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聚合多个抗大斑病基因的玉米品种,以自选系旅958和外引系AM293为亲本,构建了1个包括248份F2∶3家系的分离群体,通过对作图群体人工接种大斑病菌叶片残体,同时利用SSR分子标记通过毛细管电泳绘制作图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抗性基因进行QTL定位,结果共检测到4个玉米大斑病抗性QTL,分别位于1、2和8号染色体,其中3个QTL与前人定位的结果一致。位于第一连锁群中的qRNCLB-1-1,在2015年和2016年试验中均被检测到,平均解释表型变异达到35.91%。第八连锁群中检测到的qRNCLB-8-1和qRNCLB-8-2,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9.06%和8.67%。第二连锁群中检测到1个新的QTL位点qRNCLB-2-1,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49%。  相似文献   

2.
利用优良抗病自交系K 22为供体亲本,感病自交系B 73为轮回亲本,构建了含有90个家系的BC_2F_4群体,用于玉米灰斑病抗性遗传分析。2016年和2017年对群体灰斑病抗性进行了鉴定,结合KASP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抗病QTL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2个环境中共鉴定了3个抗病位点QTL,分别位于第1(bin1.09),2(bin2.04)和7(bin7.04)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2染色体上的QTL有较大的效应值,其加性效应为0.34,可以解释抗性10.2%的表型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的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Mo17和黄早四为亲本,构建了包含239份F9代重组自交系的分离群体,并用103个微卫星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了玉米基因组1455.4 cM,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4.1 cM。通过人工接种分析了亲本及R IL群体对大斑病菌的抗性表现,并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抗性QTL进行了作图分析,结果在玉米第2染色体定位了3个与标记Bn lg1520、Um c1635和Bn lg125连锁的QTL,可分别解释表型方差的13.89%、19.33%和14.36%;另外还在第8染色体上定位了相邻的与标记Um c1327和Bn-lg2235紧密连锁的2个QTL,可分别解释表型方差的9.33%和7.62%。  相似文献   

4.
玉米自交系资源对大斑病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以95份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进行大斑病人工接菌鉴定。结果表明:高抗、抗病、中抗、感病、高感、发生抗性分离的分别6、41、21、17、9、1份,分别占全部试验材料的6%、43%、22%、19%、9%、1%。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对大斑病抗病能力强的玉米种质材料。[方法]利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技术方法,对434份国内玉米种质进行了玉米大斑病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玉米种质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水平较高。高感病种质(HS)占0.5%,感病(S)种质占18.9%,中抗(MR)种质占43.1%,抗病(R)种质占35.7%,高抗(HR)种质占1.8%。鉴定筛选出抗病(高抗-中抗)种质320份,占总数73.7%。[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玉米大斑病抗病育种提供了抗性种质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筛选抗大斑病种质资源,为选育抗病玉米品种提供基础材料.[方法]2018—2019年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2种方法对64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大斑病抗性鉴定,以最高级别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共筛选出高抗自交系15份(23.44%),抗病自交系14份(21.88%),中抗材料21份(32.81%);自选的41份自交系中80.49%为抗性材料;所有材料中,中抗材料所占比例最大.[结论]气候和品种是影响大斑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只有经过更严格的筛选,才能选育抗大斑病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8.
玉米慢大斑病性的潜育期,病斑大小,穗3叶病斑面积/穗3叶叶面积,单株粒重和病害发展速率5个组分间高度相关(r=0.8082-0.9741),可作为衡量其抗性的有效组份。供试的10个品种可划分为三类:4003×5003,材61-3323×中黄64为抗大斑品种:292×3732,多黄22×综系78,67×4003,32×200为感大斑品种。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斑病中文学名:大斑凸脐蠕孢。拉丁学名:Exserohilumturcicum(Pass.))LeonardetSuggs。又叫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属半知茵亚门真菌。是我国稻区的常见病。植株发病后叶片干枯,叶绿素减少,光合作用下降,干物质累积降低。病情严重时全株提早枯死,轻者生长衰弱,籽粒秕小.影响产量的提高,品质也会降低。  相似文献   

10.
杜永发 《农技服务》2008,25(7):68-68
阐述了玉米大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生特点、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吉林省玉米种植密度不断加大,气候异常变化加剧,导致玉米大斑病2012年在榆树市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它的严重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仅玉米大斑病一项,就给榆树市的玉米造成10%~20%的减产,它已成为制约榆树市玉米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为此,我们一定要加大防治力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玉米大斑病流行因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大斑病流行因素与防治对策王洪英,魏联善(新沂市植保站221400)近年来,玉米大斑病在我市逐年加重,1993年在夏玉米上造成大面积流行危害,总计发病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99.4%,致使减产严重。通过几年的调查研究,初步明确了它的流行因素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中常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结合工作实践,该文着重介绍了玉米大斑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在我国春玉米和夏玉米区发生较为普遍,主要发生在气候冷凉的地区,如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发生较重。一般减产15%~20%,严重时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15.
玉米大斑病的综合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忻定盆地玉米大斑病发生为害特症、发生规律简要叙述的基础上,结合忻州农业生产的实际,对症下药地提出了从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推广抗耐病品种、精耕细作、合理密植、适期防治等方面科学规划,及早动手,努力控制病害流行的10项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2005,(5):24-24
为害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孢子或极少产生孢子。发病特点: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  相似文献   

17.
大斑病是重要的玉米病害之一,严重制约着玉米产业发展。选育栽培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抗病基因的挖掘与利用是快速选育抗病品种的必要前提。本文概述了国内外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研究情况,包括数量抗性和质量抗性;并就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2012~2013年,应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法对目前辽宁省玉米生产中应用的55份玉米品种进行抗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鉴定与评价,筛选出对大斑病表现1级高抗(HR)的品种4份、3级抗病(R)的品种9份和5级中抗的品种16份。试验结果表明:辽宁省玉米生产上应用的玉米品种中,表现为中等抗病或感病品种占大多数,表现高抗的玉米品种较少。  相似文献   

19.
桦川县是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区域较大的县份之一,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3年达到了70万亩,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35%。在玉米整个生育期过程中,各种突发性病虫害时有发生,玉米大斑病是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不仅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还会影响玉米品质,更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及农民收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如何加以科学有效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获得高产增收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此加以浅析,仅为广大农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的粮食大国,玉米产量也是位居高位,玉米作为当前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文章针对玉米生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玉米大斑病展开有效探讨,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希望可以有效减少玉米大斑病带来的危害,推动玉米等粮食作物健康生长,实现对玉米的高产量与高质量种植发展,为经济发展转型提供相应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