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对于保障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科学测度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客观依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L生产率指数,对2010—2019年北京市及各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近年北京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不同年份和区域的增减幅度不同,且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未能实现同步增长。基于此,提出了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民绿色发展意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完善农业创新推广体系等提升北京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3.
本研究聚焦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作物,测算得到3种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并划分种植区域,探讨不同品种、不同种植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情况。研究发现: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著,但不同品种的增长驱动模式不同,且不同种植区的差异性明显。不同地区水稻和玉米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收敛至稳定状态;但小麦技术进步呈现发散态势。3种粮食作物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趋向于自身的稳定均衡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香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2003—2014年我国及五大香蕉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结果表明:我国香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样本期内增长率为1.3%,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其平均增长为2.6%,而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有所下降,分别为-0.1%和-1.2%。我国香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是由于香蕉新品种培育、高品质栽培管理、节水节肥技术及无伤采收等技术措施的推广与应用。香蕉生产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为负值,表明我国蕉园管理水平不高,该行业通过集聚整合达到规模经济的效果尚需实践,香蕉种植者们应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促进香蕉产业规模化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基于考虑人力资本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省市2003~2012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情况,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两方面考量服务业TFP。结果发现,丝绸之路沿线九省市服务业TFP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而技术效率却在恶化,同时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均具有正向贡献。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和财政金融支持都对服务业TFP的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鉴此,应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道路互通;深化对外开放,推动贸易畅通;增强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推进货币流通。  相似文献   

6.
基于SBM-DEA模型的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对1990-2007年中国大豆产业的生产效率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以年均0.06%的速度上升,对其分解发现,技术进步则以年均0.59%的速度上升,而技术效率以年均0.5%的速度下降,这造成中国大豆生产的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缓慢。对大豆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非常小,主要是资本投入起作用。最后对提高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申丹虹  赵筱楠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10):165-172+221
基于2009—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中国食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项,进一步在固定效应模型下检验人工智能和农业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食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要由技术进步拉动,但增长率呈波动式下降;分经济区考察,南部沿海地区增长率最高,东北地区最低;人工智能促进技术进步,却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国食品加工业存在“生产率悖论”;农业效率通过正向影响技术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据此提出以赋能食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人工智能互补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为主要任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要素禀赋约束下中国粳稻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99-2013年中国12个粳稻主产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对各地区粳稻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及其分解项进行了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粳稻主产区15 a内TFP的平均增长率为4.59%,技术进步变化指数的平均增长率为5.14%,没有大幅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技术效率的下滑。进一步对省际间做收敛性检验,发现粳稻产区生产率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缩小省际间的技术效率差异是提高中国粳稻生产效率的关键,要加大技术投入,改善规模效率。根据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特征制定实现路径:东北粳稻主产区适合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土地规模经营;长江中下游粳稻产区应该加大资本投入,推动技术扩散,发展生产性服务的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环境制约下我国各地区养猪业经济增长状况,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和Malmquist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将养猪业碳排放引入生产效率模型,测算新世纪以来我国养猪业技术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其他资本投入、用工投入、饲料投入、仔猪投入和养猪业碳排放对生猪产出都有显著影响;在分时期及整个样本期,中部、东部和西部的技术效率逐次降低,且三大地区的差距具有不断拉大的趋势;2001—2012年除西藏、青海、宁夏和海南4省市外的养猪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指数均1;2006—2012年全国养猪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速度呈现出由中部、东部、西部逐次递减的格局;2001—2012年我国养猪业生产出现了普遍的技术倒退现象。  相似文献   

