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探讨盆栽条件下接种方式对甘薯腐烂茎线虫侵染量的影响,并对甘薯茎叶组织中腐烂茎线虫虫口分布及萌芽甘薯的生育期抗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块植入甘薯中线虫侵染量最高,每g组织达408条,且症状最严重,茎组织中线虫分布最远到达距茎基部90 mm的茎组织。另外,与对照相比,萌芽甘薯对腐烂茎线虫的生育期抗性显著。本文首次报道甘薯腐烂茎线虫侵染甘薯茎叶组织的最远位置和萌芽甘薯的生育期抗性,不同接种方式对甘薯腐烂茎线虫侵染量影响的研究结果,为阐述通过病害传播途径防治该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对采自河北保定市危害甘薯的线虫和甘肃岷县危害当归的线虫进行了分离,并制作线虫永久玻片。经过对线虫玻片的观察以及显微测量,再次确认引起甘薯腐烂病和当归麻口病的病原主要是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又称腐烂茎线虫。进一步分析测量数据表明,寄生于不同寄主上的腐烂茎线虫形态测量值与G.Thome报道有出入,如G.Thome测量的腐烂茎线虫雌虫体长800~1 400μm,口针9.5~12.1μm,而甘薯上的茎线虫雌虫体长875~1 125μm,口针6.3~11.5μm,当归上的茎线虫雌虫体长1 050~1 562μm,口针7.3~12.6μm。且在体宽、尾部长、食道长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以甘薯腐烂茎线虫ITS序列基因片段为靶标,建立了一种针对该线虫的RPA检测方法.[方法]RPA检测反应使用TwistAmp@Basic Kit,分别对甘薯腐烂茎线虫群体、单条线虫以及甘薯组织或土壤中的线虫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检测.[结果]RPA方法可特异性鉴定甘薯腐烂茎线虫群体、单条线虫以及甘薯组织或土壤中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甘薯茎线虫的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薯肉内茎线虫的影响,以方便实验教学的分析观察。方法:采集回来新鲜、表皮无伤的病薯置于干燥的房屋内晾上72h后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个大小不等病薯,用洁净的保鲜膜将薯块裹严,分别置于4℃、10℃、16℃3个温度下,保存到2、4、5及6个月时用显微镜观察病薯内茎线虫活虫状态。结果:在2个月时观察薯块及其茎线虫,发现处于3种温度下的薯块内茎线虫保存完好,虫体活跃。在第4至6个月时,处于3种温度下的甘薯表皮都有不同程度的白色及浅粉色病菌孢子堆,并且随着温度的增加甘薯腐烂严重,腐烂的甘薯内有线虫,已死亡;无腐烂的甘薯内茎线虫保存完好。结论:甘薯茎线虫病薯标本保存的最佳温度为4℃,保存时间为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5.
腐烂茎线虫是一种检疫性有害生物,我国关于腐烂茎线虫的研究起步较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认为不会在我国发生,因此也缺少系统的调查和鉴定。现如今因腐烂茎线虫所引起的甘薯茎线虫病以及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已成为我国甘薯和马铃薯产区的重要病害。文章主要介绍腐烂茎线虫在我国基因型以及特殊效应基因的研究进展,为腐烂茎线虫与植物互作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以促进腐烂茎线虫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甘薯茎线虫与镰孢菌对甘薯的复合侵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薯茎线虫病的薯块中分离到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孢(F.oxysporum)2种真菌.通过苗期和薯块接种证实,尖孢镰孢与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能共同侵染甘薯引起复合侵染病害.  相似文献   

7.
对5个不同地理来源的腐烂茎线虫群体分别放置在使甘薯发病的病薯、甘油和细沙3种介质中,在-20℃和-70℃温度下经过不同的处理时间测定其存活率来研究腐烂茎线虫耐寒力,探索腐烂茎线虫在低温冷冻下的保存方法。试验结果,腐烂茎线虫在-20℃和-70℃低温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同群体线虫的存活率都有所下降,其中DeWY和DeLJ群体在不同处理时间下的存活率均高于其他3个群体,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初步证实这2个群体有很强的耐寒力。试验发现在细沙和不同甘油浓度条件下,所有线虫群体在低温处理下均未查到活虫。腐烂茎线虫在低温下的生存状态依赖于原寄主材料,甘薯薯块是腐烂茎线虫在低温下抵御逆境最好的屏障,腐烂茎线虫侵染的薯块放在低温下保存,在遗传学研究等方面保存原始线虫种源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检疫进口荷兰郁金香和我国山东牡丹出口时发现的茎线虫,经形态鉴定,分别为鳞球茎茎线虫和腐烂茎线虫。用截获的两种茎线虫对6种不同的寄主植物进行致病性测定表明,截获进口的鳞球茎茎线虫能使郁金香、水仙和风信子发病,但不能侵染洋葱、马铃薯和甘薯,初步诊断该线虫为郁金香小种;截获出口的腐烂茎线虫能使郁金香、甘薯和洋葱发病,但不侵染水仙、风信子和马铃薯。通过两种茎线虫的检疫和鉴定,提出了对茎线虫应实施的植物检疫对策。  相似文献   

9.
甘薯干裂腐烂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福建漳州田间发现一种甘薯病害,根据病薯症状将其定名为甘薯干裂腐烂病.经鉴定该病害是由双尾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bicaudatus)与甘薯拟茎点霉(Phomopsisbatatae)2种病原物复合侵染所致的一种复合病害.  相似文献   

