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伯利亚鲟鱼回归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伯利亚鲟鱼在我国西部甘肃省酒泉市海马泉的驯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平均体长220 mm、平均体重25 g的西伯利亚鲟鱼经180 d培育后,平均体长达到547 mm,日均增长1.79 mm,瞬时增长率平均0.498%;水温在16.7~24.7℃时,瞬时增长率保持在0.8%以上,水温19.9℃时,瞬时增长率为最高1.462%;平均体重达649 g,日均增重3.49 g,瞬时增重率平均1.81%;水温在16.7~24.7℃时,瞬时增重率保持在3%以上,水温20.6℃时,瞬时增重率为最高4.51%。拟合1龄西伯利亚鲟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00 4L3.5936(r2=0.998)其中b大于3,为异速生长,说明西伯利亚1龄鲟鱼体重增长快于体长增长。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贵州省西伯利亚鲟鱼苗种"难、少、贵"等问题,提出了提高西伯利亚鲟鱼苗种成活率的一些措施,以期为促进鲟鱼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水域选择、网箱设置、鱼种的放养、管理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利用白山湖大水面资源优势发展西伯利亚鲟鱼的网箱养殖技术,实践证明,该技术可使鲟鱼平均规格达到0.75kg,养殖成活率97.5%,饲料系数1.5,产值85.8万元,利润32.4万元,投入产出比1:1.6。  相似文献   

4.
小翅曲背蝗和西伯利亚蝗生物学特性研究乔璋,乌麻尔别克·纳斯尔吾拉(新疆蝗虫鼠害测报防治中心站,乌鲁木齐,830001)杜刚,伊生春,阿德力·哈甫孜(塔城地区蝗虫鼠害测报防治站)小翅曲背蝗(Pararcypteramicropteramicropter...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来自贵州大方半夏资源的最适生长温度及倒苗情况。[方法]试验观察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结果]掌握了贵州大方半夏的温度适应性和倒苗情况。[结论]来自贵州大方的半夏生长最适温度为16~24℃,一年中有3次出苗期和3次倒苗期。  相似文献   

6.
主要养殖鲟鱼的生物学及养殖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鲟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鱼类之一,现存鲟鱼种数有25~26种。由于多年的酷渔滥捕和生态环境恶化,鲟鱼资源日益衰退。1990年世界鲟鱼产量为2万y,1993年下降到1万t。本文作者综述了鲟鱼类的起源、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分析和讨论了开展鲟鱼养殖应注意的问题及鲟鱼的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贵州山区规模化生产鲟鱼苗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人工催产技术对2尾雄性及7尾雌性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进行了人工繁殖.结果表明:2尾雄亲鱼顺利排精,5尾雌亲鱼顺利排卵;人工采精2尾雄鲟鱼获成熟精液360 mL,手术取卵5尾雌鲟鱼获成熟卵10.75 L(共有50.20万粒);经干法和半干法授精,有27.10万粒卵受精,受精率达53.98%;用瓶式自动孵化器孵化出鱼苗11.32万尾,孵化率为41.77%.  相似文献   

8.
光皮桦栽培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光皮桦的分布,适生环境,天然及人工状态下的生长特性研究表明,光皮桦具有喜光,耐瘠薄,适应性强,生长期长等特点,光皮桦种 子在常温下不耐贮藏,应随采随播,苗木生长较快,苗高为全期全长型,而苗木直径生长的高峰约滞后高生长高峰1个月,天然光皮桦具有2次以上的直径与树高生长高峰,材积持续速生,人工林速生更早,速生水平更高,可采用人工造林,萌芽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研究结果为光皮桦的保护,合理利用及资源的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黑穗醋栗生物学特性与适生生态环境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黑穗醋栗生物学特性和不同自然气候区的栽培观察研究表明,黑穗醋栗在陕北引种栽培,当年秋栽越冬需埋土防寒,2 a生幼株越冬无冻害,并能正常开花结果。基生枝萌发力强,成龄株丛能萌发50个左右基生枝。根系密集,须根多,根系在土壤中分布较浅,大部分根系集中分布在10~45 cm土层中,抗旱能力较弱。花期水肥缺乏易引起落花落果,营养生长期土壤含水率低于10%~15%时,生长停止,叶片日灼严重,冬季枝条生理缺水受冻干枯。结果枝组以2~4 a生枝为主,5 a生以上枝结果衰退。修剪幼龄株丛枝条采取短截;老龄株丛枝,即4 a生以上枝采取疏除更新,基部1 a生萌条应采取除萌适量保留修剪。不同自然生态环境下栽培观察结果,延安以南铜川以北,年降雨量500 mm以上地区,为黑醋栗栽培最佳适生区。  相似文献   