10.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四川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9~2008年四川省农业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法考察了四川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四川农业TFP年均增长4.2%,呈现出平稳增长的特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下降阻碍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各市(州)情况看,除阿坝州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负增长外,其他20个市(州)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实现了正增长;除阿坝州外,其他市(州)的农业可持续性在增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累加型LHM全要素生产率指标(additive luenberger-hicks-moorst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icator)测度2001—2016年我国30个省(市、区)食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工业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3个子产业TFP稳步提升,但增长不一;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变化差异不大;从区域上看,宏观经济及农业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食品工业的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TFP增长率呈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次降低的趋势,食品制造业TFP增长率表现为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地区,饮料制造业TFP增长率表现为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地区。因此,应加快食品工业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优化发展环境及立足资源禀赋协调区域发展,以实现我国食品工业高质量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确保国内居民随时随地能够获取到绿色安全营养的蔬菜是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在资源环境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硬约束背景下,相较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指标,采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测度评价一个经济体的增长质量更为科学。因此,基于2011—2018年中国27个省份不同品种蔬菜的成本收益数据,本文将化肥等污染物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中国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结果发现:2012—2018年,中国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56%,其中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42%和1.99%;菜椒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增长速度最快(2.93%),豆角最慢(0.49%);宁夏菜椒和西红柿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最快,福建萝卜和茄子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最快,河南大白菜、江西豆角、山东黄瓜、辽宁马铃薯以及贵州圆白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最快。  相似文献   

13.
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下,以农业技术进步为切入点,在对福建与台湾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产出率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寻闽台农业技术进步类型的转变,对比闽台农业技术进步的阶段性差异,提出了推进福建农业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1)从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两方面共同推动福建农业实质性的技术进步;(2)强化技术成果与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实现技术应用领域的纵向延伸;(3)依靠综合性技术进步模式,横向上拓展福建农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在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势在必行。本文基于2001—2016年东北三省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得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通过空间SAC模型探索玉米种植结构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北三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均上升1.1%,技术效率提高0.5%,技术进步提升0.6%,但其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且属于技术进步"单轨驱动"模式;玉米播种面积和种植比例的提高会导致"效率损失",从而降低了粮食的全要素生产率;玉米种植结构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通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实现,而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仅通过规模效率发挥作用。推进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可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转变时期,并强调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河北省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40%,人地矛盾突出,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工业和生活需求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我省农业发展必然趋势。本文运用DEA方法的Malmquist TFP指数对河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利用距离函数分解为技术进步与效率两部分。通过分析河北省全要素生产率时间上的变迁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发现河北省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由农业技术进步所推动,农业技术效率部分抵消了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农业技术效率主要受规模和纯技术效率的双重影响,并且农业生产率呈现出以北京为中心的扩散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发挥技术潜力,增加农业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7个柑橘主产区2009—2015年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测度,探讨中国柑橘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技术进步是中国柑橘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技术进步的负向贡献下,柑橘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周期性波动下降趋势,且柑橘生产处于纯技术效率下降,但规模经济有效阶段。因此,在保持现有规模效率稳定增加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优化物质装备水平、提高果园管理水平是改善柑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疆肉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方法]采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模型,通过对2004~2011年新疆和对比研究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了肉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结果]新疆肉牛生产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受到肉牛生产技术进步影响;从新疆主要牲畜全要素生产率来看,肉牛的全要素生产率远低于肉羊,但高于生猪;从不同省份肉牛生产的对比来看,新疆肉牛全要素生产率要低于陕西、河南和黑龙江等肉牛生产大省.[结论]肉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构成促进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方面作用,提高新疆肉牛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8.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的方法,对2000~2012年山东省农业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Malmquist指数的测算和分解,分析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和内在增长动力。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0.5%,呈波动中平稳增长态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下降阻碍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各地市看,有9个地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有8个地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下降的,半数以上地市的农业可持续性在增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依据全国农产品生产成本调查资料,利用全国牛奶生产的超越对数投入成本距离模型,计算了中国主要省份牛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重点分析河南省牛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差距,提出河南省牛奶生产的技术投资政策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区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2001-2010年选取的我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分析了动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差异及变化源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的外生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10年内平均增长0.28%,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主销区呈现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损失并存,"双轨损失"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35%,平衡区受技术进步的恶化影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69%;中央惠农政策的实施对提高主产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显著作用,而对主销区和平衡区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人均粮食生产规模和种粮机械化水平对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负向影响,而对粮食主销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都为正向影响。对于粮食产销平衡区,人均粮食规模的扩大能够改善技术效率,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有反向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有效提高粮食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