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围绕杂优利用、简要介绍了黄瓜性系概况,着重阐述了5种的选育方法,配组方式、杂优利用成果和特点,指出了性系杂优利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魏彬 《现代农业科技》2011,(19):82-83,86
初步研究了福建省15个油茶杂优品系一年生嫁接苗的生长特性,杂优品系苗木嫁接保存率平均为81.38%,当年抽梢率达82.39%。嫁接当年7—10月是杂优品系苗木主要生长期,10月中旬后生长基本停止。春季2—3月开始抽梢,5—7月又是苗木抽梢旺盛期,6月夏梢生长。不同杂优品系的苗高生长差异显著,划分为生长快、中、慢3个类群,杂优17、杂优16、杂优31、杂优29、杂优10等品系生长快,杂优22、杂优21、杂优18、杂优28、杂优24等品系生长中等,杂优14、杂优1、杂优9、杂优12、杂优26等品系生长较慢,生长中等、慢的品系比生长快的品系分别低18.13%和34.76%。各品系苗的地径、根径差异不大,根系长、叶片数有一定差异,但与高生长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苗木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与高生长相应,在各器官分配为:叶占47.36%、枝占28.08%、根占24.56%。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对14个早杂优组合和4个晚季不同品种(组合)的稻米断痕粒率与加工碎米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早杂优和晚季不同品种稻米断前粒率均与其碎米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和直线回归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0.8411和0.9801,并对碎米率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不同季别稻谷断痕粒率与碎米率差异研究表明:断痕粒率以单季稻杂优最高,早杂优次之;碎米率以早杂优最高,单季稻次之。  相似文献   

4.
对广东省19个早稻品种进行耐寒性研究,结果表明:茂杂33和天优5078耐寒性最强;茂杂33、天优5078、华优665、中9优207、培杂629、天优368、湛优226、广华占、明杂8763、特优730、天优128、合美占、振优368和华优8305在孕穗期和开花期的耐寒性均达到中等以上;天优428、特优138和培杂软香开花期耐寒性弱。  相似文献   

5.
从猪蛋白质(酶)多态性和DNA分子水平上估测出亲本种群间的遗传距离,探讨它们与基因杂合度及经济性状杂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亲本间遗传距离与基因杂合度呈正相关,与日增重、屠宰率的杂优率也呈正相关,与眼肌面积、后腿比例、瘦肉率、熟肉率的杂优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兴国县2006年水稻杂交组合品比试验简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引进江西省兴国县的17个早杂组合和11个晚杂组合的品种比较试验,从中筛选出较适合当地种植的早(晚)杂组合:科丰优兴龙2号、金优赣3号、神农101、田两优4号、先农3号、华两优103、淦鑫202、陆两优28、蓉优3号、汕优998、先农18、中优9059、淦鑫699。  相似文献   

7.
仙游县位于福建东南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平原沿海适宜种植双季稻,面积达1.2万 hm2左右。1984年以后,大面积推广感温型早杂优组合,使每667 m2早稻产量由400 kg以下提高到450 kg以上。目前全县常年推广早杂优面积保持在1万hm2左右,为我县粮食增产做出了贡献。但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冬种大、小麦面积下降,冬闲田及冬季蔬菜面积大量增加,季节衔接不紧,推广这些生育期较短的杂优组合,温光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产量难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而且这些组合米质较差,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需要。为此,从1999年起,我县引进了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培育的两系基本营养型杂优新组合两优2186作早稻栽培,以期达到延长生育期,充分利用温光资源,进一步提高早稻单产,改善早稻品质的目的。 1  相似文献   

8.
应用CHA配制油菜杂交种比CMS、GMS快速、安全和高效。李殿荣等筛选研制的SX-1是一种优良的CHA,已成功应用于油菜化学杂交的诸多方面。通过对SX-1诱导技术、机械化喷洒制种技术以及配制和改良杂种的方法进行论述,认为"高油种质+化学诱导雄性不育"油菜杂优利用模式将高油和杂优有效结合起来,可促进油菜杂优育种的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9个平菇菌株品比试验表明:各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有显著差异,在玉米粒培养基上差异不显著。并且在2种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排列顺序不一致。在棉籽壳生料袋栽中生物学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江都109、天达2、江都302、科达杂优、广温七号、中杂9408、杂交24、天达1号、8813。江都109综合性状较好,在洛阳地区可大面积推广,其次为天达2号和科达杂优;而天达一号和8813发菌慢、出菇晚、产量低,应予淘汰;杂交24出菇早,头潮产量高,宜早秋栽培;江都302发菌慢,但产量高,宜中晚秋栽培;广温七号和中杂9408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10.
<正>在村里走访,发现早稻选择杂优品种的农户很少,问起原因,原来早稻杂优品种都是长粒谷,而长粒谷粮食经销商和粮库都不太愿意收,市场销路不好,价格也相对低。相比之下,常规稻的圆粒谷则市场好、销路广,所以农户都不愿种杂优品种而选择常规稻。据一些粮食经销商介绍,早稻长粒谷不俏的原因主要是出米率和加工的问题,杂优品种出米率较常规稻低,加工环节碎米较多,市场不看好。  相似文献   

