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秋蚕主推品种的性状比较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地域辽阔,生态条件各异.早在50年代早中期,除两广地区外,全国一般以饲养一季春蚕为主,辅以饲养少量夏秋蚕,饲养蚕品种瀛文×华10因体质虚弱,夏秋蚕的生产不稳定.从50年代末期开始,长江流域蚕区逐步开始扩大夏秋蚕饲养,但饲养品种单一,利用广东育成的306与华东地区的华10组配成306×华10作为主要品种推广.而后各地先后育成了苏3·秋3×苏4、东34×603、东34×苏12等抗逆性较强的品种应用于生产,上述品种对稳定我国在60~70年代的夏秋蚕生产发挥过一定的作用.由于当时夏秋用品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各地科研机构都十分重视夏秋蚕品种的培育,经过近20年的努力,各地先后育成了一批新的夏秋用品种,并应用于生产.80年代以来,育种工作者又面临着培育耐氟蚕品种的任务.因此,夏秋用蚕品种就出现了适宜于各地不同环境条件下饲养的多元化格局.  相似文献   

2.
蚕丝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重庆市对外贸易中,丝绸产品出口创汇率名列前矛.然而,重庆地区夏秋气温高,一般蚕品种很难适应.现行推广的夏秋蚕品种苏三×苏四,东34×(603·苏12)等,不是抗逆性差,就是丝质欠佳,单张产量低,难与其它养殖业竞争.加以丝绸工业跟不上,直接影响外贸创汇和国内市场的需求.因此,蚕茧和加工业能否提高质量,将影响到重庆蚕业的兴衰,这是一个致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场从1963年起开展了家蚕育种工作。用了二年多时间,培育成二化白茧品种“东34”,它和苏12组成的一代杂交种,经过评比、示范、推广,深受蚕农、丝厂、外贸界的欢迎。1971年在我省全面试养后,1972年就成为我省当家品种之一,当年东34×苏12一代杂种二化性白茧产量占全省总产茧量的40%以上,创造了我省二化性白茧产量的历史最高纪录。同年被引入浙江、江苏主要蚕区,经试验、示范、评比后,由于该种抗逆性强,丝量比“306×华十”多,从1973年一直到现在,这个品种仍是华东主要蚕茧产区的夏  相似文献   

4.
多丝量蚕品种是一个相对的名称,由干时代的变迁,蚕业面貌在不断的更新,对蚕品种性状的要求重点也在变化着.一对品种的推广,主要是具备丝茧生产及制丝上的要求,发育齐,收茧量高,解舒好,出丝率高,净度高.目前江苏省推广的多丝量品种是东肥华合、苏五苏六,这两对品种基本上能符合丝茧生产及制丝上的要求,但在良繁上还或多或少存在着孵化不齐,原蚕饲养困难,产卵量少,不良卵多一些问题.我场饲养东肥华合是从七一年开始,苏五苏六是从七五年开始,在繁育过程中确碰到过不少问题,现在谈谈工作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我场从1963年起在繁殖生产桑蚕原原种和原种的同时,针对生产上的需要,开展了蚕的育种工作,成绩比较显著的是在二年多时间内育成了二化白茧品种“东34”,它和苏12组成的一代杂交种,1971年经广东省全面试养后,1972年就成为我省主要当家品种之一,当年东34×苏12一代杂种二化白茧产量占全省总产茧量达40%以上,创造了我省二化白茧产量的历史最高记录,同年,浙江、江苏主要蚕茧产区,也向本省引种推广作为夏秋用种。由于该种抗逆性强,眠起老熟齐  相似文献   

6.
七十年代本省夏秋蚕主要当家品种之一是东34×苏12,到八十年代初逐步由浙农1号×苏12替代,这两对杂种都具有好养、稳产、高产的特点,对稳定本省夏秋蚕产茧量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两种杂种的共同原种都是苏12。苏12原种丝质优良,特别解舒较好而且稳定,作为春制秋用种,各蚕种场有  相似文献   

