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在不同载畜率条件下对生长旺季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性和绵羊体重进行了比较,旨在为草地适宜载畜率的确定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总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随着绵羊载畜率增大均普遍降低;植物重要值无芒隐子草、短花针茅、冷蒿、阿氏旋花始终占优;绵羊个体增重和日增重均表现为轻牧>中牧>重牧,公顷增重随载畜率升高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短花针茅草原绵羊放牧系统的能量流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短花针茅草原绵羊放牧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结果表明:(1)禁牧条件下短花针茅草原植物群落的光能利用率为0.2675%,小于羊草草原,线叶菊草原和大针茅草原;(2)植物群落的光能利用率随着载畜率的增大而逐渐降低;(3)随着载畜率的增大,草地的饲草供给能量,绵羊采食能量和消化能量逐渐减少,饲草的消化率降低,采食率增大,而绵羊的粪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4)短花针茅草原绵羊放牧系统从太阳总辐射  相似文献   

3.
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是短花针茅草原的建群植物,适于放牧,品质优良,对稳定此类型草地的生产力起着决定性作用。放牧利用直接影响到短花针茅的生活力和繁殖更新。本文是在进行了5年封闭式放牧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放牧强度在冬春季和夏秋季利用对短花针茅生活力和繁殖能力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确定了此类草地适宜的载畜率为16~22亩/a·羊单位。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植物——短花针茅的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短花针茅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生殖枝的分化率在降低,单位面积的种子产量在减少。实生苗在封育区有少数出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短花针茅大株丛减少,中小株丛增加,这种"分丛"现象是其营养繁殖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短花针茅草原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9年7月~1999年10月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短花针芭草原,以家庭牧场为对象,选用苏尼特羊进行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比较研究,探索荒漠草原地区适宜的放牧制度,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划区轮牧植物群落盖度以及短花针茅盖度显著(p〈0.05)高于自由放牧盖度,无芒隐子草的盖度及在草群中的重量百分比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区。两种放牧制度。绵羊活重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不同放牧强度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碳截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牧对牧草的影响有两种相反的作用,既有降低生长的机制如减少光合面积,同时,也有促进生长的机制.本实验通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植被地上、地下碳密度的研究,探讨放牧强度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被碳密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决定草地碳密度的两个值(生物量和含碳量)中,放牧主要通过影响草地的生物量来改变草地的碳密度;在对照区和各个放牧区中,植被地上、地下部分含碳量的值差异不显著(P>0.05),植被含碳量的值比较稳定,基本不受放牧干扰;轻度放牧可增加植被地上部分生物量,而中度和重度放牧使之减少;轻度、中度、重度放牧都使植被地下部分生物量减小.综合放牧对植被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碳密度的影响,得出各个放牧区的植被总碳密度均低于对照区,且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植被碳密度减少.  相似文献   

7.
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植物的补偿性生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马红彬  谢应忠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1):3645-3650
【目的】研究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补偿性生长特征。【方法】通过不同放牧强度试验,研究荒漠草原植物种群,包括赖草(Leymus secalinus)、长芒草(Stipa bungean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mii)等4种主要饲用植物的地上净初级生长量。【结果】荒漠草原植物在不同放牧强度下补偿性生长不同,在绵羊放牧强度0.60只/ha(2005年)或0.75只/ha(2006年)时表现为等补偿生长,小于此强度时则发生超补偿生长,大于此强度表现为欠补偿生长。4种主要饲用植物种群在不同放牧强度下补偿性生长特征也不尽相同。根据植物补偿性生长规律,该地区荒漠草原的适宜采食率为18.01%~33.82%。【结论】荒漠草原植物在放牧干扰下存在超补偿性生长情况,降低放牧强度有利于超补偿和等补偿生长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经过5个放牧季后,观测了不同放牧强度下3种主要植物种群营养繁殖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3个种群的营养繁殖能力有不同的影响.轻度放牧最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繁殖,不放牧次之.冷蒿的营养繁殖能力很强,在中度放牧条件下,能产生大量的枝条和不定根,在轻度放牧区其匍匐面积最大.羊草的根茎长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缩短,在不同强度放牧区,根茎茎节数表现为在重度放牧区最多,中度放牧区次之,轻度放牧区最少,对照区略大于轻度放牧区,但不及中度放牧区.萌蘖枝条数在轻度放牧区最多,对照区次之,再次之中度放牧区,重度放牧区最少,且各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短花针茅的分蘖数和盖度均在轻度放牧区最高.重度放牧导致了短花针茅株丛的破碎化,从而增加了密度.  相似文献   

