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5月27~28日,周智修技能大师工作室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水火器茶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邀请到了台湾善濡茶文化讲堂的创始人金春枝女士,从泡茶之水、煮茶之火、容茶之器、载茶之席四个要素出发,在深入细致研渎中国古代茶书茶文的同时,结合现代科学辩证的实验和分析,与大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茶叶的色、香、味要靠水来体现,故有“水为茶之母”之说。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而且差异非常明显。没有好水再好的茶都会“黯然失色”。因此如何选择好泡茶的水就成为茶叶品评中的要素之一。1茶叶与水的关系在历代古茶书中,有不少篇章和专著论及茶与水的关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就总结了煮茶用水的经验:“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茶,南方嘉木,口用之不可少者,品周有娉微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明代许次纾…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茶叶常常被当作药物使用。汉代《神农本草》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也提到茶,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相似文献   

4.
通过古诗词分析,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墨客有对饮的习惯,说明在古代,品茶被人们当作一类乐事,人们在平和、安详的气氛下畅谈,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茶文化中处处体现着中庸和礼让的中国传统哲学。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触类旁通和包容,古人在饮茶中,也会结合诗词和音乐,使气氛更加和谐。所以,音乐与茶文化密切相关,通过音乐,茶文化的韵味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化深刻影响着日本文化的发展和走向。中医"药食同源"的思想影响着日本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也影响着日本人的现代茶俗生活。  相似文献   

6.
“龙井茶,虎跑水”,是杭州的“双绝”;“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是成都茶馆的楹联。自古以来,凡提到品茗时,总是将茶与水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茶叶的色、香、味,以及茶对人体的保健营养成分,最终都是通过将茶用水冲泡后,以饮料的方式提供给人们的。所以,茶与水,可谓关系至深。对此,明人张大复在《梅花草食笔谈》中作了精辟的论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有关茶与水的关系,历代茶人论述颇多。唐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写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则根据  相似文献   

7.
三、炭火 田艺蘅《煮泉小品》云:“有水,有茶,不可无火。非无火也,有所宜也。前人云,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苏轼诗:活水还须活火烹是也。”又云:“人但知汤候,而不知火候。火然则水乾,是试火先于试水也。”  相似文献   

8.
王春华 《福建茶叶》2011,33(2):52-53
1 古代茶书中的茶水关系 古代有许多茶书都有关于“水之于茶”的记述,如:“品茶需理水”,“名茶名水,两全则美”;杭州有“龙井茶,虎跑泉”之说,广东也有“榕树茶,琉璃水”之唱,王安石有诗云:“水甘茶串香”等。爱品茶之人能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同样的茶不同的水,泡出的茶的香气、滋味、色泽等高下悬殊。  相似文献   

9.
西方的刀叉餐具是为吃西餐才有的吧?西方吃西餐的历史有多长?似乎无人知道,不过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可有好几千年了!喝茶能喝出天然味道的人,他一定使用了茶砂壶。这可能和吃西餐时只有用刀叉,才能吃出西餐的味道来一样吧?喝茶告别唐煮宋点,采用现代的饮茶方式,是个划时代的进步。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喝茶要先把干茶饼碾碎,用箩筛茶粉入锅加盐、姜、香料加水煮沸,盛到黑碗里,一人一碗地喝,若学唐宋人的样子,是不是和用筷子吃西餐一样地滑稽可笑!不过且慢笑话古人,让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饮茶历史。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可能发现把好端端的茶做成…  相似文献   

10.
论泡茶用水     
随着生活品质和健康要求的提高,人们在品好茶时不仅注重茶的质量,对泡茶用水的选择也越来越重视,更偏向喜爱泡茶专用水。本文通过系统的阐述水对茶的重要性及古人和现代人之间不同的择水观,并着重讨论水的性质和质量对茶汤品质的影响,以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泡茶用水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人们要想饮到一杯好茶,仅有好茶、好水还不够,必须做到茶、水、火三合其美,只有这样,方能体现出好茶、好水的“本色”来。宋代苏辙在《和子瞻煎茶》诗中谈到:“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意思是要煎好茶,首先要烧好水。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  相似文献   