10.
对盐池县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上的长爪沙鼠的生活习性、繁殖性能、活动规律等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1.
试验设饥饿0、3、6、9、12 d(记为S0(对照)、S3、S6、S9、S12组),然后各恢复投喂20 d,分析了饥饿和再投喂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结束时,S6和S9组蛋白质含量略高于S0组,S3、S12组略低于S0组,但差异均不显著;除S3组外,各饥饿组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S6组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鱼体水分含量有所上升,其中S12组与S0组差异显著(P<0.05)。恢复投喂后,S3、S12组蛋白质含量低于S0组,S6、S9组蛋白质含量高于S0组,但差异均不显著;各组鱼的脂肪含量均升高,但各饥饿组的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S9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组水分含量下降,其中S12组变化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采用液质联用法(HPLC-MS/MS)建立了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同时检测的方法,研究了氟苯尼考口灌给药西伯利亚鲟后,氟苯尼考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在西伯利亚鲟体内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水温22℃下,氟苯尼考以15 mg/kg剂量单次口灌给药西伯利亚鲟,检测血浆、肝脏、肾脏和肌肉等组织中氟苯尼考及其代谢产物氟苯尼考胺的浓度,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及其代谢产物氟苯尼考胺在西伯利亚鲟体内的药时数据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氟苯尼考在血浆中的达峰浓度(Cmax)为3.4μg/mL,达峰时间(Tpeak)为2.943 h,表观分布容积(V/F)为3.267 L/kg,消除半衰期(t1/2β)为31.21 h,药时曲线下总面积(AUC)为76.51μg.h/mL,Cmax(FFA)/Cmax(FF)和AUCFFA/AUCFF仅为5.44%和20.73%;氟苯尼考在各组织中分布广泛,分布规律相近,肝脏、肾脏中药物浓度较高。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在西伯利亚鲟体内具有吸收迅速、达峰浓度高、消除相对缓慢及组织中分布广泛的特征且氟苯尼考主要以原形药物形式代谢消除。研究亮点:针对氟苯尼考目前广泛用于水产养殖中细菌性疾病防治的现状,本文首次采用液质联用法进行了氟苯尼考及其代谢产物氟苯尼考胺在西伯利亚鲟体内分布及代谢规律的研究。建立了比较简单的样品处理方法,并从药物本身和代谢产物整体来研究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特征,为制定该药安全使用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用西伯利亚鲟幼鱼的体重为(2.06±0.12)g,全长为(7.55±0.18)cm。试验设饥饿0 d(S0对照)、3 d(S3)、6 d(S6)、9 d(S9)、12 d(S12),然后各恢复投喂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的总摄食率(FR)均高于对照组,其中S6、S9、S12组与S0组差异显著(P<0.05);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效率(FCE)均低于S0组,S3组与S0组接近,其他各饥饿组的总食物转化效率接近,并与S0组有显著差异(P<0.05)。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的全长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各组鱼体重均下降,S9和S12组与其初始体重有显著差异(P<0.05)。恢复投喂结束后,S3组的全长和体重均低于S0组,但无显著差异,S6、S9和S12组的全长大于S0组,但无显著差异;体重低于S0组,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中游施氏鲟捕捞群体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对黑龙江中游施氏鲟155尾进行种群生态学特征研究。捕捞群体结构特征为:全长平均为153.9(105~232)cm,体重平均为17.07(5.95~62.65)kg,年龄平均为16.9(8~29)龄,全长体重相关关系W=6.9614×10-6L2.9281,性比为1:1.8,绝对生殖力平均为433496.7(6200~1318350)粒,相对生殖力平均为11173.3(6893~15694)粒/kg,卵径平均为3.65(3.0~4.5)mm,成熟系数平均为22.49%(12.5%~33.3%);捕捞群体数量为620尾,计12t。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中游的施氏鲟资源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2001年对黑龙江中游施氏鲟155尾进行种群生态学特征研究。捕捞群体结构特征为:全长平均为153.9(105~232)cm,体重平均为17.07(5.95~62.65)kg,年龄平均为16.9(8~29)龄,全长体重相关关系W=6.9614×10-6L2.9281,性比为1:1.8,绝对生殖力平均为433496.7(6200~1318350)粒,相对生殖力平均为11173.3(6893~15694)粒/kg,卵径平均为3.65(3.0~4.5)mm,成熟系数平均为22.49%(12.5%~33.3%);捕捞群体数量为620尾,计12t。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中游的施氏鲟资源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对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在静水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均体全长25.99 cm、平均体重53.70 g的施氏鲟经过60 d土质静水池塘的培育,体全长增长58.83%,体重增长360.20%.体重与体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00 6 L3.484(R2=...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驯化温度对体质量为(6.26±0.21)g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幼鱼肝脏线粒体代谢的影响,将试验分为8个温度驯化组,分别设16、19、22、25℃4个恒温组,以及(16±2)、(19±2)、(22±2)、(25±2)℃4个变温组,驯化6周后取样,分别测定各驯化组施氏鲟幼鱼肝脏组织线粒体的蛋白含量、呼吸率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结果表明:施氏鲟肝脏组织线粒体蛋白含量在各驯化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和状态4呼吸率均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在16℃和19℃驯化组中,恒温处理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22℃和25℃驯化组中,变温驯化组的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和状态4呼吸率均显著高于恒温驯化组(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的呼吸控制率(RCR)随驯化温度的升高呈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在各温度驯化组中,线粒体的RCR在恒温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CCO活性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但酶活性在恒温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20~27℃的变温驯化能够显著诱导施氏鲟线粒体呼吸率升高。  相似文献   

