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
月季对气候和土壤等要求低,且品种繁多,如大花月季、丰花月季、树状月季、地被月季、藤本月季、微型月季等,能适应不同的立地环境及场景,能极大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及提高花农经济收入。然而,在月季生长过程中往往遭受月季白粉病的危害,不但造成月季花蕾畸形,不能完全开放或枯萎,而且月季叶片着生霉层,枯萎脱落,甚至植株死亡,降低月季观赏价值。基于此,探讨了月季生长特性和发病规律,对月季霜霉病、黑斑病和干腐病进行分析,提出月季白粉病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金瓜又名搅瓜,属特种蔬菜,因其色泽金黄,清脆爽口,营养丰富而成为宴席上的佳肴。在崇明,金瓜种植的面积越来越大,但白粉病的发生亦日趋严重。1987—1988年,我们对该病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草莓白粉病(Sphaerothca Macularis)是草莓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山东省草莓产区发生普遍,危害日益加重,尤其大棚草莓受害较重。据龙口、福山等地调查,田间病叶率50%~70%,后期病果率达20%以上,有的几乎无效益。目前已成为草莓生产的一大障碍。 一、症状与特点 该病主要侵染为害草莓的枝、叶、花、果。发病后在上述部位出现一层白色粉状物,这是该 相似文献
7.
8.
月季白粉病在干燥、密闭的环境条件下发生严重,温室栽培较露天栽培发生严重,白天22~26℃、湿度60%以下,夜间15~16℃、湿度90%以上,有利于该病发生与蔓延。此外,施肥、灌水不当也会引起或加重病害发生。月季白粉病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采取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草莓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 ,果实色泽艳丽 ,柔软多汁 ,甜酸爽口 ,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从 2 0世纪 90年代初以来 ,我省各地陆续种植 ,面积逐年扩大 ,栽培方式有露地、小拱棚覆盖等。草莓鲜果成熟上市的时间可从 1 1月份持续到次年 6月份。草莓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连年种植 ,草莓白粉病发生逐年加重 ,轻者减产 2~ 3成 ,重者达 6成以上 ,严重地影响了草莓的品质和产量。现将其发生及主要防治方法简介如下。1 发生特点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 ,对冬春低温阴雨的福州地区而言 ,是一种发生频率高、暴发性强、为害严重的… 相似文献
10.
大棚草莓是我县的重要产业之一,已有10多年的栽培历史,主栽品种为“丰香”。但由于连年种植,草莓白粉病逐年加重,一般减收2~3成,重病田达5成以上,甚至毁棚绝收,严重影响草莓的品质和产量。现将其发生及主要防治方法简介如下。 一、发生特点 草莓白粉病为低温型高湿病害,对大棚草莓而言,是一种发生频率高、暴发性强、危害重的病害。 1.发生频率高棚室给冬季草莓生产提供了适宜的空间,同时给该病也提供了适宜发生和蔓延的环境。我地几乎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1997年度和1999年度大流行,发生频率极高,成为…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时间紫外线照射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紫外线防治黄瓜苗期白粉病,照射时间长孢子萌发率低,相对防治效果好,但对寄主影响大。紫外线照射时间越长,对白粉菌孢子的致死效果越好,随着照射次数的增加,致死率逐渐增加,但始终达不到100%,如每次处理时间30 min,每天处理1次,4~7 d孢子的致死率分别是95.5%、97%9、7%、98%。紫外线每次照射时间越长,照射次数越多,病情指数在照射前后变化越小,说明每次处理时间越长,处理次数越多,防病效果越好。但对黄瓜苗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筛选出防治设施草莓白粉病的高效杀菌剂,选择11种杀菌剂结合清除病残体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大田草莓白粉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清除病残体的情况下,不同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25%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剂在3次用药后防效逐渐增加,至第3次药后7 d在所有药剂中防效最好,达到79.90%;66.8%嘧霉胺悬浮剂药效的速效性和持续性好,在第1、2次施药后7 d防效均为第1,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丙烯酸酯类杀菌剂25%乙嘧酚悬浮剂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续性,前2次施药后7 d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显著高于除66.8%嘧霉胺悬浮剂以外的其他药剂处理;除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有轻微药害产生,其余各供试药剂按照试验浓度施药,草莓生长安全、无药害产生。 相似文献
14.
以10种杀菌剂为试材,以百菌清和清水为对照,研究其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及对草莓叶片叶绿素合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大田草莓白粉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草莓白粉病防治效果不同。其中,唑醚·乙嘧酚、吡唑醚菌酯对草莓白粉病防效较好且稳定,在第3次喷药6 d后,防效分别为30.86%、28.22%。通过对草莓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唑醚·乙嘧酚、吡唑醚菌酯、腈菌唑、四氟·肟菌酯对草莓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抑制作用,均高于清水(CK1)处理。通过对比,说明吡唑醚菌酯、唑醚·乙嘧酚、腈菌唑、四氟·肟菌酯大田防效稳定安全,可用于西昌地区温室栽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测定了42.5%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2000、3000、4000倍液)、30%氟菌唑WP(2000、2400、3000倍液)和50%醚菌酯WG(2000、3500、5000倍液)3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盆栽药效试验中,42.5%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2000倍液对草莓叶片白粉病的防效为90.8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0%氟菌唑WP最高防效为85.58%;50%醚菌酯WG最高防效为76.21%。大田试验中,42.5%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2000倍液对草莓叶片和果实白粉病的防效也最高,分别为98.20%和67.49%;30%氟菌唑WP最高防效分别为74.72%和60.78%;50%醚菌酯WG最高防效分别为76.00%和49.01%。3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防效,对叶片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好于果实白粉病害,且试验浓度条件下无药害产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