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微丘区观光农业园具有独特的地形基底,是一类特殊的观光农业园.归纳总结了微丘区观光农业园的景观特征、发展境遇及规划挑战,以安徽芜湖徽王蓝莓观光农业园为例,运用ArcGIS软件对其地形的高程、坡度、坡向进行分析,提出了总体功能布局与景观结构规划,并着重从道路规划及水系规划两个方面探索了微丘区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方法与建设策略,以期能促进微丘区观光农业园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完善观光农业园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城镇数量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以上.山地城市与一般平原城市相比有着独特的规划与景观.我国人民有着爱山乐水的传统,本文以青岛为例,通过对青岛滨海山地景观特色的调查分析和目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阐述如何发掘山地城市这一自然特色与人文特色并存的景观优势、并使之继承并发扬,避免建设性的破坏或破坏性的建设,这已成为现在及今后研究山地城市环境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城市景观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城市景观元素与景观分类的分析,结合景观生态学知识、城市景观特征和他人相关理论,总结出城市景观多样化评价指标,并以苏州为例,提出能促进城市景观多样化发展的措施与方法,以帮助构建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翻转课堂模式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例,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注入新活力。本文以园路施工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3个部分构建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设计与考核方式,并对教学进行反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效果获得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城市微更新中公众参与存在的公平性问题,以问卷调查与走访询问等形式分析总结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完善公众参与的基础上提升城市微更新的公平性。公众参与的城市微更新项目中各方作用将更加均衡、信息获取更全面、参与规划师更多元。方法以宿州市埇桥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与纸质版问卷以及现场走访等形式进行调查,了解公众对公众参与的了解程度以及在城市微更新项目中的参与程度等。结果公众在埇桥区实际项目中仍存在对公众参与了解少、参与程度低、参与有效性差等问题。结论提出加大项目宣传力度、普及公众参与相关知识、均衡公众参与各方作用、保障公众参与过程顺畅、保证公众参与意见有效性、提升法律保障权威性的措施意见,有效提升城市微更新中公众参与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7.
8.
9.
以城市森林的概念、范围为突破点,针对天津市的实际绿化状况重新定义了城市森林的概念和范围,继而确立了以城市森林建设为主体的城市绿化概念范围,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对天津市的城市森林建设景观格局进行研究,确定了天津市城市森林建设的景观格局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0.
11.
12.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当代中国人地矛盾的焦点之一,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其顺利转型与否直接反映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深度。其中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应有之义和基本标志,因此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农业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意义。本文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出发,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冶市为例,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农业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13.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以来,我国对村落规划建设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加之城镇居民回归自然传统村落的愿望日益强烈,传统村落的开发与保护逐渐成为热点问题.新型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打造具有自然和谐、舒适闲散、文化传承等特点的村落植物景观.在未来的传统村落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将植物群落为纽带,力求延续村落乡土地域价值,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该文从植物景观的作用与价值方面,对苏州传统村落建设提出适合当地环境、充分体现特色并尊重历史文化的植物种类和景观配置模式,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植物景观营造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密度的城市人居环境,给景观的生态调控带来严峻挑战,不断涌现的空气、水体、土壤、噪音污染等,正面反映出科学生态调控的必要性。在了解城市景观生态元素和特征的基础上,剖析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效应,进而提出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17.
纪念性景观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被植物的配置具有明显的景观特色。通过对典型纪念性景观——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的地被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分类、应用方式、平面布置形式及应用分类进行调查,并对其配置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加大对乡土和野生地被植物资源开发力度、科学引入外地优良的地被植物、增加地被植物的配置艺术性以及提高植被养护管理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纪念性景观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被植物的配置具有明显的景观特色。通过对典型纪念性景观——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的地被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分类、应用方式、平面布置形式及应用分类进行调查,并对其配置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加大对乡土和野生地被植物资源开发力度、科学引入外地优良的地被植物、增加地被植物的配置艺术性以及提高植被养护管理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水土流失区如何景观化治理以及如何对已治理好的水土流失地进行景观提升,在国内外此类研究极度缺乏,因此有必要对水土流失区进行景观评价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SBE法和SD法对长汀水土流失区景观进行评价分析并建立模型。【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得出秋季不同比例的落叶和常绿树种搭配、不同芒萁覆盖程度、不同地被与马尾松混交、不同季相的银杏林近景和中景等13个分类景观效果差异极其显著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来构建数学模型,得出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植被高度44.2%、树种起源29.8%、是否是经济林13.5%、绿视率8.5%与黄土裸露面积4%这5个显著因素,以及色相31.3%、植被显著度24.9%、植被种植方式24.1%、前景19.8%这4个显著特征。【结论】由多元化模型可得:低矮的植被(小于1.5 m)会大幅度降低景观的喜好度,当黄土裸露面积超过33%~67%时将降低景观喜好度,有经济林相比非经济林和没有经济林的会提高景观的喜好度;树种起源中自然种植的树种会大幅度降低公众的喜好度;景观的喜好度随着绿视率的提高而提高,图片绿色林地或草地越多景观喜好度越高;对比长汀水土流失区治理前、中、后的景观质量,治理后期的景观美景度大于治理中期景观美景度,最低的为治理前的景观,所以在无论在生态层面、经济层面还是景观层面,水土流失都是必须治理的。研究成果为提升水土流失区景观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淡水渔业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景观,是经过长期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够满足人类生存与生活需求,是一种生存的艺术,但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量优质的渔业景观被城市建设用地侵占。本文以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市边缘区的莫愁湖滨湖区为例,通过研究其在城市中的应用途径及随之产生的变化,为其在城市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依据。同时指出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的今天,城市发展应该更多地从适应场地自然条件出发,以更好地解决人地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