18.
对已经用水蚯蚓作为饲料培育了2周、平均体重0 87g的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幼鱼,采用以水蚯蚓投喂(A组)作为对照,用硬颗粒直接投喂(B组),水蚯蚓、硬颗粒交替投喂(C组),水蚯蚓、软颗粒及硬颗粒交替渐进投喂(D组)3种方法驯化,试验35d,研究配合饲料对施氏鲟幼鱼的驯化效果。结果表明:用3种投喂方法均可在28d之内完成配合饲料的驯化过程;B组、C组和D组的驯化成活率分别为41 2%、47 9%和72 1%,后者与前两者的成活率差异显著(P<0 05);试验结束时,各组间试验鱼的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P>0 05)。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变温条件下施氏鲟幼鱼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试验设置一个恒温对照组(22±0)℃和四个变温组(22±1)℃、(22±2)℃、(22±3)℃及(22±4)℃,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养殖周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2±3)℃组十二指肠和瓣肠淀粉酶,十二指肠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22±3)℃组和(22±4)℃组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22±1)℃组(P0.05)。各试验组瓣肠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2±2)℃组和(22±3)℃组瓣肠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22±1)℃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22±4)℃组AS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2±1)℃组、(22±2)℃组和(22±4)℃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2±2)℃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各试验组。综上,(22±2)℃变温模式可显著提高瓣肠蛋白酶活性,同时提高代谢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