7.
我县夏秋茧占全年总茧量的45%以上,多年来浙农1号×苏12为夏秋期的当家品种,虽然具有抗病、好养的特点,但茧质、出丝率、经济效益不够理想。为了提高夏秋茧产、质量,提高蚕农和丝绸工业的经济效益。接受省蚕品种在农村鉴定任务,并选择  相似文献   

8.
从国外或省外引进经济性状优良的蚕品种,经适应性试养鉴定,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是推产优良蚕品种的有效途径。我国省区问相互引种,无论是夏秋用品种或者是春用品种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我省育成的抗高温强健性品种“东34”与“苏12”配成的一代杂交种“东34×苏12”,曾先后引入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省,作为夏秋蚕当家品种而大面积推广。在春用品种方面,江苏、浙江、河北、湖北等省从安徽省引入“华合×东肥”,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为加快我省蚕品种改良步伐,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我们于1991年结合桑蚕新品种品比鉴定工作,从外省引入优良蚕品种在曲  相似文献   

9.
我区春秋兼养的二化性品种“东34×苏12”推广以来,曾经对稳定春秋蚕生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苏12原种比较难养,秋季繁种比较困难,而且其茧层率、茧丝量、出丝率与“桂夏二号”相仿,再提高有一定局限了.一九七七年我区通过鉴定试行推广的秋蚕新品种“两广一号”(新九×7532)虽然体质比较强健,茧质、丝质比“东34×苏12”高,但因出现再出卵,在未解决前一些蚕种场怕制种没有把握,不愿扩大繁育,因而扩大生产也受限制.为了解决适应我区饲养的秋蚕品种,我所于1978年又育成了九白和539两个品种,配成九白×7532、539×7532并进行了试养鉴定.  相似文献   

10.
不结茧蚕的发生因品种而有显著的差异。在现行品种当中,以体质最弱的东肥,苏12最易发生,其次是苏16、华合、苏17,其他品种很少发生。除品种因素之外,环境条件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各种环境条件中又以上簇环境特别是低温闷湿最易诱发不结茧蚕。兹将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及防止简要措施归纳如下: 1、高温(华氏七十九度以上)催青,三至四令高温(华氏八十一度以上)饲育、不结茧蚕增加。因此,易发生不结茧蚕而化性稳定的东肥,苏12两品种,戊3后的催青  相似文献   

11.
蚕丝业,在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在重庆市对外贸易中,丝绸产品出口创汇率名列前矛。然而,重庆地区夏秋气温高,一般品种在重庆夏秋季饲养很难适应,现行推广的夏秋蚕种苏三×苏四,东34×(603×苏12)等,不是抗逆性差,就是丝质欠佳,表现单张产量低。茧款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蚕茧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夏秋茧产量又占总产量的55%左右.但由于夏秋原料茧品质较差,同时,现行推广用种苏12秋繁困难,生产不稳定,影响蚕茧产、质量的稳定和出丝率的提高.在影响蚕茧产、质量的诸因素中,蚕品种优劣是其主要原因.因此,积极利用蚕品种资源培育适合我省气候条件的"好养、优质、高产"的夏秋用新品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现有蚕品种蚁蚕生命时数调查取苏12、东肥、苏6、苏16、苏4、603、东34、华合、苏5、苏17、苏3等品种蚕蚁,将各品种蚁蚕在78℉差3℉的环境中进行蚁蚕生命时数的测定。以盛孵化当时为生命时数起点,每隔3小时调查一次蚁蚕死亡条数,最后得出各品种蚁蚕生命时数是各不相同的。简化催青与常规催青各蚕品种蚁蚕生命时数长短倾向基本一致,现以常规催青为例调查结果:在日系中以苏12蚁蚕生命时数最长110小时,苏6次之97小时,以下苏_4 92小时,苏_(16)91小时,东肥89小时,“603”89小时;中系中以苏_(17)最长106小时,苏_5 次之  相似文献   

