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危害我国华南留种红麻两种粉蚧:木槿曼粉蚧Maconellicoccushirsutus(Green)、拟葡萄粉蚧PseudococcusViburini(Signoret)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其差异比较,这对红麻害虫虫种的识别及指导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观察,摸清了红麻粉蚧的发生分布、危害方式以及对红麻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针对其发生危害特点制定出以杜绝虫源、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红麻粉蚧的发生、危害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系统观察,摸清了红麻粉蚧的发生分布、危害方式以及对红麻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针对其发生危害特点制定出以杜绝虫源、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菠萝粉蚧是为害菠萝的粉蚧的统称,是菠萝凋萎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本文对我国菠萝粉蚧的种类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为害菠萝的粉蚧主要是菠萝洁粉蚧,仅在海南乐东菠萝园发现有新菠萝灰粉蚧危害;菠萝洁粉蚧目前仅限在菠萝上为害;新菠萝灰粉蚧主要为害剑麻,也为害菠萝和粉蕉;我国暂未发现2种粉蚧混合发生的现象.秋季是雷州半岛地区菠萝洁粉蚧自然种群快速增长期,12月下旬菠萝洁粉蚧自然种群数量进入高峰期;气温和降雨量是影响菠萝洁粉蚧自然种群增长的重要因子,高温、低温均不利于菠萝洁粉蚧生长和繁殖,降雨量对菠萝洁粉蚧的自然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盼  许再福 《热带作物学报》2012,33(9):1681-1685
通过限制选择和自由选择试验,研究松粉蚧抑虱跳小蜂(Acerophagus coccois Smith)在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1~3龄若虫与雌成虫体上的寄生及其子代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在限制选择和自由选择的2种试验中,松粉蚧抑虱跳小蜂均可寄生扶桑绵粉蚧的1~3龄若虫和雌成虫,其中对2龄若虫的寄生率最高,分别是41.20%和45.00%;对粉蚧雌成虫的寄生率最低,但每头僵蚧平均羽化出蜂数最多,分别为9.42头和7.00头,子代雌蜂比例也最大;子代雌蜂在粉蚧1龄若虫体内发育的历期最长,为14.62 d;在粉蚧雌成虫上发育的历期最短,为13.97 d;在粉蚧1龄若虫体内发育的子代蜂的个体最小,在粉蚧雌成虫上发育的子代蜂个体最大。因此,利用松粉蚧抑虱跳小蜂防治扶桑绵粉蚧,应以粉蚧2龄若虫为防治对象,以粉蚧雌成虫为繁殖寄主。  相似文献   

6.
针对剑麻粉蚧为害现状,调研、分析了剑麻粉蚧生物学特性与发生传播规律,根据粉蚧虫害及危害程度,提出了剑麻粉蚧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基于DNA序列的12种粉蚧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菠萝洁粉蚧、新菠萝灰粉蚧、大洋臀纹粉蚧、柑橘臀纹粉蚧、康氏粉蚧、榕树粉蚧、热带蔗粉蚧、扶桑绵粉蚧、湿地松粉蚧等9种粉蚧(14个种群)rDNA 18S、28S进行测序,结合GenBank中同源序列,通过对12种粉蚧的18S、28S序列进行多重排比和聚类,探讨rDNA 18S、28S用于粉蚧系统进化分析及粉蚧分子鉴定的可行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rDNA18S、28S序列比较保守,适合于菠萝洁粉蚧、新菠萝灰粉蚧、康氏粉蚧、热带蔗粉蚧、扶桑绵粉蚧、湿地松粉蚧、长尾粉蚧等粉蚧种间的分子鉴定;但柑橘臀纹粉蚧、大洋臀纹粉蚧、无花果臀纹粉蚧的rDNA 18S、28S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18S、28S不适合用于这3个近缘种的分子鉴定,其mtDNA COI序列变异率相对较高,可作为其分子鉴定的依据;而榕树粉蚧2个种群rDNA 18S、28S序列遗传距离约0.014,该蚧虫可能是至少含有2个隐存谱系或姊妹种的复合种。该结果为我国粉蚧的遗传进化和分子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查明扶桑绵粉蚧的寄主种类,为防治扶桑绵粉蚧提供技术支持,2011~2012,对长沙地区扶桑绵粉蚧寄主种类及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寄主种类共有16科22种,危害程度以茄科和锦葵科最为严重;此外,扶桑绵粉蚧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发生情况和成活率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木槿曼粉蚧是我国南方大豆上的新害虫,为探讨其化学防控技术,在试验室条件下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毒死蜱、氧乐果、杀扑磷、阿维菌素和啶虫脒对木槿曼粉蚧各龄若虫及雌成虫的毒力。结果显示:不同虫态的木槿曼粉蚧对供试药剂的敏感度有所差异。毒死蜱对木槿曼粉蚧1龄、3龄若虫的防治效果最好,LC50分别为0.111 9和0.568 1mg·L~(-1)。杀扑磷对2龄若虫的防治效果最好,LC50值为0.212 6 mg·L~(-1)。阿维菌素对雌成虫的防治效果最好,LC50值为11.426 2 mg·L~(-1)。化学防治木槿曼粉蚧的最佳时期是1龄若虫期,总体防治效果最好的是毒死蜱和杀扑磷。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防治甘蔗粉蚧的杀虫剂,在广西两个蔗区进行了不同杀虫剂对新植(4个处理)和宿根(3个处理)甘蔗粉蚧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新植蔗应用300 g/L氯虫·噻虫嗪SC 1050 mL/hm2、40%溴酰·噻虫嗪FS 750 mL/hm2、10%吡虫啉WP 22.5 kg/hm2+90%杀虫单SP 6 kg/hm2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