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端粒(Telome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异结构。由重复的端粒特异DNA和与它们特异结合的蛋白组成。在人类端粒特异DNA为5’~r丌AGGG~3’,这些重复序列的长度山种系细胞的15~20Kb到外周血白细胞的5~12Kb不等。它可以保护染色体不完全复制、防止DNA重组、被核酸酶降解,以及在复制过程中末端—末端融合。由于末断复制问题的存  相似文献   

2.
JA1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管一步完成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法检测肝癌细胞(HepG2)经某豆科植物种子粗提物(简称JA1)不同浓度作用前后和相同浓度、不同时间作用前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显示,JA1可显著抑制HepG2的端粒酶活性,而且这种抑制效果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经JA1作用后的HepG2标本中有明显的DNA低含量颗粒(“亚G1期”峰),表明JA1诱导了HepG2的凋亡,且凋亡率与JA1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我国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的端粒序列,试验根据国外已报道的端粒重复序列5’-CCTAAA-3’设计寡聚核苷酸探针(CCTAAA)5,并用地高辛标记,C.parvum基因组DNA经Bal31-HindⅢ酶切后进行Southern印迹杂交鉴定;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法首次对子孢子和卵囊时期C.parvum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parvum基因组DNA与探针(CCTAAA)5杂交,获得了较好的杂交条带,随着Bal31-HindⅢ酶切时间的延长,杂交信号逐渐减弱,说明C.parvum端粒序列定位在染色体的末端,与国外报道的C.parvum端粒序列一致,为5’-CCTAAA-3’;检测C.parvum端粒酶活性时发现,子孢子时期端粒酶具有活性,卵囊中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5.
端粒酶是一种核糖蛋白,包括端粒酶RNA、端粒酶相关蛋白和端粒酶催化亚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端粒和端粒酶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端粒酶在85%~95%的恶性肿瘤中呈阳性,而正常体细胞则呈阴性,因此是一类潜在的高选择性的抗肿瘤药物,抑制剂的开发研究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估计和基因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中的特殊结构,其功能是保护染色体末端的单链DNA不被机体识别成破损的双链DNA,避免错误修补,维持染色体的完整和细胞的活性,被称为“有丝分裂时钟”和“生命时钟”。在脊椎动物中,端粒的绝大部分是由一连串重复序列——(TTAGGG)n构成,在昆虫中,这种重复序列为(TTAGG)n,在植物中,这种重复序列为(TTTAGGG)n。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都可能影响动物的寿命,目前在医学上端粒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是在蜜蜂学上的研究很少,只有在蜜蜂滋养细胞和脂肪细胞上有所研究。目前应该以此为基础,借鉴端粒在医学上的研究,继续展开探索,以期获得更深入的结果,为提高蜜蜂寿命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植物衰老和种子劣变机理的研究一直是农业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植物衰老会对农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牧草提前衰老也会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限制草产业的发展。由于种子劣变,全球每年约有25%的种子失去活力,导致巨额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农业的健康发展。深入揭示植物衰老特性和调控机制,不仅对于阐明植物生态适应性及种群稳定性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延缓衰老技术和调控措施的选择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在模式植物拟南芥研究中发现,染色体端粒与植物衰老以及种子活力密切相关。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重复DNA序列,由端粒DNA和结合蛋白组成。端粒结合蛋白是一组与端粒DNA结合的蛋白质,主要是帮助稳定端粒结构并保护端粒免受DNA修复系统的干扰,其次还参与了基因表达、DNA复制和染色体结构调节等许多生物学过程。端粒酶由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和端粒酶RNA(TER)两个亚单位组成,端粒酶逆转录酶亚基参与线粒体功能以及相关基因表达调控,通过对端粒酶新功能的探索,有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从而延缓植物的衰老进程,为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一条新的途径。近年来在植物中研究发现,端粒的动态变化与植物衰老存在相关性,植物端粒内稳态的维持机制仍存...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利用小干扰RNA技术探讨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对鸡马立克氏病MDCC-MSB1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构建以chTERT基因为靶点的3个RNA干扰载体pRNAT-chTERT-siRNA,筛选并鉴定。利用脂质体转染MDCC-MSB1细胞48 h后,TRAP-PCR-ELISA法定量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并进一步筛选出最有效的小干扰RNA载体。结果显示:转染干扰载体的MDCC-MSB1细胞端粒酶活性逐渐降低,其中干扰载体pRNAT-chTERT-II转染后抑制效果最明显(0.01)。  相似文献   

