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浙江省重点公益林生物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浙江省重点公益林的森林群落和树种分布特点,在全省200多万hm2重点公益林范围内共设置854个典型样地,样地根据气候区、立地条件、林分类型、群落结构、林龄等因素综合布设,实测样株生物量,利用树木各分量生物量之间存在相对生长关系,乔木以树高、胸径、枝下高为变量构建各分量生物量模型通式,下木层以地径和株数构建单位面积生物量,草本层则以盖度和高度构建生物量模型,共构建了松类、杉类、硬阔(Ⅰ、Ⅱ)、软阔、毛竹、杂竹、灌木(下层木)、草本9组主要树种(组)生物量模型,模型测算因子简单易得,经评价和检验,各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和预估水平.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重点公益林松类生物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浙江省森林群落和树种分布特点,在浙江省200万hm^2重点公益林范围内,按气候区、林分类型、林龄组成、立地条件、林分组成等设置松类树种(包括马尾松、黄山松、湿地松、华南松和火炬松)典型样地122个,实测标准木255株。通过相关分析表明,树干干重、木材干重、皮干重、枝干重、冠干重、根干重与胸径和树高的相关系数较大,其冠干重、枝干重、叶干重则与胸径和树高以及枝下高有较大的相关系数,从变量得到的简洁性和准确性考虑,经不同模型的拟合和检验,确定了松类生物量各器官的独立模型,总量、木材、树皮、树根、树干的模型结构为W=c1D^c2H^c3,树叶、树枝、树冠的模型结构为W=c1D^c2L^c3;拟合了浙江省重点公益林松类生物量各器官及总量的独立模型和相容性模型,经检验,各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和预估水平,样本总体预估精度指旨标(P%)在多数分量中以相容性模型最高,而且相对误差绝对值指标(E2%)最小,总量、木材,树干、树皮的预估精度超过了独立模型,其他分量仍保持了独立模型的水平;而且相对误差绝对值均略高于或等于独立模型。  相似文献   

3.
夏志光 《绿色科技》2022,(9):153-156
采用分层抽样法结合高清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目视判读布设固定样地,对辽宁省生态公益林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辽宁省公益林地上生物量和碳储量辽东地区最大,辽西北地区次之,辽中南地区最小;辽宁省国家公益林生物量和碳储量都远大于地方公益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国家公益林为地方公益林的2倍;辽宁省公益林地上生物量和碳储量随着林分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增加,并且在林龄达到近程过熟林时增加幅度尤为明显;幼龄林和中龄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4.
环境因子对浙江省重点公益林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在浙江省200万hm2重点公益林范围内取得的854个典型样地的调查资料,分析比较了不同地貌、坡度、坡向、坡位、土层厚度等条件下样地的生物量及其组成,结合林龄、立木数等指标,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浙江省重点公益林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重点公益林现存生物量与地貌、坡向、坡位、坡度等地理特征密切相关,往往与平均生长量呈负相关。现存生物量随着地势的下降而下降,即中山>低山>丘陵;从坡向分析,西北向的平均生物量最大,南坡、东南和西南次之;从坡度看,以陡坡最高,急坡、斜坡次之,缓坡和险坡最低;从坡位分析,以上坡最高,中坡和山脊次之,下坡最低。(2)土层厚度是影响林地生物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土层厚度的加深,林地生物量迅速增加。年均生物量生长也与立地状况密切相关。年均生物量以丘陵最高,低山次之,中山最低;各坡向年均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南、西南、东南、西北、东北、西、东、北;从下坡、中坡、上坡至山脊也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嵊州市公益林生物量及生态效益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调查嵊州市公益林生物量的基础上,采用影子工程法、工业生产成本法、碳税法、工业制氧法等方法,对嵊州市公益林的涵养水源、固碳释氧、森林储能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嵊州市公益林总生物量374.55万t,单位面积生物量平均为98.57t/hm2;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储能的总量分别为4 407.63万m3/a,4.78万t/a和63.55万MJ/a,总价值分别为3.6亿元、8.52亿元和36.05亿元。并在此基础上为嵊州市今后的公益林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7.
公益林生态效益计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8.
选取3个天然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3种包含不同计量参数的生物量碳计量模型,即生物量因子法、异速生长方程法及材积源生物量法,分别计算林分碳储量并比较分析各模型计量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生物量因子法与材积源生物量法计算所得林分平均碳密度相近,分别为155.56和152.82 Mg·hm-2,异速生长方程法的结果偏低,为118.44 Mg·hm-2,生物量因子法计算的不同群落的林分碳储量比异速生长方程法的高22.11%~43.02%;各群落的立木结构及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均方根误差分析显示生物量因子法对群落碳密度的差异反应最为敏感,计量精度最高;各方法计量结果均显示中、大径级立木是林分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中径级立木与大径级立木中计量精度较高的模型分别是异速生长方程法与生物量因子法。综合考虑计量精度及参数获取的便利性,3种计量模型各有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较为适合的模型,一般情况下可使用材积源生物量法,能便利地获得与采用包含木材密度参数的生物量因子法最接近的计量结果。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生物量监测及固碳释氧效益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退耕还林林地上生物量的监测,退耕还林6年的乔木型、乔草型、经济林型、荒山造林封禁区典型林地上生物量分别为26043、6575、18790、2980kg/hm^2。在生物量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与固碳释氧之间的关系,初步研究了退耕还林林地上固碳释氧总效益为22916.4万元,从而科学客观地评估了退耕还林工程在固碳释氧方面的效益,为退耕还林效益监测、工程总体效益评估、生物固碳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虎山林场重点生态公益林内设置标准地,利用生物量法对标准地内乔木树种的干、枝、叶、根的固碳量分别计量,对标准地内枯枝落叶及土壤的固碳量分别计量。结果表明,固碳量与生物量成正比,并以树干、树枝、树根、树叶的顺序由高到低排列。虎山林场重点生态公益林的生物固碳量为38.89t·hm-2,土壤固碳量为87.51t·hm-2,碳总量为126.40t·hm-2。  相似文献   

