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介绍了新形势下我国三农问题的表现特点,阐述了解决三农问题应该明确的几点认识,认为城镇化的合理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从"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破除农业发展困局;减少农业人口的办法和途径;合理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村就地城镇化"3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和客观发展规律,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证明,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之后,城镇化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城镇化发展规律,重视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把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切实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作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努力促进我国城镇化过程的健康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工程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现中国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成果,随同动车装备和筑路技术,形成了我国高速道路建设举世瞩目的三大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重大支撑技术体系。我国"两高"建设是以牺牲土壤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产生了大量的创伤裸露边坡,生态修复及安全防护问题非常突出。本文就路域边坡土壤破坏特征、土壤生态修复本质、工程边坡林草种选择、V型槽种植带、喷混基材配置、机械化施工等几个重大技术问题的思考与技术创新途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利用路域边坡土地资源发展林草种子产业的引领技术。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的发展,城市建设工作推动了我国的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建设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景园园林的建设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是一项重要的环节,由于我国经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城市对城市园林设计程度不同,园林设计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基于此,对中国现代园林建设理念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其中小流域生态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需求日趋增加。简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及其建设的概念,针对南京市近郊小流域治理的现状与成效,详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宁南山区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探索解决有关问题的对策,为该地区未来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并支撑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法]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并多次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和讨论,走访了一些企业员工及农民,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系统地总结了宁南山区生态产业的现状,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发展对策。[结果]近年来,宁南山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已经形成了旱地粮食作物生产、草畜业、特色经济林果、冷凉蔬菜及中草药5大主要生态产业。该区生态产业特色明显,主导产业初具规模且发展态势良好;草畜业、冷凉蔬菜经济效益较好,对提高农民收入和区域脱贫贡献较大,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因而发展潜力较大。然而,该区在部分领域还存在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脱节,生态产业布局和资源匹配不尽合理,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未能突破,科技支撑能力薄弱,产业人才缺乏等问题。[结论]未来该区域应加强产业布局优化和空间规划工作,协调有关政策法规;破解生态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限制因素,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发展新型生态产业,注重探索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破解人才困局,解...  相似文献   

7.
兰州市城镇化水平与其生态用地的供求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生态用地研究能够为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及城市生态安全调控提供科学方法与决策依据。通过构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定量评价了1999—2008年兰州市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利用碳氧平衡法分析了兰州市城市生态用地时间序列供求关系。基于定量研究结果,采用灰色关联模型评价了城镇化水平与城市生态用地供求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与生态用地需求的灰色关联度最大,其次为人口城镇化;人口、经济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用地理论需求的趋势变化基本上同步。  相似文献   

8.
为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依据,本研究从社会、经济和生态多个层面对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成效进行了系统评价,并深刻反思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及实施中的问题,提出了“突出重点,集中投入,滚动发展,全面推进”的基本农田保护新思路,重点探讨了“基本农田保护转换机制和基本农田分级保护机制”两大创新路径.这两大创新路径,能在一定程度缓解“吃饭”与“建设”这一对深层次矛盾,破解基本农田保护与经济建设、基本农田保护与农民致富要求相冲突的困局.  相似文献   

