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为了探究国产雪茄烟叶在堆积发酵过程中不同部位、产区之间微生物变化与差异,采用扩增子测序技术对湖北十堰与四川德阳产区中、下部烟叶的群落多样性和微生物物种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前期(0~7 d)和发酵中期(7~14 d)是细菌群落显著变化的节点。在发酵过程中,十堰、德阳产区中部烟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基本呈上升趋势,下部烟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基本呈下降趋势。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是发酵前期的优势细菌,随着发酵的进行,十堰产区中、下部烟叶的优势细菌转变为气球菌属(Aerococcus)和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_1);德阳产区下部烟叶始终以葡萄球菌属为优势细菌,中部烟叶的优势细菌转变为盐单胞菌属(Halomonas)。曲霉属(Asperguillus)是发酵前期和发酵结束的优势真菌,在发酵中期和后期,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微子囊菌属(Microascus)的相对丰度上升,十堰中部烟叶发酵结束时的优势真菌为篮状菌属(Talaromyces)。综上,随着发酵的进行,中部烟叶群落多样性逐渐上升,而下部烟叶群落多样性逐渐降低;不同部位、产区烟叶优势...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降解雪茄烟碱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降低雪茄茄芯烟叶烟碱含量,提高质量。方法:将烟草上分离筛选的两株细菌4-b和x-3添加到雪茄烟叶表面并进行人工堆积发酵,在发酵过程中取样进行烟碱含量测定和感官质量评吸。结果:雪茄发酵过程中总植物碱和挥发碱含量逐渐降低,至发酵结束总植物碱累计降低23.56%,挥发碱降低49.53%;添加细菌培养物对烟碱含量的有明显降低,至发酵结束添加4-b处理烟叶总植物碱累计降低45.99%,挥发碱降低75.53%,添加x-3处理烟叶总植物碱累计降低56.90%,挥发碱降低64.71%;评吸结果显示,添加微生物对烟叶感官质量有一定提高,浓度、劲头、刺激改善明显,4-b评吸得分较对照提高0.47。 相似文献
4.
5.
在雪茄烟叶生产中运用调制技术和发酵技术对雪茄的品质存在极大的影响.与烤烟相比,雪茄烟叶调制更加温和,微生物群落可能对雪茄品质产生影响.本文以雪茄烟叶调制及发酵技术为主题展开讨论,首先对晾制法、晒制法等不同调制方式进行叙述,然后分析雪茄烟叶的发酵. 相似文献
6.
雪茄烟叶加湿堆积发酵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发酵方式对雪茄烟叶综合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雪茄烟发酵品质,增加烟叶工业可用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加湿堆积发酵的方法,探讨了热蒸汽加湿、冷水雾化加湿和散叶堆积、把烟堆积与摊片装箱对雪茄烟叶发酵成本及用时、烟堆温度、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和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雪茄烟叶的热蒸汽加湿·散叶堆积发酵法可有效提高发酵起始温度10.2℃,有效缩短发酵时间,同时发酵后烟叶质量和颜色均匀性提升明显,烟叶评吸满意度高,香气质与香气量进一步显露,青杂气和刺激性下降,显著地彰显了雪茄烟叶的风格特征。[结论]热蒸汽加湿·散叶堆积为来凤雪茄烟叶理想发酵方式。 相似文献
7.
8.
阿特拉津对黑土酶活及其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阿特拉津对黑土脲酶、转化酶、多酚氧化酶影响,采用RAPD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低浓度(25 mg·kg-1)阿特拉津对黑土脲酶活性有促进作用,中、高浓度(50~125 mg·kg~(-1))阿特拉津对黑土脲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越明显;阿特拉津抑制土壤转化酶活性,培养结束时(35 d),抑制作用仍然存在;阿特拉津对多酚氧化酶活性表现为抑制-促进-恢复规律;阿特拉津输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浓度越高变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雪茄烟发酵技术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雪茄烟发酵技术的概念、方法,当前雪茄烟发酵的特点、操作步骤和发酵方式,以及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现代雪茄烟发酵技术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解不同成熟度晾制对雪茄烟叶品质的影响,以雪茄烟品种'H382'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成熟度雪茄烟在晾制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并对不同成熟度雪茄烟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在晾制过程中适熟采收的烟叶失水速度和含水率适中,能促进内在物质的转化;雪茄烟适熟时采收,淀粉含量最低,淀粉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12.