9.
朝鲜碱茅放牧留茬高度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朝鲜碱茅放牧留茬高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放牧时间和不同留茬高度影响朝鲜碱茅的生长速度。朝鲜碱茅春季适宜开始放牧时间应在牧草高度达12~15 cm(4月下旬),放牧留茬高度应为6.0 cm左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游牧与定居放牧2种方式对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为该区域冬季牧场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天山北坡中段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的冬季牧场为对象,在游牧与定居放牧2种处理下分别设计轻度放牧、重度放牧2个放牧强度,无放牧区(围栏打草场)作为对照,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方法,测定分析草地植物群落种类组成、植物重要值、地上现存量及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种类数量变化表现定居>游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禾本科和豆科等植物重要值下降,群落优势种逐步被杂类草及醉马草等取代;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现存量变化表现定居>游牧,植物盖度和地上现存量在游牧与定居放牧区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个指标差异性均在定居显示最高;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变化表现为定居>游牧,但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游牧和定居放牧影响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冬季牧场植物群落基本特征。与定居放牧区相比,游牧区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现存量随着放牧强度的递增逐步降低降幅分别为23.45%、7.43%、9.42%和13.57%;植物高度、密度、盖度和地上现存量均在游牧区处于较低水平,α多样性指数均在游牧区达到最低值。定居轻度放牧下植物种类数量最多,植物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典型草原,由于过度放牧利用,绝大部分草原处于退化状态.为了使退化草原得到较好的恢复,以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在不同起始状态下的草原群落,经过6a的自然恢复,其各自的群落组成,地上生物量及共有种的植株高度、节间长、叶长、叶宽,土壤紧实度和容重.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率的植物群落,经过6a的禁牧恢复,群落类型发生了变化且群落趋于一致.2)当放牧率SR≤5.33羊/hm2(SR4)时,演替起始状态对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恢复没有影响;当放牧率SR>5.33羊/hm2时,演替起始状态对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恢复产生影响,其结果是导致当前生物量降低,不利于草原的恢复.3)不同放牧率植物群落的植物个体特征趋于一致,“个体小型化”现象消失.同时,也说明群落恢复演替的起点不同,正常化的时间没有太大的变化.4)不同放牧率植物群落的土壤紧实度和容重经过6a的禁牧恢复,没有得到完全恢复,但均达到一致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度与重度退化针茅型高寒草地群落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青海湖北岸三角城种羊场地区中度与重度退化高寒草地群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草地群落的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下降,草地生物量的积累速率减弱,最终导致了草地初级生产力的降低,杂类草增多,优良的禾本科牧草在草群中所占的比例下降,枯落物的季节变化速率在6~7月份表现为分解速率,中度退化样地>重度退化样地;8~9月份表现为积累速率,中度退化样地<重度退化样地。  相似文献   

13.
普洱市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区蜘蛛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样地调查法、生物多样性分析法研究云南省普洱市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刺栲—华南石栎—红木荷群落(Ⅰ)、思茅松—小果栲—红木荷群落(Ⅱ)、披针叶楠—粗穗石栎—刺栲群落(Ⅲ)、西南桦—红木荷—飞机草群落(Ⅳ)和人工植被(Ⅴ)的蜘蛛群落多样性。共采集蜘蛛标本2 018头,隶属于24科77属152种。5个样地蜘蛛群落中III的物种多样性最大,Ⅰ、Ⅳ和Ⅴ多样性水平接近且居中,Ⅱ最小;群落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0.279-0.425,任意2个样地蜘蛛群落为中等不相似水平。Ⅱ受到的人为干扰最严重,急需保护;Ⅲ的多样性水平最高,具有优先保护价值。灌草层蜘蛛亚群落最能代表整个蜘蛛群落的多样性状况,其物种丰富度S值与植物多样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盐碱地稻蟹种养中河蟹适宜的放养密度,在黄河口盐碱地进行为期180天的稻蟹共作试验(雌蟹:雄蟹=1:1),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1.5 inds/m2、0.75 inds/m2和0.38 inds/m2,分别记为D150,D075,D038组)对河蟹生长和养殖性能、可食组织系数、生化组成、生理代谢、饵料贡献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养殖密度的降低,河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显著升高,而产量和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 < 0.05)。(2)各密度组的河蟹可食组织系数和总可食率无显著差异。(3)随着养殖密度降低,雌、雄蟹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而雌蟹的肝胰腺总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 < 0.05)。(4)就生理指标而言,雌蟹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活力随养殖密度降低而显著升高,而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类似地,雄蟹肝胰腺中ALP活力在D038组最高(P < 0.05),而肝胰腺中MDA含量和血清中T-AOC显著降低,在D038组最低(P < 0.05)。(5)不同放养密度下河蟹的第一食物来源均为饲料(39.39 % ~ 52.33 %),且随养殖密度的降低,食源中饲料占比呈上升趋势,而食源种本底蟹占比呈下降趋势。(6)各组的部分总收入和部分总利润无显著差异,D038组的投资回报率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组。综上所述,虽高密度组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收入,但低放养密度组的河蟹取得最佳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且利润和投资回报率最高。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黄河口盐碱地的稻蟹模式中河蟹适宜的放养密度为0.38inds/m2。  相似文献   