11.
北粳南引研究的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粳南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生态条件不同植株繁茂性差、生长量不足、生育期不适合当地需要、抽穗开花期不耐高温、结实率偏低和脱粒困难。多年来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结果表明,改用灿粳稻杂交育成的、适应性强的新型粳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并已使北粳南引获得历史性的成功。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研究室所选育的代表品种中粳564在安徽江淮稻区作中稻,不仅生育期适宜,繁茂性好,而且像籼稻一样容易脱粒。因此,北粳南引的成功,标志着在水稻引种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为安徽江淮稻区乃至长江流域的籼改粳打开了新局面,为我国籼粳稻杂交育种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2.
特优136是以龙特甫A为母本,R 136为父本配组育成的强优势感温型中熟组合,具有株型集散适中、穗粒结构协调性好、熟期适宜、米质优、抗逆性强等优点,适合于桂中、桂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桂北稻作区作晚稻种植。2006年2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以“协青早A”为母本 ,自育恢复系“C1 42 9”为父本进行配组 ,成功选育出杂交晚稻新组合“协优赣 2 6号”。 1 998、1 999年该组合参加南方稻区晚籼中迟熟组区试 ,平均产量分别为 6 .87t/hm2 和 6 .94t/hm2 。在推广和应用中 ,“协优赣 2 6号”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综合抗性强和制种产量高等特点 ,适合江西中南部地区作二晚种植。提出了“协优赣 2 6号”的栽培和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4.
浙北稻区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优势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边永高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81-9182,9208
[目的]为杂交粳稻高产组合的选育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2002~2006年嘉兴市杂交晚粳稻与常规晚粳稻区域试验结果为材料,对其性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株高和每穗粒数与常规粳稻品种相比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有效穗数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增产不显著;稻瘟病抗性有了显著提高,但白叶枯病抗性偏差;垩白粒率和透明度有改观,碱消值略降,但其他品质性状与常规粳稻无差异。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生育期、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与产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但株高与产量呈负相关。[结论]浙北稻区杂交粳稻高产新组合应朝穗、粒、重兼顾协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超级稻“中优752”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中优752"是利用优质不育系"中9A"与本所自育的强恢复系"752"配制而成的中晚籼迟熟组合。该组合具有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强、制种产量高和株型理想等特点,适宜在长江流域作一季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2006 ~2015年国审水稻品种情况.10a间平均每年审定49.4个品种.在品种结构上,三系杂交稻品种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两系杂交稻品种比例快速增长;科研院校选育的品种数量呈下降趋势,以种业公司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水稻育种的主要模式.在品质结构上,审定的常规稻品种优质率较高,杂交稻优质率呈下降趋势,品质改良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7.
十优玉1号是利用广西农科院育成的高配合力优质野败不育系十优A与自选恢复系玉恢1号配组育成的感温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等特点,适合在桂南、桂中作早晚稻,桂北作晚稻种植.各地多点试种示范,一般产量7.50~8.25t/hm2,高产栽培可达9.75t/hm2,稻米品质达国标优质米三级标准,2007年5月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高产优质杂交中稻Ⅱ优906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Ⅱ优 90 6是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杂交中稻新组合 ,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好和制种产量高等特点。 1999年 5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9.
杂交中籼新组合的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保权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35-7435,7445
为了筛选适合安徽省寿县地区种植的中籼组合,为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设汕优63为对照,对引进的12个中籼组合(品种)进行区域试验,对其产量、生育性状和株高、穗长、穗粒结构、有效穗、成穗率、抗病性、抗倒性和落粒性等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还对品种综合评述,筛选适合寿县地区种植、符合市场需要的新组合(品种)。9个品种比对照产量高,3个品种比对照产量低,其中辐优138、籼杂优0403、丰优18和籼杂优0501 4个品种比对照增产10%以上。所有参试组合均具有良好的抗病性、抗倒性和落粒性。丰优18、籼杂优0403、籼杂优0501、两优827适宜在本生态地区种植,而隆安0402、金23A/R源5可在寿县示范种植。该研究为杂交中籼组合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云南省128个县所属的气候类型并结合云南区域内的5个稻作分区,应用GIS、Excel、Foxpro等软件分析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外观品质的生态地理分布。初步摸清了外观品质主要是粒型包括粒长、粒长宽比和米色的生态地理分布习性,从总趋势上看北热带和南亚热带以及滇南单双季籼稻区和南部边缘水陆稻区的资源中粒长的长和粒长宽比值都十分理想;而南亚热带及滇南单双季籼稻区的有色米资源分布较丰富,但针对外观品质不同的成分和特性还有着各自的分布侧重区域等,其研究结果可为优异资源挖掘和利用、优质稻育种研究、生产等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