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通过选用多抗性优质合格种子,进行种子处理(硬实处理、吸水剂拌种、根瘤菌接种),采用适宜的种植方式(苜蓿膜侧种植、保护作物播种、增施肥料、适当加大播种量),及时灭鼠灭虫,推迟苜蓿地杂草防除时间,越冬前培土等措施均可提高当年苜蓿的成苗率。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苜蓿常因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种植失败。抓苗是关键,通过选用优质合格种子、采用适宜的种植方式(苜蓿膜侧种植、保护作物播种、增施肥料)、进行种子处理(硬实处理、吸水剂拌种、根瘤菌接种)、及时灭鼠灭虫、越冬前培土、推迟苜蓿地杂草防除时间等途径均可提高当年苜蓿的成苗率。  相似文献   

3.
《草原与草坪》2004,(2):66-66
被称为“牧草之王”的苜蓿,在美国的种植面积约95 5万hm2 ,仅次于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小麦、大豆,排列第四位,其后才是棉花。据估计,美国苜蓿干草每年的产值约81亿平美元;苜蓿草产品出口年创造4 94 0万美元。此外,苜蓿还常常与其他牧草混播栽培。苜蓿与其他牧草混播种植的面积约2 4 6 0万hm2 (生产干草) ,年产值134亿美元。苜蓿及苜蓿混播草地的面积与产值大体上与小麦和大豆等同。  在美国,苜蓿种子的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加州、爱达荷州、内华达州、俄勒冈州、怀俄明州和华盛顿州等地的西北部。1999年,苜蓿种子产值2 .185亿美元。同时,苜蓿…  相似文献   

4.
微波处理对甘肃省4个苜蓿地方品种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芳 《草业科学》2004,21(11):41-43
试验对4个甘肃省地方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天水苜蓿、定西苜蓿、庆阳苜蓿、酒泉苜蓿)进行了不同强度的微波处理,研究了干旱胁迫下各苜蓿品种种子的发芽率、根长、芽长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强度微波处理苜蓿种子,种子的发芽率、胚根长、芽长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用这3个指标衡量苜蓿品种抗旱性时,定西苜蓿的抗旱性最强,酒泉苜蓿次之,天水和庆阳苜蓿最差.  相似文献   

5.
施氮肥时间对苜蓿结荚率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Xinmu No.4)为材料,研究在苜蓿不同生育期施氮肥对苜蓿结荚率、千粒重、种子产量等的影响,为提高苜蓿结荚率、增加种子产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返青期施氮肥处理的苜蓿荚果结荚率、种子千粒重以及种子发芽率均高于其他处理,依次为63.87%、2.01g和85.33%;但其单序荚果数和结荚率均低于其他处理;在各个处理中,现蕾期施氮肥处理苜蓿种子产量最高(802.16 kg·hm-2),分枝期次之(641.29kg·hm-2),分别是对照(390.34kg·hm-2)的2.05倍和1.64倍。本研究结果能够为苜蓿种子田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苜蓿种子前期处理、影响苜蓿种子产量的因素(气候条件、密度、灌溉、施肥、授粉、生长调节剂、杂草防治)以及种子后期收获处理等3方面论述了我国苜蓿种子生产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苜蓿种子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生长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丽  李宁  盛建东  王皓 《草地学报》2012,20(1):54-57,6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各器官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积累分配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稀植(N3D1)处理有利于苜蓿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氮素积累趋势因施氮量、种植密度不同而异:低氮高密、中氮高密处理下氮素积累以茎杆为中心,高氮低密处理下,花荚为氮素积累中心,施氮可显著提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各处理中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均以N3D1处理最高,该处理下苜蓿根、茎、叶、花荚中干物质量为8.65,19.02,2.35,5.98g·株-1,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2.23,15.01,3.62,15.70mg·株-1。本研究中当施氮量为150kg·hm-2,密度为3kg·hm-2时,种子产量最高达到740.36kg·hm-2。  相似文献   

