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为分析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经过多次注射鲤鱼脑垂体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后,血清及性腺组织中性类固醇激素的含量及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UPLC-MS/MS)对血清内6种类固醇激素[睾酮(Testosterone,T)、17α-羟基孕酮(17α-hydroxyprogesterone,17α-OHP)、17α,20β-二羟基-4-孕烯-3-酮(17α,20β-dihydroxy-4-pregnen-3-one,DHP)、雌酮(estrone,E_1)、雌二醇(estradiol-17β,E_2)、雌三醇(estriol,E_3)]以及性腺中4种类固醇激素(T、DHP、E_2、E_3)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血清及性腺组织样品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6.9%~98%、75.6%~88.1%;方法检出限(S/N10)分别为0.1 ng/g、0.1 ng/m L。对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日本鳗鲡性腺发育,实验组日本鳗鲡血清及性腺中类固醇激素的含量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其中,实验组日本鳗鲡血清中除E_3(难产时含量最高)外,其他5种类固醇激素均在产卵时含量最高;实验组日本鳗鲡性腺内E_2及DHP在难产时含量最高。对照组日本鳗鲡血清内E_1、E_3以及性腺内E_2、E_3在整个实验周期均未检测到。应用本方法对日本鳗鲡血清及性腺内类固醇激素进行定量分析,具有灵敏、高回收率、准确、稳定等特点,研究结果不仅对日本鳗鲡性腺发育过程中性类固醇激素的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更对其他硬骨鱼类性腺发育过程中体内激素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埋植包膜型雄烯二酮硅橡胶药条诱导雌性日本鳗鲡性腺发育成熟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 ,埋植包膜型药条 3次 ( 4 0d/次 ) ,塘养雌性日本鳗鲡平均成熟系数 (GSI)达到 ( 4 0 5± 1 8 1 ) % ,部分鳗鲡的性腺已发育成熟。埋植药条后的第 1 5、 40、 45、 60、70、 80、 1 2 0d ,实验组雌鳗血清促性腺激素 (GtH)含量分别为 ( 1 2 5± 0 38)、 ( 1 0 2± 0 2 7)、 ( 1 2 8± 0 2 6)、 ( 1 5 8± 0 2 8)、 ( 2 43± 0 34)、 ( 8 2 2± 2 1 8)、 ( 9 72± 2 5 4 )ng/mL ;而对照组血清GtH含量分别为 ( 1 1 8± 0 36)、 ( 0 87± 0 2 4 )、 ( 0 92± 0 1 8)、( 0 89± 0 40 )、 ( 0 93± 0 2 5 )、 ( 4 71± 1 35 )、 ( 4 82± 1 67)ng/mL。从第 45d起到实验结束 ,实验组雌鳗血清GtH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埋植药条还能使实验组雌鳗脑垂体GtH含量 ( 4 764 4± 1 0 2 4 9)ng/mg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雌鳗脑垂体GtH含量 ( 5 1 7 5±2 34 2 )ng/mg。  相似文献   

3.
研制了含雄烯二酮(4-androstene-3,17-dione,ADSD)的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微囊(4-androstene-3,17-dione-cellulose acetate phthalate-microcapsule,ACM),并对对日本鳗鲡进行注射催熟实验,间隔25 d注射ACM 3次可诱导75%的雄鳗达到性成熟.间隔25 d注射ACM 4次可诱导雌鳗平均GSI达到33.54%.注射ACM微囊制剂后,可明显促进鳗鲡血清及脑垂体GtH含量的升高.其中雄鳗注射微囊制剂1次后,血清GtH含量即显著高于对照组;雌鳗在第2次注射微囊制剂后,血清GtH含量开始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17α,20β双羟孕酮(DHP)及其核受体调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mRNA在雄性斑马鱼脑组织中的表达机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类固醇激素活体和离体暴露方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野生型雄性斑马鱼活体暴露于100 nmol/L DHP水溶液,伴随暴露时间的延长,gnrh2和gnrh3 mRNA表达量呈逐渐升高趋势,24 h出现表达最高峰;野生型雄性斑马鱼活体分别暴露于10和100 nmol/L DHP水溶液24 h。与对照组相比,100 nmol/L DHP试验组gnrh2和gnrh3 mRNA表达量升高,差异显著(P<0.05),而10 nmol/L DHP试验组无显著变化(P>0.05);野生型雄性斑马鱼活体暴露于100 nmol/L DHP与100 nmol/L RU486混合水溶液24 h,试验组gnrh2和gnrh3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野生型和孕酮核受体敲除型(pgr~(-/-))雄性斑马鱼活体分别暴露于100 nmol/L DHP水溶液24 h,与野生型试验组相比pgr~(-/-)型试验组gnrh2和gnrh3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野生型和pgr~(-/-)型雄性斑马鱼脑组织离体暴露于含100 nmol/L DHP的L-15培养液24 h,与野生型试验组相比pgr~(-/-)型试验组gnrh2和gnrh3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DHP与核受体结合可直接调控雄性斑马鱼脑组织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2和gnrh3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5.
用不同浓度的促滤泡激素(FSH)和17α,20β-双羟孕酮分别作用于斑马鱼卵母细胞。结果表明,1 IU/mL的FSH和5 ng/mL的17α,20β-双羟孕酮对斑马鱼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17α,20β-双羟孕酮的作用效果较好,经过SDS-PDGE电泳和WesternBlot检测发现,5 ng/mL 17α,20β-双羟孕酮对斑马鱼卵母细胞诱导后,分裂原蛋白激酶被激活,生发泡破裂的卵母细胞数目增多。免疫组化检测证实,第Ⅰ期的卵母细胞中分裂原蛋白激酶没有激活,第Ⅱ期、第Ⅲ期细胞质中分裂原蛋白激酶开始激活,第Ⅴ期卵母细胞的胞质与核区同时存在活性的分裂原蛋白激酶,并伴有生发泡破裂。以上结果说明分裂原蛋白激酶在斑马鱼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随着分裂原蛋白激酶激活,其活性部位从细胞质转移到细胞核。  相似文献   