12.
无水不成茶,不好水不可与论茶。好茶必定要配好水,水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质量。文章通过系统阐述泡茶用水对茶的重要性,讨论古代与现代选择泡茶用水的不同观念并分析对茶汤品质的影响,为消费者选择泡茶用水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写到:元春忽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大家去猜。于是各人都把自己猜的写在纸上,送进宫去。至晚出来传喻:“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太监又将娘娘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新版《红楼梦》对“茶筅”有条注释:“茶筅,刷洗茶具的一种器具。”茶筅究竟是怎样一种茶具呢?我国古代茶书中,对茶筅是有不少记述的。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茶筅以觔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末必(耳少),当如剑瘠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而剑瘠,则击拂虽遇而浮沫不生。”原来古代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中国茶文化与音乐治疗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相关阐述,接着对中国茶文化中蕴藏的养生智慧进行了具体分析。中国茶文化与音乐治疗的辩证关系体现有三:一是茶文化为现代音乐疗法之心理干预提供了重要的实现形式;二是茶文化为现代音乐疗法提供了交际场域;三是茶文化为现代音乐疗法提供了人学方向。中国茶文化中蕴藏的养生智慧在于"一人一策"的辩证疗法智慧;主张饮茶与运动相结合的智慧;提倡饮茶养生与膳食结构的均衡智慧;倡导"精神养生"与"饮茶养生"的结合之智慧。  相似文献   

15.
在体现茶包实用性的前提下,满足大众使用“国潮”茶包的精神需求,探索具有“国潮”文化的现代茶包设计机制。通过对“国潮”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了解“国潮”文化特征,分析现代茶包的类别及设计要素,对“国潮”茶包品牌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样品茶包的文化元素及色彩特征等。提出“国潮”文化与茶包设计的创新路径,旨在帮助“国潮”茶包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连接点。“国潮”文化有着强烈的中国元素特点,融合茶文化和潮流元素运用到茶包视觉设计中,能够实现茶包视觉与内在意蕴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茶经》奥句析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作文,字简意深,往往几个字便代表着一句话或一个层次的意思。在叙述事物过程中,也是极其精练,不象现代语体文那样,层次明朗,叙说详实。加上事过境迁,方法习惯都有很大改变,有时甚至是旧貌全非。因此现代的人在学习古代作品时,往往是朦胧模糊,解文析义颇费推敲,不少内容一直至现在,仍没有完全揭开其迷底。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上党人参是否是真人参的问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有争论。台湾学者张志纯先生的《人参的科学研究(续)》:“中国医用人参治病,为时甚早。不过古时所谓人参,实即今之党参,原产地为上党郡,位于今之山西长子县境。”(102页)笔者曾两次去古代的上党郡今日之长治市区考察,想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般人只知道,“党”是党派的意思,不知道,“党”作“所”或“地方”解。《释名》:“上党:党,所也;在  相似文献   

18.
梁珍明 《福建茶叶》2024,(4):179-181
宋代的茶事,把中国古代茶文化之雅推向了极致。宋代文人爱茶,推崇茶性清雅、茶器精雅、茶技风雅、茶境神雅、茶人高雅,既体现了传统文人的艺术化人生追求,又体现了宋代文人在审美追求上的嗜“雅”风尚。研究宋代茶文化的思想意蕴及其嗜“雅”的美学风尚,以时代赓续宋代茶文化优秀传统,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成语“茶壶里煮饺子”语见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9回:“周丑孩给众人讲,两手比划着,悖子都急红了,嘴里却结结巴巴地说不出来。张有义笑着说:‘哎呀周教官,这可是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嘴里倒不出来。还是叫马教官讲!’”也作“茶壶里煮扁食”和“茶壶装汤圆”等。成语大意是说,把茶壶用来煮水饺或扁食,或用茶壶装汤圆。比喻肚里有东西,但倒不出来。形容拥有较深的学问,但口才较差,讲授得不清楚,不能达意,听的人不知所云。茶壶是用来泡茶的,没有人把它用来煮饺子或煮扁食,也不会有人用它来装汤圆。“茶壶里煮饺子”纯粹是用它肚大嘴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古代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茶文化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古代诗词文化的影响下,茶逐渐超越了其本身作为饮品的物质层面,甚而转向人的精神层面。古诗词中,茶有着丰富的文化形象,体现着一种闲静且安适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为深入了解古代诗词中的茶文化,笔者对古代诗词中茶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研究意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两点现代人学习古代诗词中茶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