8.
田新会 《草业科学》2004,21(9):18-21
用不同浓度黄腐酸对甘肃省4个地方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天水苜蓿、定西苜蓿、庆阳苜蓿、酒泉苜蓿)种子进行处理,测定了发芽率、根长、根粗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用黄腐酸处理各苜蓿品种种子2 h,可增强抗旱性;对酒泉苜蓿和天水苜蓿抗旱性增强的效果优于定西苜蓿和庆阳苜蓿.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种植年限对苜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确定不同生境下苜蓿最适宜的种植年限,本研究以中国为研究区域,以3~5年生苜蓿为对照,通过检索文献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截至2019年5月共获得80篇文献、1496组苜蓿产量和220组WUE试验数据,将数据按照年降水量(<200 mm,200~400 mm,400~800 mm和≥800 mm)、施肥措施(施肥和不施肥)、水分管理(灌溉和雨养)进行分组,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包括异质性检验、综合效应量计算、发表偏倚检验和亚组分析),系统探究了种植年限对苜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效应与影响因素,并定量分析了环境因子与不同种植年限苜蓿产量以及WUE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草产量和WUE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3~5龄为苜蓿盛产期,而6~8龄苜蓿WUE最高。苜蓿种植年限受环境因素及水肥措施影响,干旱、半干旱区,苜蓿最适宜的种植年限为3~5年;半湿润区,苜蓿最适宜的种植年限可延长至6~8年,但湿润区由于温湿度过高,使得苜蓿最适宜的种植年限缩短至3~5年。施肥可适当延长苜蓿种植年限,但灌溉并不能有效延长苜蓿种植年限。  相似文献   

10.
苜蓿以"牧草之王"著称,不仅产草量高,草质优良,而且富含粗蛋白质,动物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苜蓿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较快,苜蓿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为了更科学地种植苜蓿,更好地提高苜蓿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对苜蓿的耕作与栽培管理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以2种野生牧草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和黄花苜蓿(M.falcata)为试验材料,测定了NaCl浓度0、50、100、150、200mmol/L处理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苗长、胚根长等萌发指标,分析2种野生牧草种子萌发期耐盐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NaCl胁迫对2种野生苜蓿种子发芽都产生了抑制作用,高浓度NaCl胁迫对黄花苜蓿发芽率影响大,且高浓度下黄花苜蓿的发芽率高于杂花苜蓿.2)NaCl浓度为0~50 mmol/L时黄花苜蓿的发芽势低于杂花苜蓿,100~200 mmol/L时高于杂花苜蓿.3)杂花苜蓿和黄花苜蓿种子发芽指数在100 mmol/L时均较对照下降50%.对照活力指数黄花苜蓿种子是杂花苜蓿种子的2倍.4)2种野生苜蓿种子在NaCl胁迫下胚芽长和胚根长表现出不同的下降规律,NaCl胁迫对黄花苜蓿胚芽长度下降较杂花苜蓿大,但杂花苜蓿的胚根长下降较黄花苜蓿大.利用隶属函数对2种野生牧草萌发期各指标综合评价得出:黄花苜蓿的耐盐性较杂花苜蓿强,可用于盐渍化土壤的建植.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笔者多次参与苜蓿种子生产,大面积种植亩产苜蓿种子水浇地最高达到53kg,旱田产量达35kg.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现在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下苜蓿种子收获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以杂花苜蓿阿尔冈金(Medicago varia cv.ALgonquin)为试验材料,采用沙培方法,研究了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对Pb2+处理下杂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比,用SNP(100μmol/L)、低Pb2+浓度(250mg/L)和SNP与低Pb2+浓度组合(100μmol/L SNP+250mg/L)处理均增加了杂花苜蓿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胚芽胚根长,提高了幼苗脯氨酸、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增强了根系活力,降低了MDA含量。高Pb2+浓度(500mg/L)处理不利于杂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且100μmol/L SNP不能缓解高铅胁迫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把苜蓿发展成大型绿色草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播种面积最广的一种优质豆科牧草.它营养丰富,适口性好,产量高,并能抗干旱,耐盐碱,固氮改土,保持水土,被称为"牧草之王".临猗县种植苜蓿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多数农民都基本掌握了种植苜蓿的技术.当时种苜蓿主要是保证生产家畜的草食供给,规模不大,效益不高.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使得苜蓿种植成为继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5.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7,26(11):185-195
采用文献考证法,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苜蓿名称与名实、苜蓿引种与种植分布、种植管理与利用等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自张骞通西域汉使引入苜蓿,其初名的文字不是现在“苜蓿”写法,而是“苜蓿”的同音异字或异音异字,汉使引入的苜蓿即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汉武帝命人在离宫别观旁种植苜蓿获得成功,后苜蓿传至民间,乃至遍于关中,进而在宁夏、甘肃乃至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及黄河中下游等北方地区广为种植。东汉崔寔提出的苜蓿播种期和刈割期,为我国最早的苜蓿种植技术,到北魏贾思勰系统总结了水地、旱地苜蓿的种植管理及利用技术,为我国苜蓿的种植奠定了基础。在汉代,为了加强苜蓿的种植,还专门设置了苜蓿苑,用于苜蓿种植,并有专人负责。苜蓿除用于饲草外,在早春幼嫩时还可蔬食,并作为观赏植物常常被种在皇家园林中。从一些出土文物可知,苜蓿早在汉代就已成为商品在进行交易,征收苜蓿草是国家的大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植的苜蓿为紫花苜蓿。汉代苜蓿的引进不仅丰富了我国农产物,而且来源记载清晰准确,是我国对世界苜蓿栽培史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苜蓿、小麦、玉米经济效益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甘肃省5个样本县的调研数据,对农户苜蓿(Medicago sativa)、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玉米(Zea mays)种植的投入和产出、要素产出弹性和要素边际产出进行测算并比较。结果表明,苜蓿在三者中投入最少,玉米产出最高,而苜蓿产出最低;现阶段小麦和玉米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而苜蓿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苜蓿产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小麦和玉米各要素边际产量基本趋近于零,苜蓿种子投入和肥料投入的边际产量均远大于零,增加苜蓿种子和肥料投入可实现苜蓿增产。  相似文献   

