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黄淮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采用播量、播深和镇压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及小麦品种济麦22冬前出苗率、春季分蘖和单株次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极显著影响小麦次生根、分蘖数和出苗率,对以上指标作用力分别达到65.52%、54.02%和35.46%;镇压极显著影响出苗率,作用力达23.48%;播量、播深和镇压对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影响不显著。播深与镇压的交互效应表现为播量越大其交互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正>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冬前麦苗发黄的问题较为常见,一些麦苗长势弱、心叶小、根系差、叶片发黄、生长缓慢,对小麦后期生长和高产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分析了冬前麦苗发黄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小麦后期丰收奠定基础。1 深播造成黄苗及防治措施播种时墒情不足,播种过深,部分麦苗被压在大的土块下面,无法正常直立,造成麦苗瘦弱,叶片细长且黄,不分蘖或少分蘖。防治措施:麦田及时进行浇水灌溉,浇透,灌溉前追施尿素150.0~187.5 k  相似文献   

3.
小麦分蘖盛期生育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1998~2000年度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分蘖盛期(冬前、冬后)播期、基本苗、追肥量(拔节期)对主茎叶龄、分蘖和次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冬前,播期、基本苗对主茎叶龄影响较大。冬后,分蘖、次生根变化均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玉米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下影响小麦出苗的因素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出苗率下降的原因可归纳为播种过浅、播种过深、秸秆或根茬物理阻碍、种子霉烂及土壤水分不足或干湿不均等5方面。影响出苗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翻耕方式下(对照)依次是土壤水分不足、播种过浅、根茬阻碍;在秸秆粉碎还田后翻耕播种方式下为土壤水分不足、秸秆阻碍、播种过浅;在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方式下为秸秆阻碍、土壤水分不足、播种过浅;在秸秆粉碎还田直播方式下为秸秆阻碍、播种过深、种子霉烂、播种过浅、土壤水分不足;在秸秆立秆直播方式下为秸秆阻碍、种子霉烂、播种过浅、土壤水分不足、播种过深。在后两2种种植方式下秸秆还田量与小麦出苗率可分别用y =402.67x-0.7192和 y =509.4x-1.0597表示。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在干旱状态下,小麦苗高、分蘖、根系生长发育和根苗重变化,及其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品种耐旱性强弱影响了分蘖、次生根数量及根长,对根苗重影响较明显,耐旱性强弱与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小麦孢囊线虫病瘿瘤密度对麦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小麦孢囊虫病典型症状-根据部形成瘿瘤及其密度变化,探讨了该病害对小麦苗期生长影响,结果表明,瘿瘤密度与麦苗长势呈极显著负相关;瘿瘤密度在0.21-1.83,麦苗主茎高降低27.5%-45.4%,单株分蘖减少4.3%-77.0%,叶片减少7.9%-65.7%,次生根条数及根生分别减少1.3%-61.6%,8.0%-71.9%,瘿瘤密度达4.22以上时,麦苗不能形成分蘖和次生根,且弱小黄化严重而及早枯死。  相似文献   

7.
九隆升拌种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长武112品种播种前分别用九隆升、麦业丰和拌种剂拌种,结果表明:九隆升和拌种剂拌种有显著的增产效应。以九隆升效果最为明显,可以使小麦次生根增加0.4条/株,分蘖增加1.1个/株,成穗数增加28.0×104/hm2,穗粒数增加0.3粒/穗,单产增加702.9kg/hm2,增产幅度达11.6%。  相似文献   

8.
攀西地区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密度的配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和密度对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及不同播种方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方式和密度显著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及其成穗,从而显著影响其产量。机条播是最好的播种方式,基本苗360万/hm^2是最好的密度。  相似文献   

9.
小麦冻害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长菊 《种业导刊》2011,(1):28+30-28,30
安阳县是农业大县,每年小麦播种面积约为5.7万hm^2。由于2009年底强降雪天气提前及2010年春季持续低温,造成安阳县部分麦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小麦群体偏小、单株分蘖少、次生根较少、返青迟、幼穗发育进程缓慢,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0.
<正>冬前小麦若受到不良气候条件和人为栽培管理的影响,部分麦田会出现分蘖少、麦苗黄弱等生长不良现象,无法达到单株分蘖5~6个、三叶大蘖3个的壮苗要求,以弱苗状态进入越冬期。因此,加强小麦年后管理,促进弱苗转化升级,是确保小麦丰产丰收的关键。一、冬前弱苗形成原因1.晚播弱苗秋季降雨少,小麦播种期间土壤干旱,需造墒才能播种。由于水源和浇水器械的限制,导致造墒和播种进度不一,未能适时播种的地块,冬前小麦生长积  相似文献   

11.
冬前高温和播期密度对小麦苗期个体及群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山西临汾采用连续递增密度试验小区设计法,开展了播期密度对小麦苗期个体和群体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前气温偏高的年型条件下,播种密度在225~450万粒/hm2范围内,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加,单株茎数、单株次生根数、单株绿叶数减少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主茎叶龄则无显著性差异;播种期在9月24日~10月4日范围内,株高、主茎叶龄和单株次生根3个性状均随播种期的推迟株高降低、主茎叶龄和单株次生根减少,单株茎数和绿叶均为9月29日播种的居多;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对株高、主茎叶龄、单株茎数、单株次生根数和单株绿叶性状的变异系数影响不同。9月24日和9月29日播种的4个播种量冬前群体均分别不足1200万/hm2和超过了1200万/hm2。本试验达到壮苗和合理群体指标的组合为播期10月4日、播种量225万/hm2  相似文献   

