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牛气肿疽病又称黑腿病,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非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股、臀、腰、胸部等肌肉丰满处发生气性肿胀,按压有捻发音,并有酸臭气体产生。牛气肿疽病是我地散养牛户局部散发的疾病,笔者近年来诊治和防控气肿疽疫病,有效控制了该疫病的发生。现将2010年7月宣威市虹桥街道马房居委会某养牛户养的的牛感染该病后,及时诊治并使该疫情得到有效扑灭,将其作一介绍,供基层兽医人员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2.
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急性败血性非接触性传染病,俗称黑腿病。2006年以来,乔音乡久隆村、板吉村、约里村3个村相继发生牛气肿疽病,为全面掌握我乡牛气肿疽病的流行情况和发病原因,彻底消灭该疫病,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作者对以上3个村进行了两年的跟踪调查,制订出一套适合我乡牛气肿疽病的综合防治措施。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到2008年底,该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现将调查情况和防治建议阐述如下,供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牛气肿疽梭菌病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牛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报道了在粤东地区某村散养牛只发生的一例牛气肿疽梭菌病的诊治,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学切片、细菌分离、病毒PCR检测和毒理学检测,确诊为牛气肿疽梭菌病。  相似文献   

4.
气肿疽又称黑腿病或呜病。主要是牛的一种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肌肉丰满部位发生炎性气性肿胀,并常有跛行。主要侵害1~3岁的黄牛。2004年6月,在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某乡大东沟村牧场发现两头以后肢跛行肿胀为主要特征的病牛,根据临床症状、病理检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综合判定,诊断该病为牛气肿疽。鉴于本地区这种极为少见的急性传染病的发生,牧场及周围及时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使得该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牛气肿疽病俗称黑腿病或鸣疽,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股、臀、腰、胸部等肌肉丰满处发生气性肿胀,按压有捻发音,并有酸臭气体产生。严重者常伴有驻行。本病常发地区6个月龄至3岁牛容易感染,但幼犊或其他年龄的牛也有发病,肥壮牛比瘦牛更易患病。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性,有一定季节性,春、夏季放牧,尤其在炎热干旱时,容易发生,而严冬则少见,最近笔者遇到一起黄肉牛气肿疽病的病历,现将发病情况和诊治过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牛气肿疽病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黄牛、水牛、牦牛均可感染,临床上黄牛易感性最高。本病呈地方流行,有一定季节性,夏季放牧容易发病。现将西布河乡石格拉村委会干海子村小组发生的一起牛气肿疽病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2013年6月8日,接到畜主刘某报告:本村共有牛养殖户9户,牛存栏92头,6月2日早晨放牧时发现所饲养的1头黄牛死于圈内,尸体膨胀,以为牛因  相似文献   

7.
牛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龙胜镇某村2003年2月11日至28日发生了一起牛气肿疽疫情,有16头牛发病,死亡14头。经及时采取有效防制措施,疫情得以控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肉牛气肿疽病是由于感染气肿疽梭菌而发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是0.5~4岁牛的易感性较高,且肥壮牛的发病率要高于瘦弱牛。该病往往呈地方性流行或者散发,且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该病的病程持续时间短,病死率高。近年来,该病的发生范围扩大、数量增多,给养牛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现简单介绍肉牛气肿疽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并总结有效的防治措施,为广大养牛户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气肿疽俗称“黑腿病”,是由气肿疽梭菌所引起的反刍畜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高热、肌肉丰厚部位(尤其是股部)发生气性肿胀,发黑,压之有捻发音为特征,主要发生于牛、绵羊、山羊,骆驼及鹿亦有少数病例报告。我县某村地处秦岭北麓山区,2008年9月村上有8头牛先后跛行,其中4头牛死亡。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尸体剖检、流行病学调查、细菌学诊断为牛气肿疽。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水牛气肿疽的诊断试验报告林荣南南丹县畜牧局547200中图分类号:S8582307114近几年,南丹县流行牛气肿疽病,已成为危害牛只的主要疫病之一。每年各乡镇都有零星发病,黄牛居多,水牛也不少,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病牛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初期体温升...  相似文献   

11.
气肿疽又被称为黑腿病,其病原为气肿疽梭菌,是一种反刍动物较为常见的发病较急同时表现为败血性症状的传染病。气肿疽一旦发现,其病程并不长,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就牛气肿疽流行及症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同时提出其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牛气肿疽的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起牛气肿疽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肿疽俗称“黑腿病”,是由气肿疽梭菌所引起的反刍畜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高热、肌肉丰厚部位(尤其是股部)发生气性肿胀,发黑,压之有捻发音为特征,主要发生于牛、绵羊、山羊,骆驼及鹿亦有少数病例报告。周至县某村地处秦岭北麓山区,2008年9月村上有8头牛先后跛行,其中4头牛死亡,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尸体剖检、流行病学调查、细菌学诊断为牛气肿疽。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气肿疽俗称黑腿病或鸣疽,是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程短。其特征是高热,肌肉丰满部位发生气性肿胀、发黑、压之有捻发音。以夏季多发,地方性流行。本地春兴村几家养牛户于2013年7月6日突然发现死亡的牛,经现场观察、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死牛剖检病理变化和微生物学检查等确诊为牛气肿疽。笔者通过对数十例气肿疽病的防治情况报告如下,供同行们参考。1流行及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4.
牛气肿疽病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肌肉丰满部位发生炎性气性肿胀,并常有跛行。该病多发于夏季,常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高,潜伏期3—5d,一般病程1~3d,也有延长至10d者,若不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病死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5.
牛气肿疽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成年黄牛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病特征是局部骨胳肌出现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及皮下和肌间结缔组织出血性炎症,并有气体产生,触诊有捻发音。  相似文献   

16.
牛气肿疽又称“烂腿病”,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反刍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在肌肉肥厚的组织部位发生气性、炎性肿胀,按压有捻发音.易感动物为1~4岁的反刍动物,往往因治疗不当或者治疗不及时造成死亡.2013年9月,我县某存栏245头的养牛场,3头2岁左右的牛发病,其中1头死亡,经诊断为牛气肿疽,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气肿疽又称黑腿或呜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主要感染牛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土壤,牛采食了含有气肿疽梭菌的土壤、草料、饮水而发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主要特点为肌肉肿胀,压之有捻发音。本病发病快,病程短,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给养牛业带来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2008—2009年,玉龙县呜音乡2个村发生了牛气肿疽病,现把此病的诊断和防治经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牛气肿疽病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多发于夏季,常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高,潜伏期3-5 d,一般病程1-3 d,也有延长至10 d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9.
牛气肿疽病又称黑腿病,是由气肿疽梭菌(C.chauvoei)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在本地散养牛户中时有发生,如治疗不及时,将给养牛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大通县黄家寨镇某养牛户饲养的牛感染本病后,通过及时诊治,有效控制疫情的情况进行介绍,以供基层兽医人员参阅。  相似文献   

20.
牛气肿疽病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臀部等肌肉丰满处发生气性肿胀,按压有捻法音,并有酸臭液体产生。该病多发生于夏季,常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高,潜伏期3~5d,一般病程1~3d,也有延长至10d者,死亡率高。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组织技术培训,从加强养牛科学饲养管理入手,强化防疫卫生、预防接种、检疫、隔离、消毒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基本上控制了该病在县境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