17.
紫花苜蓿在黑龙江省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不易抓苗,其成苗受品种、种子质量、气候条件、土壤墒情、播种技术(种植方式、种植时间、播种量和播深)、杂草危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种植失败,不仅造成种子和人力浪费,还使土地荒芜1年,给种植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探讨紫花苜蓿保苗种植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种子选择1.1选用适宜当地气候的品种黑龙江省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无霜期短,因此种植苜蓿必须选用抗旱、抗寒和耐盐碱等多抗性品种。由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培育的龙牧801、龙牧803和龙牧806紫花苜蓿不仅…  相似文献   

18.
申晓慧 《草业科学》2018,35(6):1435-1442
为了研究诱变处理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萌发及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以紫花苜蓿Wega7F种子为供试材料,经~(60)Co-γ和甲基磺酸乙酯(EMS)两种诱变处理后,测定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植株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剂量~(60)Co-γ射线处理对苜蓿萌发率、发芽指数、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同,低剂量(150Gy)提高了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幼苗生长,高剂量(300和450Gy)抑制萌发率和幼苗生长。EMS处理均抑制苜蓿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在低剂量条件下,~(60)Co-γ射线处理对株高有促进作用,高剂量会抑制植株生长;EMS处理则抑制苜蓿株高生长。两种诱变处理均促进苜蓿分枝,且低剂量处理下均有利于提高苜蓿单株鲜草产量。在~(60)Co-γ辐射和0.4%EMS处理下,叶绿素含量提高,其他处理叶绿素含量均降低。诱变提高了苜蓿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程度表现为PODCATSOD。本研究结果表明,150Gy ~(60)Co-γ对苜蓿产量及株高影响显著,为苜蓿生产应用提供了一定利用价值;EMS处理更有利于增强苜蓿分枝能力,有利于苜蓿在观赏方面的提高及改良。  相似文献   

19.
紫花苜蓿又名紫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种植最广的牧草之一,素有“牧草之王”之称,在我国栽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紫花苜蓿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已普遍种植,南方也有栽培。肇东紫花苜蓿是紫花苜蓿在肇东区域内经长期栽培的,已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优质、高产、抗病、抗寒、耐旱、耐碱的地方品种。肇东紫花苜蓿闻名省内、省外。外地客商、养殖大场(户)纷纷来肇东购买苜蓿种子,一段时间里种子供不应求。肇东紫花苜蓿在畜牧业生产中最有栽培价值,各种牲畜都爱吃,是养殖业中很好的蛋白补充饲料。1植物学特性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  相似文献   

20.
蒺藜苜蓿种子休眠机制及其破除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种子生活力、发芽率、吸水率及粗提物的生物活性;并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浸种后4℃低温层积或同浓度硝普钠(SNP)浸种,揭示蒺藜苜蓿种子休眠原因及破除方法.结果表明:蒺藜苜蓿种子具有生活力;30 d内裸粒种子发芽率为100%;破皮种子的吸水率显著高于完整种子;随着蒺藜苜蓿各部分粗提物浓度的升高,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显著降低;0.1~0.7 mmo·L-1的GA3浸种后低温层积或同浓度SNP浸种均可以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其中以0.1 mmol·L-1 GA3浸种后低温层积或同浓度的SNP处理效果最好.表明蒺藜苜蓿种子的休眠属于综合性休眠,可用GA3浸种后低温层积或SNP浸种来解除其休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