12.
杂种小麦分蘖发生,成穗及农艺因子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3个年度的杂种小麦分蘖发生,成穗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化杀(CHA)杂种小麦分蘖发生早,着生次生根多,长势强,干物质积累快,蘖质系数高,分蘖与主茎的差距小,成穗相对较整齐,穗粒重高,为降低密度,利用分蘖成穗奠定了基础,播期,密度,供水等影响分蘖的生长,但主要是高级位分蘖的差异,随播期推迟,密度增加,杂种优势降低,但稀播(90万苗/hm^2以下)和早播(9月25日)时主茎或I蘖成穗率受到影响,在适期  相似文献   

13.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幼穗发育时期镇压高产田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镇压影响分蘖发生,分蘖减增与温度变化有关,镇压后遇低温则影响分蘖发生。早期镇压提高单株分蘖数,增加中大蘖,单株成穗数较多。镇压可增加单次生根数,一定程度上降低主茎叶片出生速度,推迟幼穗发育进程。以单棱期镇压效果最好,产量增加显著;进入二棱期镇压,籽粒产量有所降低。单棱期镇压可作为小麦高产更高产的调控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起身期断根对冬小麦后期光合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小麦起身期断根试验,研究了断初生根和部分次生根对小麦后期光合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初生根和部分次生根,均降低了断根初期小麦光合速率,而促进后期光合速率;同时,断根降低了成熟期小麦根系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以及产量;断初生根比断部分次生根对小麦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超高产小麦根系生长规律与垂直分布状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小麦根系观测池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产量达9000kg/hm^2麦田的小麦根系生长规律和发展形态及在土壤中垂直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麦田初生根分支时间早,级数高;次生根分支晚,单根长度短,但密度高,总根量大。与一般麦田相比发根时间早,单株次生根数及分枝数多,根毛密集,根系生物量大,入土深,且分布范围广,功能期长,在实现超高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系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状态是自上而下层层递减,根系条数和生物量都符合自上而下锥型递减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聊城市各县(市、区)小麦冬季冻害进行调查,发现秸秆还田质量差、整地质量不好、播种过深、播期偏早、播量过大、极端寒潮天气、冬季有效降雨少等是小麦冻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确保小麦生产健康发展,提出了聊城市小麦冬前和冬季管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利用濉溪县1958—2004年小麦产量资料和相应的降水资料,进行同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气象产量与播种~分蘖和返青~拔节期的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成熟期的降水量显著负相关。适宜的降水量为:底墒水60~120mm,生育期内降水220~290mm。濉溪县小麦生产过程中降水总量适中,部分时段略显不足,旱多于涝,要优化品种结构,抢墒早播,浇好播种底墒水、分蘖越冬水和拔节孕穗水,集雨保墒。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冬前小麦单株次生根的作用,采用大田育苗盆栽移植的方式,以半冬性中熟小麦矮抗58为材料,在越冬前将育苗区单株总分蘖数为4(包括主茎)的植株根据次生根数分为3个处理:处理A(次生根数较少,次生根1~2条)、处理B(次生根数中等,次生根3~4条)和处理C(次生根数较多,次生根5条以上),研究了冬前次生根数对小麦生育中后期地上部发育、单株根系生理势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冬前单株次生根数较多有利于生育中后期单株蘖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单株叶面积的提高,进而提高了植株的光合面积,促进了地上部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不同处理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相对于处理A和处理B,处理C的影响相对较大。结果还表明,冬前次生根数增加有利于单株根系生理势的提高,2015-2016年蜡熟期和2016-2017年拔节期,不同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冬前次生根数对提高生育中后期植株的根系生物量、维持较高的根系活性具有一定的正效应。随着冬前次生根数增加,小麦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也随之增加,单株产量也因此提高,其中处理C的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比处理A分别增加了25.0%,13.4%,26.2%,产量增加了52.4%。由此可见,越冬前单株分蘖数相同条件下,小麦单株次生根数较多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9.
断根对不同根型小麦光合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根型的2个小麦品种盆栽起身期断根,研究了断初生根和部分次生根对小麦后期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初生根和部分次生根,均使得断根后期小麦光合速率升高,小根系旱地品种晋麦47断初生根光合速率较对照增幅较大,而大根系品种石4185断部分次生根光合速率较对照增幅较大;断根降低了成熟期小麦根系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同时晋麦47产量降低,而石4185在断部分次生根后产量增加;断初生根比断部分次生根对小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2%立克秀湿拌剂对小麦种子发芽及成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爱根 《种子科技》2002,20(5):286-287
研究了立克秀不同用量拌种对小麦发芽、出苗及麦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立克秀湿拌剂拌种,当药种比不高于0.6%时,对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及出苗率均无明显影响;当药种比达0.8%时,出苗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在出苗时间上,当拌种药,当种比高于0.6%时则出苗期推迟1d以上。在试验设计用量范围内,立克秀拌种的麦苗鲜重增加,分蘖和次生根数量增多,具有明显的壮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