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指出,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线控底盘和智能终端等关键部件研发,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汽车远景发展规划中重要的方向。在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中,已开设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学校还较少,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中。现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网联汽车模块为例,提出一种基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装备装调平台的教学模式,探索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有效途径,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越发信息化、智能化,汽车行业同样面临着低碳环保和智能化的要求。在未来,清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会成为主流的汽车模式,而智能网联汽车在城市运输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为此研究智能网联汽车在城市运输中的应用,能够为今后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供参考的思路,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在城市运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能提高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质量,推动新型城市运输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因此整个汽车市场对于相关专业人才有了较高需求。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高职智能网联汽车专业需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明确具体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推动教育工作顺利展开。本文详细分析了高职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模式,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汽车行业也进入了智能化、网络化和电动化的新时代。智能网联技术作为汽车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正深刻影响着汽车产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汽车维修行业。智能网联技术将改变传统的汽车维修方式,为汽车维修行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该文重点探讨智能网联技术对汽车维修行业的影响,并提出汽车维修服务供应商应对挑战的相应策略,以适应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较晚,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上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汽车必将被智能网联汽车替代。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研发便是汽车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目前,我国大部分车企选择与国外车企进行合资开厂,而相关的技术也会提供给我国车企使用。随着外企技术的融入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对智能网联汽车概念、使用扩展、劣势解决方法与未来趋势做出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相关课程的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技术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智能网联汽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模块化教学进行教学优化,并以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技术为研究目标,提出改革方案与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对于探索适合智能网联汽车的教学方法提供技术参考,同时为高等职业院校模块化教学改革提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智能网联时代背景下,汽车的发展由传统的操作化变为智能化、网联化。当前汽车的使用量已经十分巨大,在智能网联时代如何做到汽车的营销与服务成为难题,与此同时,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产生人才培养方向与新型市场人才需求不平衡的困境,在解决路径上,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部门共同发力,实施协同创新发展,提高智能网联时代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5G通信技术的智能网联汽车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是目前交通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基于5G通信技术进行智能网联汽车系统设计,该系统旨在通过实现车辆间和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实现更高效、安全和智能的交通。系统论述了该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架构,并探讨了其在交通安全、交通拥堵缓解、智能驾驶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讨论了该系统在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城市交通规划等方面的潜在作用,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品逐渐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汽车用户有了新的体验,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有了充分的认识。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ICV)是指车联网与智能车的高效结合,在智能汽车上安装车辆传感器、控制中心及执行装置,通过环境感知、智能决策与执行等功能,结合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达到人、路、车之间信息交互共享,未来将逐渐替代人类进行汽车驾驶,提高汽车驾驶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目标。从网络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入手,介绍了核心技术内容,突出了现阶段网络智能汽车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在市场中占有了更高的份额,与此同时,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发现现有的教育体系并不能真正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所以教育模式需要改革,要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为学生建立培养和研究中心,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以推动学生在新能源汽车中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宛东 《河北农机》2020,(4):116-116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的不断提升,加强新能源汽车维修工作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电子诊断技术依托智能化系统实现了对新能源汽车故障的自动化诊断,有效地提升了汽车维修的效率。本文以电子诊断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维修中的应用价值为切入点,剖析电子诊断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维修中的具体应用,并且提出应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在生产、销售、服务方面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现了脱节现象,本文就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展开探索,并提出参考性策略,以期对高职教育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汽车的发展更加趋向智能化,汽车智能网联系统在众多车型中均有配置,智能交通也为人们所熟知。汽车智能网联系统能够将人、车、道路信息统一起来,实现高效通信。但这个通信过程实际上是信息交换的过程,人车交互、车与车之间的交互,其中包含着驾驶者的身份信息、包含着车辆的实时位置,这些信息都具有隐私性。在智能网联系统的实际应用中,应当对信息安全问题有所关注,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尽力实现安全通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短板,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智能汽车技术应用技能大赛是近年新增设的比赛项目,智能汽车技术应用技能大赛促进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与技能大赛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职业院校围绕技能大赛修订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技术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科技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类新兴产业、新兴领域层出不穷,“十四五”规划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在这种背景下,中职教师要从培养工匠精神的视角出发,探索优化课程设置,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实践训练中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基础教学中,以此培养工匠精神,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多方位探讨工匠精神在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其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路径,为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7.
胡巍 《南方农机》2023,(6):186-189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供应的保障。基于此,笔者以“1+X”证书制度为基础,以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试点院校为契机,结合课证融通的要求,对试点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并从岗位能力与证书分析入手,构建新能源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分析了课程体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且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教学结果表明,开展“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研究,有助于深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将成为创新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和强劲助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所付出的代价。同时,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我国的能源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有效地改善能源紧缺,新能源汽车技术得到了推广。以此同时一个新型技术的出现,也意味着新型人才的需求,所以我国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该和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强合作,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共赢,保证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本文就主要围绕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技工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应根据汽车修理工岗位及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开发教学内容,从授课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实训室配置等方面合理开展教学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形成教学项目,设计真实教学情境,结合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最大化完成教学目标。文章就基于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新能源汽车为我国汽车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转变。现阶段出现的相关汽车技术已具备一定模式,各类新能源汽车已出现于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行业中。就此现状展开分析,主要分析内容为三类新能源汽车技术,结合此类技术中的难点予以分析,望能够为相关行业做出参考,使我国汽车行业中的相关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