6.
用不同浓度的促滤泡激素(FSH)和17α,20β-双羟孕酮分别作用于斑马鱼卵母细胞。结果表明,1 IU/mL的FSH和5 ng /mL的17α,20β-双羟孕酮对斑马鱼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17α,20β-双羟孕酮的作用效果较好,经过SDS-PDGE电泳和Western-Blot检测发现,5 ng/mL 17α,20β-双羟孕酮对斑马鱼卵母细胞诱导后,分裂原蛋白激酶被激活,生发泡破裂的卵母细胞数目增多。免疫组化检测证实,第Ⅰ期的卵母细胞中分裂原蛋白激酶没有激活,第Ⅱ期、第Ⅲ期细胞质中分裂原蛋白激酶开始激活,第Ⅴ期卵母细胞的胞质与核区同时存在活性的分裂原蛋白激酶,并伴有生发泡破裂。以上结果说明分裂原蛋白激酶在斑马鱼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随着分裂原蛋白激酶激活,其活性部位从细胞质转移到细胞核。  相似文献   

7.
大鳞鲃生长、血清性激素水平和性腺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大鳞鲃Luciobarbus capito F1代生长、血清性激素变化、性腺发育规律和后备亲鱼的初次性成熟时间,采用形态学、组织学和生物化学方法,对养殖条件下1~5龄大鳞鲃的生长特点、血清性激素含量和性腺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鳞鲃体质量和体长显著增加(P0.05),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式为W=0.012L2.99(R2=0.99),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07.43[1-e-0.15(t+0.067)]、Wt=12939[1-e-0.15(t+0.067)]2.99;1~5龄雄鱼血清中雌二醇(17β-estradiol,17β-E2)含量均低于雌鱼,1~4龄雌鱼血清中17β-E2含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在4龄时达到最高值,为(713.00±424.89)pg/m L;5龄雄鱼血清中的睾丸酮(Testosterone,T)含量最高,为(1.12±0.81)ng/m L,其余各龄组血清中T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鳞鲃精巢为典型的小叶型结构,精小叶间有间质细胞,小叶内有支持细胞及精小囊结构,精子发育可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成熟精子5个时相,5龄雄鱼成熟系数(GSI)达到最大值(0.83%);大鳞鲃卵巢中卵母细胞发育可分5个时相,GSI为0.51%~8.90%,5龄雌鱼成熟系数最大(8.90%)。研究表明,大鳞鲃雌鱼性腺4龄时部分成熟,5龄时完全成熟,雄鱼性腺比雌鱼早成熟一年,在人工繁殖过程中,大鳞鲃后备亲鱼在雄鱼4龄、雌鱼5龄时适合人工药物催产。  相似文献   

8.
(续第7期第37页)二、神经-内分泌系统与鱼类繁殖的关系鱼类生殖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主要受制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鱼类下丘脑-脑垂体-性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直接影响着鱼类的繁殖。1.脑垂体的功能脑垂体间叶中的分泌细胞产生促性腺激素(GTH),促性腺激素通过血液  相似文献   