13.
生物复混肥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采用Biolog微平板技术,研究了玉米施用等养分量的无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复混肥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生物复混肥处理的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H)、丰富度指数(S)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E)均为最高;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征有一定差异,PC1将生物复混肥与其他处理明显区分,生物复混肥处理分布在PC1的正方向,其他处理分布在PC1的负方向;起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有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均以生物复混肥处理最高,分别为72.74mgglucose·g-·1(24h)-1和1.15mgNH3-N·g-1·(3h)-1。研究表明,生物复混肥的施用比等养分量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增强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
15.
土壤中游离碳酸钙对土壤pH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离碳酸钙是我国北方石灰性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密切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的环境学效应,但是将游离碳酸钙作为土壤重要组成物质而探讨其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较少.通过研究探讨碳酸钙与土壤pH值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碳酸钙含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游离碳酸钙对土壤生物学性质及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采用实验室模拟培养及分析测试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土壤pH随游离碳酸钙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趋近于达到该试验条件下的最大值(pH=8.19),但并非呈直线相关,而是呈非线性相关关系.中性磷酸酶活性和转化酶随碳酸钙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最大降低幅度分别为0.402个活性单位和3.16个活性单位.碳酸钙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呈非线性相关关系.碳酸钙对土壤中性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产生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脲酶活性呈现低含量促进而高含量抑制的作用,而对过氧化氢酶则产生极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静态通气条件下,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研究了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后,玉米秸秆高温堆腐过程堆体电导率和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接菌处理和不接菌处理(CK)整个堆腐过程总的电导率值分别为26.59和23.26 ms·cm-1.整个堆腐过程添加菌剂处理的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极显著高于CK,两个处理间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性正相关,电导率值与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性负相关,且脲酶活性与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性正相关.蛋白酶与温度、电导率值、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不同覆盖模式对旱地苹果园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不同覆盖模式对旱地苹果园土壤环境的影响,以11a生"信浓红"苹果树为试材,对比分析全覆膜、生草覆草、起垄覆膜、"肥水膜"一体化和清耕处理下苹果园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生草覆草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分数,不同覆盖处理均可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尤以"肥水膜"一体化效果最为显著。不同覆盖处理都能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肥水膜"一体化技术能较对照明显提高土壤酶活性,且处理对土壤酶活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土层,不同土壤酶活性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常规施肥相比,覆盖处理后能不同程度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且均以生草覆草效果最佳。综合分析,旱地苹果园采用"肥水膜"一体化技术配合行间生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果园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8.
有机物料对中壤质潮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钵试验表明,3种有机物料(麦秸、马粪、牛粪)均可提高中壤质潮土的酶活性,并有一定的持久性,土壤活性与有机物料用量之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直接正相关关系。有机物料对蔗糖酶、脲酶活性的影响最大,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较小,对碱性、中性磷酸酶的影响很小。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其顺序是:蔗糖酶、麦秸>牛粪、>马粪、脲酶;牛粪>马粪、麦秸;过氧化氢酶;麦秸>马粪、>牛粪;中性磷酸酶;麦秸>牛粪>马粪;碱性磷酸酶;三者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9.
20.
高氯酸盐和铬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室内模拟控制试验,研究了高氯酸盐和铬单一及复合污染在不同时间对农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处理前期,随着高氯酸盐、铬及其复合污染浓度的增加,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单一高氯酸盐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中、高浓度的六价铬单一处理及其复合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脲酶活性与污染物浓度表现出明显的低促高抑的关系;单一高氯酸盐处理在第2 d显著促进了土壤蔗糖酶活性,单一铬、高氯酸盐与铬复合处理在第8 d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效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四种土壤酶活性逐渐恢复,到第30 d基本都趋于对照组水平。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高氯酸盐与铬的单一及其复合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真菌的数量。高浓度处理组在实验前期显著降低了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的数量,但到第30 d时,其数量基本已恢复至对照水平。研究表明,高氯酸盐和铬污染在初期对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数量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土壤中耐性菌群的富集生长,土壤酶活性会逐渐恢复到正常,其中细菌和放线菌在这两种污染物的修复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