养殖池塘整个养殖周期(5-10月份)的水质监测,比较研究了曝气复氧对河蟹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因子分析表明曝气复氧对水质的影响可概括为营养盐和氧化还原状态两个公因子,其中7-9月份高温季节,微孔组总氮、总磷、氨氮含量均显著低于机械组和对照组(p<0.05),且相应指标微孔组<机械组<对照组,说明曝气复氧可以有效控制养殖水体总氮、总磷、氨氮含量在较低水平,显著改善池塘养殖水质,养殖用水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7.
对养殖池塘中使用微孔增氧和叶轮增氧的增养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微孔增氧和叶轮增氧在水体中的溶解氧量随着水深的不断加大而递减,但微孔增氧池塘水质状况好于叶轮增氧,微孔增氧底层增氧效应亦优于叶轮增氧。  相似文献   

8.
微孔增氧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增氧技术,使用罗茨鼓风机将空气吹入输气管道。其缺点是造价高于一般增氧机械,但优点也很明显,由于输气管道密布微小出气孔且气孔直径小,能够形成细微的气泡,充分增加了气液交换面积,能够使水体底层溶氧更丰富,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夏季池塘缺氧的情况;输气管位于池塘底部,能增加底部有机质的曝气,从而使池塘水质得到有效提升。微孔增氧技术可用于鱼、虾、蟹类的养殖,现阶段很多地区都在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微孔增氧”技术就是池塘管道微孔增氧技术,也称纳米管增氧技术。“微孔增氧”采用底部充气增氧办法,增氧区域范围广,溶氧分布均匀,增加了底部溶氧,加快对底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氧化,抑制底部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微孔增氧”造成水流的旋转和上下流动,将底部有害气体带出水面,改善了池塘的水质条件,减少了病害的发生。池水溶氧的充足,保证了池塘水质的相对稳定,提高了饲料利用率,促进了鱼类的生长,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成活率、规格和产量。“微孔增氧”还具有节能、低噪、安全等优点,在主机功率相同的情况下,微孔增氧机增氧能力是叶轮式增氧机的3倍。  相似文献   

10.
微孔增氧技术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项增氧新技术,虽然其造价高于一般增氧机械,却有许多优点,能够使水体底层溶氧丰富均衡,多用于底栖性的鱼虾蟹类的养殖。为了将此项技术引进到“优质高效黄颡鱼池塘养殖示范项目”,2010年江苏省涟水县水产工作站在涟水县马棚农场的黄颡鱼池塘高效养殖示范区进行微孔增氧与增氧机使用效果的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底层增氧与不增氧池塘中水温、溶解氧、pH、NH3-N和NO2--N的变化规律,以及幼蟹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蜕壳频次、个体体质量频数分布等,并讨论与评估了底层增氧的生态学效应。结果表明:不增氧池塘水体在夏季易形成"温跃层"及溶解氧的"日较差"和"水层差",而底层增氧可有效打破池塘水体的"温跃层"和溶解氧的"水层差",减小温度变化及底层低氧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胁迫,而且使溶解氧、NH3-N和NO2--N浓度以及pH保持在河蟹正常生长所要求的范围,促进幼蟹的蜕壳,提高个体的体质量和肥满度。  相似文献   