9.
为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依据,本研究从社会、经济和生态多个层面对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成效进行了系统评价,并深刻反思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及实施中的问题,提出了“突出重点,集中投入,滚动发展,全面推进”的基本农田保护新思路,重点探讨了“基本农田保护转换机制和基本农田分级保护机制”两大创新路径.这两大创新路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吃饭”与“建设”这一对深层次矛盾,破解基本农田保护与经济建设、基本农田保护与农民致富要求相冲突的困局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对于林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几年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林业的相关政策,林业建设正式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林业不仅可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大量的木材,还可以为我国生态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生态林业建设是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部分。但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是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这是发展林业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同时自然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系统被严重破坏。为此,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林业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提供林业相关产品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林业发展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我国森林整体面积逐渐扩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新时期,我国林业生态环境面临全新的发展形势,为此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4个方面构建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应用GIS空间自相关和障碍因素诊断模型,基于31个县域单元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平均值由0.274 6增加到0.514 5,县域之间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减少;2)2000—2010年城镇化由中等、低水平发展为中等、高水平,低城镇化地区由以鄱阳湖湖体为中心的"十字"分布缩小到"T型"分布;3)2000—2010年全局G系数由0.030 55上升为0.031 75,城镇化冷点集聚显著且呈现减弱趋势,热点增加迅速;4)人口和社会城镇化指数是主要的障碍指数,城镇人口比重、人均GDP、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单位面积非农产业产值、城镇用地占总面积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邮电业务量是阻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都在制定城市生态文明标准,水土保持行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也在依据实际制定城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标准,共建生态文明城市。从自然、经济、文化和管理4个方面浅述城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标准,以期能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吴艳霞  罗恒  王彦龙 《水土保持通报》2019,39(6):230-239,245
[目的]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进行测度和分析,为该区生态安全保障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构建社会经济—自然生态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及生态安全DPSIR指标体系,以2008—2017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测度,并根据测度结果进行指标回溯分析生态安全问题成因。[结果]①2008—2017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整体而言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但生态环境改善状况幅度并不明显;②2009—2016年社会经济子系统受力方向为正,但自然生态子系统受力方向在多个年份表现为负,表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生态环境受到侵害的偏利发展模式在关中平原城市群长期存在。[结论]产业结构优化步伐缓慢、工业污染、人口扩张对生态承载力造成的压力、快速城镇化对自然资源的侵占等因素已成为阻碍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提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方基础工程建设中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代化基础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至2013年全国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10.44×104km和1.3×104km,跃居世界第一。但国家重大工程施工,均是以牺牲土壤生态为代价的基础建设项目,破坏了土壤圈物质与生物循环,加剧了土壤侵蚀和地质夷平过程,因此土壤生态修复势在必行。本文综合15年的研发,重点阐述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城镇化发展中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所造成的土壤破坏特征,结合大量土壤生态修复工程实践,论述了道路创伤边坡、城市高陡岩石边坡土壤生态修复创新技术,为我国南方基础工程建设提供了侵蚀性土壤生态修复支撑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土资源是人类发展与文明的根基,如何整治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是一个费省效宏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办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在分析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概括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成效与经验,明确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需要亟待加强的几个领域,提出未来实施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的若干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深圳城市化水土流失整治中的生态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我国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形式及其危害。并以深圳市为典型案例,探讨了城市水土流失整治中城市生态重建的有关问题。提出按城市发展轴线、河道、建成区类型和填海造地开发区等类型分别采取相应的生态重建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了阐释西安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理,明确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计算了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以及灰色关联度,剖析了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和相互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 2005—2015年西安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城镇化指数以及综合评价指数逐年增长,两者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土地利用效益指数增长速度略大于城镇化指数,经济效益在土地利用效益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生态城镇化指数在城镇化水平指数中占比最大;(2)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逐年递增,耦合协调阶段由失调衰退阶段最终转变为协调发展阶段,耦合协调状态由濒临失调转变为优质协调,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更加紧密;(3)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程度较高,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以及教育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益均有较为重要的影响;(4)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是两个相互促进、紧密相关的协调发展系统,在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实现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进入一个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契机,这样会使我国人与土地的关系变的很矛盾,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也将是中国乡村发展的非常关键的时机。基于此,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通过研究农村城镇化中景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和对策,尽可能使景观格局呈现多样化、异质化,并在功能上表现出平稳性和关联性,最终实现城乡景观和谐发展的局面。使人居环境越来越舒适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地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吉林省水土保持规划是吉林省依法防治水土流失、破解水土保持发展瓶颈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总纲领,是吉林省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水土保持规划落实的法律依据及重要意义,着重从全省各地在规划落实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划编制进度滞后、部门联动协作能力较差、公众水土保持意识较弱等主要问题入手,对如何落实好水土保持规划提出了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