15.
棉花1膜3行模式下密度和缩节胺用量优化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棉花1膜3行种植模式下,密度与缩节胺用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及互作效应,分析此模式下棉花植密度和缩节胺优化组合,为该技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棉花1模3行模式下,采用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9.4×104 、14.1×104和18.8×104株/hm2;缩节胺用量为副处理,也设置3个水平,90、180和270 g/hm2,研究两因素作用下,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变化。【结果】株高与密度呈正相关,而与缩节胺的用量呈负相关;棉株茎粗与密度呈负相关,与缩节胺的用量呈正相关;籽棉产量随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结论】棉花种植密度在14.1×104株/hm2,缩节胺180 g/hm2时,最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1999年在内蒙古锡盟东乌珠穆沁旗的草甸草原上,研究了贝加尔针茅等12种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草群地上生物量变化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植物在春季返青时生长速度较快,抽穗(孕穗)期生长速度最大值,随后牧草的生长速度减慢,9月初生长停止,草群地下生物量随牧草生长而增加,9月初生物量达最高值,随后又开始下降,牧草的生长规律除决定牧草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外,还受水热条件制约。  相似文献   

17.
抗倒酯对多花黑麦草生长与倒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抗倒酯用于牧草化学调控的可行性,以多效唑为对照,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抗倒酯对多花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并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抗倒酯对株高和倒伏的控制效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抗倒酯能显著降低植株高度,抑制作用随着施药量的增加而增强,处理后21 d,220 g/hm2抗倒酯处理的多花黑麦草株高抑制率为52%;抗倒酯处理后叶长缩短,叶绿素含量提高,但叶宽增加效果甚微。大田条件下抗倒酯对株高的抑制效果同于盆栽试验,处理后25 d,564 g/hm2抗倒酯处理对多花黑麦草株高的抑制率为66%;抗倒酯能够有效控制多花黑麦草倒伏,并且随着施药量的增加,倒伏率逐渐减小,当施药量为423 g/hm2时只有部分植株微微倾斜,并无明显倒伏现象。  相似文献   

18.
放牧压力下夏秋矮嵩草草地潜在生产力是指藏系绵羊在整个夏秋放牧过程中(t=42~182)的累积采食量(干物质).采用最优控制理论分析矮嵩草草地能量动态分室模型 ̄[2]的潜在生产力,就是通过放牧强度随着时间的最优变化,使做为目标函数的累积采食量最大.结果指出:夏秋矮嵩草草地在常放牧压力下,采食地上生活部分(V_1)的最优放牧强度为25.90kj/m ̄2d,其最大累积采食量为:J_(1)max=3268.18KJ/m ̄2。采食地上生物量(V_1+V_4+V_5)的最优放牧强度为25.94KJ/m ̄2d,其最大累积采食量为:J_(145)max=3631.22KJ/m ̄2.在变放牧压力下,最优放牧强度见(18)式,其最大累积采食量为:J_(145)max=8749.01KJ/m ̄2.是常放牧压力下的2.5倍。  相似文献   

19.
池塘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14 ~ 17℃条件下,将大规格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225.69 g±32.28 g)随机放入9个四边形水泥池(池底面积为18.23 m2)中流水饲养,分别设置5.5、8.0、11.0 kg/m3 3个放养密度组,每组设3个平行,养殖试验共进行70 d,观察并研究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氏鲟幼鱼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和摄食率等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密度为8.0 kg/m3的组生长效率最高;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雨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变化不明显(P>0.05);试验期间,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随养殖密度的增大显著降低(P<0.05),而氨氮和化学耗氧量浓度则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8.0 kg/m3的放养密度更适合大规格施氏鲟幼鱼的养殖,过高的放养密度会对施氏鲟幼鱼生长及其肌肉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