9.
端粒位于真核染色体末端,是稳定染色体末端的重要元件。端粒酶(TER)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核蛋白(RNP)反转录酶(RT),其核心酶包括蛋白亚基和RNA元件。在DNA复制过程中的端粒丢失可以被有活性的端粒酶补偿回来。哺乳动物端粒酶在发育中受调控,端粒的重编程可能是由于早期胚胎不同时期的端粒酶活性而造成的,因此,研究胚胎发育早期端粒和端粒酶重编程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端粒和端粒酶在克隆动物胚胎发育上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端粒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由TTAGGG 6个碱基串联重复构成[1]。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细胞端粒逐渐变短,当端粒缩短到特定长度时,引发分裂性细胞衰老,衰老的细胞逐渐变扁、变平、变大,最后停止分裂直至凋亡[2]。因此,研究人员形象地将端粒称为细胞的"分裂时钟"[3]。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其核心酶包含蛋白亚基和RNA元件两部  相似文献   

11.
Appendicular osteosarcoma (OSA) is the most common primary bone tumour in dogs, and the prognosis with standard of care therapy of amputation and adjunctive chemotherapy is generally poor, with median survival times of 1 year. The ability of neoplastic cells to maintain their telomere length, by either telomerase activity or alternate methods,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tumour development and malignanc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presence of telomerase activity in canine OSA. To evaluate the frequency of 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 in canine OSA, we have used the 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 in five canine cell lines and in six samples taken from clinical patients at the time of amputation. Our results reveal the presence of telomerase activity in 100% of canine OSA cell lines and 83% of clinical samples evaluated. This is in contrast to human OSA where 25–40% expression levels of telomerase are reported. Importantly, our results not only suggest that canine OSA may serve as a good model for aggressive telomerase‐positive forms of human OSA but also that antitelomerase therapy strategies for treatment of canine OSA may be more successful than in the treatment of majority of human patients with OSA.  相似文献   

12.
端粒酶的活性及其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酶由RNA模板、调节蛋白和催化亚等组成,对端粒细胞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端粒酶的结构,端粒酶与体细胞,细胞衰老及肿瘤分子等之间的生物学意义,以及端粒酶的基因表达与转录,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分子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3.
端粒酶活性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4.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具有多向分化的特性,但其生命周期有限,为进一步探讨端粒逆转录酶(TERT)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利用将外源性TERT导入间充质干细胞技术,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EGFP-TERT,将其转染BMSC,通过筛选及鉴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EGFP-TERT.将TERT-BMSCs在体外进行传代培养及生长曲线的测定,利用PCR技术对其原有干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TERT-BMSC具有快速扩增的能力,细胞形态良好,且仍具有干细胞特性.本试验结果揭示了外源性TERT基因的表达能激活绵羊BMSC的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水牛卵母细胞和体外受精(IVF)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端粒酶的活性变化,本研究利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进行了水牛未成熟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和2~4细胞,8~16细胞,桑椹胚以及囊胚各阶段的早期胚胎端粒酶活性的测定。依据电泳条带在成像系统下的光密度值,计算端粒酶的相对活性(RTA)。结果发现,未成熟卵母细胞端粒酶活性比成熟卵母细胞高(P〈0.05),受精后2~4和8~16细胞胚胎端粒酶活性相对较低,桑椹胚端粒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囊胚阶段达到最高水平。通过对水牛不同发育阶段胚胎细胞数计数及单细胞相对端粒酶活性的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卵母细胞的单细胞端粒酶活性最高,囊胚阶段的最低。单细胞端粒酶活性从未成熟卵母细胞到IVF囊胚阶段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些结果表明,水牛卵母细胞及早期胚胎的端粒酶活性变化与其成熟、发育阻断及全能性的逐步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细胞永生化是目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位于真核生物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可以稳定染色体,而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端粒酶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因此,将外源性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转染至目的细胞,则可能诱导细胞发生永生化。本文从端粒、端粒酶、端粒酶在细胞永生化中的应用、端粒酶在传代细胞系中的应用、存在问题与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端粒是一段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随着细胞分裂而缩短的特殊结构。端粒酶可延长端粒,但在正常人体细胞内活性较低或无活性。大多数肿瘤细胞通过激活端粒酶活性,延伸端粒达到细胞无限增殖的可能。端粒酶的活性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以近年来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为出发点,综述了其与端粒酶活性关系及端粒酶抑制剂的最新研究。  相似文献   

19.
端粒和端粒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端粒是末端染色体 ,维持染色体的稳定。端粒酶是染色体末端转移酶 ,是合成端粒DNA的酶 ,对端粒的结构起着稳定的作用。端粒、端粒酶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初期 ,但直到近几年科研人员才发现他们与肿瘤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类端粒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端粒酶在约 85 %以上的恶性肿瘤中呈阳性 ,而动物肿瘤与端粒酶的研究还是空白。文章主要介绍端粒、端粒酶的结构功能及它们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并讨论世界上首例蛋鸡 J亚群禽白血病的自然发病的病例的端粒酶 TERT表达。作者曾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酶卵白素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在病鸡的心、肝、脾、肺、肾、气管、十二指肠、睾丸、骨髓、脑、胸腺、法氏囊等组织中发现 TERT表达呈阳性 ,说明在蛋鸡 J亚群禽白血病发生时端粒酶活性升高 ,提示端粒酶参与了该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并且该结果与人类肿瘤端粒酶的活性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