14.
桑蚕秋蚕品种“东34×苏12”是七十年代开始在我区推广的。这个品种比较好养、稳产,丝质也比较好。但茧层率、茧丝量和出丝率较低。苏12原种比较难养。秋繁比较困难。蚕种场制种率低或制不出种,因而饲养量逐年减少。1977年我区通过鉴定进行扩大试养秋蚕新品种“两广一号”(新九×7532),但因当时出现再出卵较多,以后逐步掌握了减少再出卵的方法,减少了再出卵的发生,因而推广应用于生产,但这对品种的丝质和出丝率还不够高。  相似文献   

15.
李政 《四川蚕业》2004,32(2):13-14
提高公斤茧制种量,是蚕种场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之一.掌握品种特性,依靠科学技术,加强生产管理是提高蚕种生产效率的关键. 2002年,我县为了提高蚕农的养蚕效益,加快蚕品种更新步伐,使用了春秋兼用多丝量品种871×872、夏秋用双限性品种洞庭×碧波.通过两年的探索,使洞庭×碧波的公斤茧制种量提高20%.  相似文献   

16.
现行家蚕品种苏16×苏17、东肥×华合,东34×苏12(正反交)、东34×603(正反交),蚁蚕在感光后容易爬散。又农村照明感光不匀,苏17×苏16、华合×车肥,容易密集一处。这对饲养量在50张以上的生产队养蚕室处理起来就比较困难,爬散后用鹅毛掸,容易损伤蚁体。经几年实践证明,认为下面几种方法对防止蚁蚕爬散有相当效果。  相似文献   

17.
双宫茧的形成,既与环境有关,又与品种遗传性有关。按本省蚕种检验办法双宫茧不得制种,理由是双宫茧与品种性状有关,并且茧形不整无从选择。我们带着以上问题,1976年春期在德清县庆丰蚕种场将大批生产的东34、苏12作材料,试验设区是:双宫×双宫,双宫×单宫,单宫×双宫,单宫×单宫。所制的一代交杂种于同年秋期在嘉兴县马桥公社国庆大队第3生产队饲养。9月4日收蚁,10月1日上簇。各区都是混合普通育,5龄起蚕每区清  相似文献   

18.
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选育出诸5、诸6夏秋用品种,兹将诸5、诸6的选育及其一代杂种鉴定的概况简述于后。首先,依据选育目标选配亲本,即以综合性状优良的现行夏秋用品种东34、苏12为基础,与现行春用品种华合、东肥分别配成中系东34×华合为诸5,日系苏12×东肥为诸6。这样选配的设想是,使华合、东肥较强的配合力和丰产性的基因,通过杂交,分  相似文献   

19.
<正> 目前所推广的多丝量蚕品种与体质仍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一带,更为显著。夏秋用品种虽然好养,但产量较低,出丝率低,产值低。因此,南方蚕区多把选育夏秋品种作为重点。辽宁主要因冬季严寒,桑树易受冻害,故采用留条春伐的剪伐形式,原料茧主产季节为夏秋蚕。在辽宁养夏秋蚕,是否也需要用夏秋用品种?过去众说不一,也有用多丝量品种的,但有时夏秋蚕养失败了,就认为是养多丝量品种的原因。在六十年代,辽宁生产中曾分别推广过春用品种和夏秋用品种,本文是以11年夏秋季饲养多丝量品种的实绩,分别和春蚕饲养成绩比较。结果表明,多丝量蚕品种在产量上稍低于春蚕,茧质、生命率和春蚕接近,特别是丝质成绩和春蚕相比毫不逊色。现将研究经过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1975年春期,从浙农大引进浙农1号原蚕种50克,生产浙农1号×苏12一代杂交种1007张,秋期配发农村作多点试养。从城关公社幸福大队太保堂生产队,夏蚕和早秋两期鉴定来看,产量、产值都超过现行品种东34×苏12。1976年我们继续在农村作多点饲养,夏蚕配发“浙农1号×苏12”105张,中秋配发1241张,同样期期都获得了显著的增产和增值。在同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