11.
基于广东省清远市天堂山林场的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和 landsat8 遥感影像和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森林地上生物量模型,进而构建森林地上碳储量模型,对天堂山林场森林碳储量及其分布进行了估算,并讨论了预测结果及其精确性。结果表明: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生物量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 0.77、0.67、0.69。基于碳储量估算模型计算生成的天堂山林场碳储量分布图与采用二类森林调查数据得到的碳储量分布图空间分布一致。验证了基于 landsat8 遥感影像的碳储量模型能为森林碳储量提供快速准确的估测。  相似文献   

12.
研究以小班为基本研究单元,按起源分林龄对广东省肇庆市国有北岭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碳储 量进行了研究。国有北岭山林场乔木林总碳储量为 278.0×106kg,其中生态公益林碳储量为 244.9×106kg。生态公益林中天然林在不同林龄间的林分间平均碳密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范围(25.24±1.02)~ (28.01±1.69)×103 kg/hm2;而人工林则存在显著的差异,以 20~40 a 林龄的林分最大,为(34.22±2.77) ×103 kg/hm2,其次为大于 40 a 林龄的林分,为(23.34±0.72×103kg/hm2。在 20~40 a 林龄的生态公益林中,人工林平均碳密度显著大于天然林,但在大于 40 a 林龄的林分中,则显著小于天然林。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森林碳储量及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河南省1949—2003年间8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建立不同优势树种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河南省54a来森林的碳储量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河南省54a间森林的总碳储量虽然存在一定的波动现象,但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全省森林的总碳储量由1949年的2 863.91万t C增加到2003年的4 673.43万t C,共增加1 809.52万t C,年均增加33.51万t C。阔叶林占全省各时期森林总碳储量的80%以上,栎类和杨树两个树种占主导地位。河南森林幼、中龄林占的比重较大。全省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2.86~23.64t C/hm2,远低于全国、世界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野外调查测定,研究了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杂灌林、山杨和辽东栎林)、农田、草地和人工林(13、18和25年生华北落叶松)植被活体生物量的C贮量.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植被地上生物量C贮量为14.93~25.92 t·hm-2,根系为6.50~7.55 t·hm-2;人工林地上为11.97~45.39 t·hm-2,根系为6.48~7.64 t·hm-2;农田和草地地上分别为0.83和1.09 t·hm-2,根系分别为0.49和1.61 t·hm-2.植被活体生物量C年均积累量,天然次生林地上为2.97~5.15 t·hm-2·a-1,根系为1.67~2.86 t·hm-2·a-1;人工林地上为5.07~6.49 t·hm-2·a-1,根系为1.90~2.10 t·hm-2·a-1;农田与草地地上分别为0.83和1.09 t·hm-2·a-1,根系分别为1.38 和1.03 t·hm-2·a-1.在生长季,草本地上部分C积累呈逐步增长趋势,最高峰在9-10月,10月后下降.细根生物量C的积累量,天然次生林在5、6、9月较高,草地在8月份较低,农田在7和9月较高,人工林在5、9和10月较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以回归模型估计法作为乔木林生物量的主要计算方法,以树种含碳率作为生物量转换为碳储量的系数,从单木归并到样地,从样地加权平均至省级区域,估算乔木林碳储量;以加权平均转换系数估算疏林地、散生木和四旁树的碳储量,以模型法估算竹林、灌木林的碳储量。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北两大区;乔木林是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主体;人工林碳储量在中国乔木林碳储量中比例超过15%;阔叶树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均大于针叶树。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2005年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法,建立了不同林分优势树种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对山西省森林的碳贮量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山西省森林的总碳贮量为4684.56×10^4C,平均碳密度为21.99tC/hm^2;其中针叶林碳贮量为1689.69×10^4tC,阔叶林碳贮量为2994.87×10^4tC,分别占全省森林总碳贮量的36.07%和63.93%。阔叶林为山西省森林碳贮量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7.
小陇山林区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从效用价值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等效益替代的计量评价方法,对小陇山林区的森林生态效益进行了计量评价,得到小陇山林区森林生态效益的综合价值为1.4290×109元/a。其中蓄水效益7.3791×108元/a、净化水质效益3.9661×108元/a、固土效益4.4277×105元/a、防止泥沙淤积效益4.1793×106元/a、保肥效益1.8501x108元/a、固碳效益5.3776×107元/a、释放O2效益2.935×107元/a、吸收SO2效益2.172×107元/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