9.
双峰驼精液中的生殖激素,尚未见有报道。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了双峰驼、牛、猪和山羊精液中PGE_1、PGF_(2α)、孕酮和17β—雌二醇的含量。双峰驼精液中PGE_1的含量为6.51±0.62毫微克/毫升,PGF_(2α)的含量为2.19±0.39毫微克/毫升,LH的含量为1.8±0.8毫微克/毫升,孕酮的含量为0.84±0.09毫微克/毫升,17β—雌二醇的含量为137±43微微克/毫升。这五种激素似乎不是双峰驼精液中的“诱导排卵因子”。  相似文献   

10.
自Yallow和Berson(1960)创建胰岛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后,七十年代国外相继建立了猪生殖激素的放射免疫测定系统,并检测母猪发情周期血液中生殖激素含量的变化.但是,迄今国内对母猪发情周期生殖激素含量的测定,尚未见有报道.本试验的目的主要是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二花脸母猪发情周期外周血浆促黄体素(LH)、孕酮和17β-雌二醇的含量,了解其正常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对二花脸母猪性早熟和多产特性生殖激素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陆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建立产销通路 ,并提及物流在流通环节的重要性。最后就大陆各地的招商引资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2.
秸秆切碎灭茬机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双轴击切式破碎秸秆和根茬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单轴压切原理和非等长刀切碎模型,并对秸杆切碎灭茬机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该机田间试验表明切碎率达91.4%,根茬破碎率达86.5%。该机的应用必将促进一年两熟平作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杆菌渗入烟草表皮瞬间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观察实验为例,对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型实验的选题设计、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了探讨。该实验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是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厌氧水解效率,采用双层平板法筛选出一株耐低温兼性厌氧蛋白酶产生菌192.经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茵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生长8~12h达对数期,初始pH 7.5时酶活力最高.蛋白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5℃、pH 7.0,酶活力最高达39.3 U/mL.该酶在50℃以下,pH 6.0~9.0性能稳定.在60℃以上热稳定性很差,70℃保存lh酶活力全部丧失.  相似文献   

15.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创新设计能力等方面,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两门课程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独立设课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副猪嗜血杆菌分离鉴定与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养猪场送检的猪肺病料中分离到3株疑似副猪嗜血杆菌(HPS)可疑菌株。经形态镜检、染色特性、生化和部分生物学特性试验,初步鉴定为HPS。在细菌学鉴定基础上,设计合成3对引物,分别以3株分离菌株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均扩增出822 bp8、24 bp和1.9 kb的预期特异性条带。以HPS GD株作为参考阳性菌株,以P1、P2为引物,设计优化PCR反应程序,建立HPS 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病料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HPS PCR检测方法特异与敏感性高、适用性强,可应用于HPS感染的诊断和检测。  相似文献   

17.
万寿菊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寿菊又名金盏花、臭芙蓉 ,千寿菊、蜂窝菊 ,属菊科万寿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人工栽培万寿菊主要是取其花朵作为提取黄色素的原料。在正常条件下 ,种植万寿菊可实现公顷产鲜花 2 2 .5t以上、产值可达 135 0 0元左右、利润可达6 0 0 0元左右 ,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8.
灌水和过量施钾对烤烟养分含量及烟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灌水和过量施钾对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养分含量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烤烟N:K2O用量比达到1:3的基础上随钾用量增加,烟株体内营养元素含量、烟叶产量和化学成分均没显著差异,灌水可以显著提高烟叶产量和上等烟比例,但灌水与钾用量互作对烤后烟叶养分含量和化学成分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苦荞的成分功能研究与开发应用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苦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它既能食用 ,又能防病、治病 ,为许多其它主要食物所不及。我国有丰富的苦荞资源 ,对苦荞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 ,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本文就苦荞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开发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铅、镉单一和复合污染及其与常量元素钙、微量元素锌的交互作用对韭菜植株生长发育和Pb、Cd在其根、叶中迁移富集规律的影响。韭菜中Pb、Cd的含量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得。结果表明,韭菜对Pb或Cd的吸收量与土壤单一Pb或Cd污染程度正相关;Pb/Cd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低浓度复合时相互促进吸收,高浓度复合时优先吸收Cd而抑制韭菜对Pb的吸收;锌在高浓度Pb/Cd污染时表现出优良的拮抗作用,可有效降低Pb、Cd的生物有效性并促进韭菜生长。韭菜根是富集Pb、Cd的主要部位,但受代谢方式、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根、叶中的分布存在差异;根与叶中Cd的浓度比为1.5左右,Pb浓度比主要为2.5~4.5之间,显示Cd更易迁移至韭菜叶组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