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孙领菊 《农家参谋》2022,(8):153-155
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森林火灾的问题,会导致森林出现大面积损毁的现象,不仅会影响到林业的稳定发展,还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防火监测活动效率提高.本文对森林火灾概况进行分析,探讨信息技术在森林防火监测中的应用意义和具体应用,以期可以为森林防火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提高人的伦理认识水平可以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对南京居民的调查研究表明,森林管理、森林采伐、森林再造是森林可持续经营过程中融合伦理意识的重要环节,加强法制监督、提高国民素质是解决伦理意识问题的关键,人们对森林资源状况、森林政策信息、林业发展水平、森林多元价值的了解和认识是影响人们对森林可持续经营伦理意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林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可以对森林潜在的经济价值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科学的使用.近年来,我国植被覆盖面积逐渐减少,使用植树造林技术可以改变这一情况,对森林进行经营和管护,可以更好的发挥其价值,对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浅析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的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与水、土壤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是人类赖以存活的基本物质条件。森林可以维持人类生态系统协调性,净化大自然空气质量,其林业资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但是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林业资源保护面临威胁,森林失火不断发生。基于此,本文将探讨林业资源保护与森林防火管理措施相关问题。以期为林业资源保护工作贡献力量,提高人们森林防火意识。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学与林业道德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传统林业范式以林业商品性生产的高产出为特征.而生态伦理学则认为:森林是多价值的,不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且要从生态学、美学和道德等角度进行评价,本文分析了生态伦理学与林业的关系.生态伦理学不仅为认识森林和林业提供新观点,而且为我们思考森林和林业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因而它可以作为林业工作者的工作哲学,并从而对林业范式从传统的经济利用到“多价值森林管理”的新范式转变提供有价值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一、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提出的背景 一直以来,社会、科学、经济的影响改变着森林经营的环境,其变化的趋势形成了森林经营观念和模式的更替.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最早是美国提出的.这一森林经营方式的转变,是世界林业发展变化总的趋向.从全球林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到目前为止,森林经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的森林永续利用阶段,以德国的经典林业为标志;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森林多用途永续利用阶段,以1960年第五届世界林业大会主题森林多功能利用为标志;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阶段,以1992年首届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中提出“森林应当以可持续的方式经营”为标志.美国森林经营模式转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正是回应这一世界林业变化的趋势,也是我国应该借鉴的.  相似文献   

7.
姬艳丽 《新农业》2022,(6):24-25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对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经济效益,社会各界都予以了高度关注.在林业生态建设中,森林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森林既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环境,又能够有效保障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本文主要对林业生态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以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现代林业快速发展.良好的林业规划设计,能更好的完善现代林业生产模式,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发展.本文分析了目前祁连山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现状,并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提出在今后的林业调查规划中,可以将无人机技术运用到虫害防治、森林火灾监测、林业执法及造林工作中,充分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效...  相似文献   

9.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能为人们提供良好、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森林又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森林康养是林业产业新业态,是利用森林的天然屏障功能为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及修身养性场所的一个新举措,发展康养产业,可以实现经济领域和环保事业双重发展。本文对六盘水市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促进六盘水市森林康养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认为森林培育学未能为人工育林形成系统的理论指导思想,应引入近自然林业的理念;通过介绍分析近自然林业的发展、理论及其特点,认为近自然林业的理论给传统林业经营带来了变革和挑战.并提出我国森林培育应调整目标,以近自然林业为理论指导,以培育健康的森林为目的,有针对性地调整营林战略;借鉴国外林学理念,以新思维、新理论推动森林培育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经济中,生态技术一直是技术创新最重要的环节.从研发到上市,生态技术的创新可以让整个连接变得更好,这得益于生态技术的加持.它提供了经济和生态效益,并以更加协调的方式促进了社会发展.生态林业建设越来越依赖于森林科技的发展,同时,森林科技进一步推动了生态林业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林业创新技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相似文献   

12.
一、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实施森林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建成长江上游森林生态屏障,是时代赋予重庆的光荣使命.自2008年实施以“森林工程”为载体的“森林重庆”建设以来,如火如荼的“森林工程”助推万州林业跃上了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非公有制林业,包括个体林业、私营林业、合股林业和外资林业.非公有制林业是相对公有制而言的,是指建立在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基础上,由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来发展森林和林木,依法获取收益,并依法自主处理其经营的森林和林木资本的一种林业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林业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稳步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建国以来,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特别是保障国家的木材安全、生态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森林状况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进一步发展森林,加强生态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建议通过采取因地制宜植树造林、适时开展森林抚育、强化森林保护管理、加强森林火灾防控等对策措施,恢复发展森林,提高森林总量,提升森林质量,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推进林业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施玉龙 《新农业》2022,(17):43-44
森林工作技术可以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原材料,而提高森林播种与培育技术则可以提高我国现代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从而为国家的发展与壮大打下基础。本文主要阐述了现代森林育苗技术的基本要点,并对现代的先进造林技术做出阐述,力求提高我国森林技术发展的速度与品质,并为林业工作者提供必要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森林防火的工作是当今社会之中林业安全问题中的基础。只有对森林防火完善相应的措施,才能够保证森林安全。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之中,对于森林的防火措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本文主要对林业技术措施进行探讨。对于林业技术措施的建立与完善可以对林业进行更加完备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正>林业现代化建设中应用了许多新型的技术和方法,林业的生产决策对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林业需要加强对着方面的重视,将层次分析法应用到林业生产决策中,可以对森林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内容进行有效分析,可以将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保证林业产业结构的科学合理。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的过程中,需要对制约林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解,通过各项数据的合理分析,为林业的生产发展提供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对林业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性开发政策,强调了绿水青山的的经营思路,因此,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必须进行全面的转型升级方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不搞大砍伐和大开发的原则下,我们要想发展好森林事业,获得较高的林业经济回报,必须从林业造林养护和林业复合经济方面着手,一来可以获得较厚的经济利益,二来可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一、我国林业造林养护的重点内容在国家对森林事业的不断投入和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蓬勃发展,林区受到严重破坏。森林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在防沙防尘、保护水土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社会农业、工业和林业的建设。为了扩大我国森林绿化面积,作者对森林病虫害防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林业生态发展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了不同类型森林的环境特征,提出了适宜的森林管理措施。搞好林业生态保护,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合理实施森林管理。森林技术可以改善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