12.
对6个鱼塘的浮游藻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其中3个采用微孔增氧方式,其余3个未采用。结果表明,各鱼塘内分布的浮游藻类共4门18科42属57种及变种,其中,以绿藻门和硅藻门的种类较多,分别为28种和16种。采用微孔增氧方式的鱼塘与未采用的鱼塘相比,绿藻门没有显著变化,蓝藻门的种类数明显减少,硅藻门种类数明显增加。各鱼塘浮游藻类的细胞丰度显示,未采用微孔增氧方式的鱼塘都以蓝藻门所占比例最高,绿藻门次之,再次是硅藻门,而采用微孔增氧方式的鱼塘都以绿藻门所占比例最高,硅藻门次之,再次是蓝藻门。采用微孔增氧方式的鱼塘与未采用组相比,水质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3.
微孔曝气增氧机的增氧能力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究微孔曝气增氧机对氧气的传递效果,从研究增氧能力出发,依据SC/T6009-1999增氧机增氧能力试验方法的标准检测程序,以直径为10m的标准室内水池作为试验平台,试验水温为20℃、气压为101.325kPa、初始溶氧浓度为0mg/L;试验用水为清水,将微孔曝气增氧机与射流式增氧机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孔曝气增氧机能有效增加水体底部溶解氧,与1.5kW射流式增氧机相比,射流式增氧机的增氧能力平均值为2.4kg/h,微孔曝气增氧机布管长度为20m时,增氧能力平均值为0.25kg/h,布管长度为42m时,增氧能力平均值为0.40kg/h,布管长度为98m时,增氧能力平均值为1.12kg/h,布管长度为200m时,增氧能力平均值为1.55kg/h,所以在目前试验布管密度条件下,增氧能力可以超过射流式增氧机。在进气口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微孔曝气增氧机增氧速度随着布管长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底充式增氧对改善池塘水质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养殖池塘中进行了底充式增氧对池塘水质改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增氧2~3h能减小或消除池塘温度和溶解氧(DO)跃层,显著提高池塘底层水体的ρ(DO)(P〈0.05)。在上午8:00~11:00这段时间开增氧机的效果最佳;试验池塘的氨氮(NH4+-N)和亚硝酸盐(NO2--N)的质量浓度为对照池塘的72.5%~74.1%和2.6%~2.7%,能促进池塘氧化反应,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改善池塘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5.
水车式增氧机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车式增氧机在清水试验中的增氧能力、动力效率以及实际养殖池塘试验中上下水层溶解氧变化。结果表明,水车式增氧机对于水深为1 m以内的养殖水体具有良好的增氧和搅拌效果,开启100 min左右,可使距增氧机10 m、水深0.9 m处水体溶氧值从6.5 mg/L左右上升到8.7 mg/L左右,和上层水体溶氧值趋于一致;运转时可形成一股较大的定向水流,对鳗鱼等喜好水流的鱼类较为适合。但水车式增氧机对<1.5 m的底层水体增氧作用较弱。本研究为水车式增氧机池塘养殖的运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研发一种大水体太阳能自动增氧装置,为大水体的缺氧、水体污染提供一种解决方法。太阳能自动增氧装置由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检测与智能增氧系统、自动化驱动系统组成。光伏发电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解决了电能消耗问题;检测与智能增氧系统实现了增氧过程中氧溶解浓度检测和智能感应运行;自动化驱动系统通过智能感应信号和电子差速控制系统实现增氧机原地转向、转弯和直行3种运动模式的移动,增加了增氧面积。使用太阳能自动增氧装置增氧试验表明,80 min内1 m水深处溶氧量增加0.79 mg/L,2 m水深处溶氧量增加0.78 mg/L,3m水深处溶氧量增加0.77 mg/L,4 m水深处溶氧量增加0.78 mg/L;改善水质试验表明能有有效提高水体溶氧,降低氮磷含量;养殖试验表明,增加鲤产量35.3%、鲢鳙产量31.2%。  相似文献   

17.
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底管微孔增氧机在刺参养殖池塘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对底管微孔增氧技术对参池环境和刺参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参池中合理使用底管微孔增氧机可显著增加参池溶氧,并显著提高刺参重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增氧技术。  相似文献   

18.
Sewage collection and dissolved oxygen (DO) management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industrialized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no reports on how to achieve efficient sewage collection and increase DO in rectangular water tank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sewage collection and aeration in rectangular water tanks were compared among three fine-pore aeration tubes (disc-type diffuser, four corner-type diffuser and distribute-type diffuser) layouts at three airflow rates, 6, 18, and 30 m3/h. The result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modeling and bait collection tests revealed that sewage collection using the four corner-type diffuser was better than using the disc-type diffuser and the distribute-type diffuser. Using the four corner-type diffuser, a strip-shaped sewage collector could be set up at the bottom of the tank to collect sewage at an airflow rate of 18 m3/h and a disc-shaped sewage collector could be set up at the bottom of the tank to collect sewage at an air flow rate of 30 m3/h. In terms of aeration, volumetric oxygen transfer coefficient (KLa20), standard oxygen transfer rate (SOTR), and standard oxygen transfer efficiency (SOTE) of the distribute-type diffuser were all the highest at the three airflow rates, followed by four corner-type diffuser, and finally the disc-type diffuser, indicating that the aer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distribute-type diffuser was optimal.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KLa20, SOTR, and SOTE between the four corner-type diffuser and the distribute-type diffuser at both 18 and 30 m3/h airflow rates. Therefore, four corner-type diffusers were the optimal choice for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considering the sewage collection and aeration requirements.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offer novel insigh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FD in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in addition to basic data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on how to achieve efficient sewage collection and aeration in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相似文献   

19.
工厂化水产养殖密度大、水和土地资源利用率高、水质可净化而污染少,是应用工业化方式进行水产养殖的生产模式。高效合理的增氧方式可有效增加工厂化养殖中设施与设备的效能,提高生产效率,是工厂化水产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针对水产养殖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论述了国内外增氧装备的结构特点、增氧方式和效果,分析了增氧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增氧技术在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方法和创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增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