10.
腐烂茎线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腐烂茎线虫是一类分布范围广泛、取食部位多样的全球检疫性有害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对我国马铃薯、甘薯的种植推广具有很大影响。本文结合了腐烂茎线虫综合防治研究成果,介绍了腐烂茎线虫的症状、病原流行、侵染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腐烂茎线虫的主要研究重点和方向,以期为腐烂茎线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甘薯机械化收获程度过低是阻碍中国甘薯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而农机农艺不配套则是导致无法很好地进行机械化收获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主要通过对5个薯形大小不同的甘薯品种进行机械化收获试验,分析了甘薯的薯形和大小对甘薯机械化收获的影响.结果表明:‘徐紫薯5号’的机械化收获破损率最小,因此该品种更适合田间机械化收获.同时,在调查参试品种的薯形、破损率和明薯率后,发现甘薯的薯形与其破损率具有极显著线性关系,扁率越大其破损率越大,反之则破损率越小,但对薯块明薯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在甘薯品种选育过程中,在考虑农艺性状的同时应当选择薯形扁率较小的品系.  相似文献   

12.
甘薯机械化收获程度过低是阻碍中国甘薯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而农机农艺不配套则是导致无法很好地进行机械化收获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主要通过对5 个薯形大小不同的甘薯品种进行机械化收获试验,分析了甘薯的薯形和大小对甘薯机械化收获的影响。结果表明:‘徐紫薯5 号’的机械化收获破损率最小,因此该品种更适合田间机械化收获。同时,在调查参试品种的薯形、破损率和明薯率后,发现甘薯的薯形与其破损率具有极显著线性关系,扁率越大其破损率越大,反之则破损率越小,但对薯块明薯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在甘薯品种选育过程中,在考虑农艺性状的同时应当选择薯形扁率较小的品系。  相似文献   

13.
甘薯花青素的提取及其抑菌效果分析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建立了甘薯块根花青素(sweetpotato anthocyanin,SPAC)的大孔树脂吸附制备技术,分析了其抑菌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在0.8%柠檬酸、物料比1∶200,60℃温水浴提取2 h的条件下可获得最大的提取率3.81 mg·g-1。 粗提物经AB-8大孔树脂过柱纯化后可获得色价为225.1E的纯品,色价提高6倍。研究发现SPAC对3种常见致病菌均有抑菌作用,并与其浓度呈正相关。通过电镜观察、SDS-PAGE分析及生长曲线比较表明,SPAC抑菌机理是通过SPAC与细胞中的蛋白或酶结合,使其变性失活,抑制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裂,而后使细胞质固缩、解体,导致细胞死亡。SPAC具有色素和抑菌双重功能,是理想的功能性天然色素。  相似文献   

14.
甘薯品质特性与乙醇产量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选用11个品种鲜甘薯和14个品种甘薯粉,对甘薯干率、淀粉、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等品质特性与乙醇产量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甘薯乙醇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乙醇产量与鲜甘薯的干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乙醇产量与甘薯粉各品质性状之间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乙醇产量与鲜甘薯品质性状之间线性回归分析呈显著水平,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2.086+0.162X1+1.064X2+0.248X3(P<0.05)(Y为乙醇产量,X1为淀粉、X2为蛋白质、X3为还原糖);乙醇产量与甘薯粉品质性状之间线性回归分析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豫西旱地脱毒甘薯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豫薯7号、8号为试材,比较分析了甘薯脱毒苗与普通苗生长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甘薯茎叶增长最快的时期在移栽后55~80 d,而块根增重最快的时期在移栽后80~105 d;LAI的高峰出现在移栽后80d左右,之后LAI开始下降,但脱毒甘薯的LAI则表现出峰值高、持续时间长、后期下降慢的特点;脱毒甘薯的RGR表现为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降低,而NAR则出现两个峰值,分别在移栽后55 d和105 d。脱毒甘薯的茎叶生长量、LAI、RGR、NAR及产量等指标都显著高于未脱毒的普通薯。不同品种的脱毒薯增产性能不同,豫薯7号脱毒薯的增产幅度达48.59%,豫薯8号达43.56%。  相似文献   

16.
不同肉色甘薯块根主要营养品质特征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是淀粉类块根作物,为中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加工原料,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是甘薯品种选育和综合利用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通过分析不同肉色甘薯资源主要营养品质,建立适合、高效的中国甘薯营养品质评价方法,探讨甘薯营养品质综合评价中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甘薯育种和利用提供基础。【方法】 以中国主栽优质的30份不同肉色甘薯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化学分析与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块根中主要营养品质指标,通过隶属函数转化与因子分析,综合评价甘薯块根营养品质特征。【结果】供试的30份不同肉色甘薯块根中营养品质指标均有一定差异,以胡萝卜素、花青素、黄酮、多酚与果糖等指标含量变异系数大,蛋白质与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异相对较小;紫肉甘薯材料中Fe、Zn、Mg等矿物质元素、黄酮和多酚等含量多高于白肉与黄肉品系,但其淀粉率较白肉与黄肉品系偏低。相关分析表明,块根各营养品质组分既相互独立又关系复杂,多数营养品质指标间有一定相关性。品质指标转化数据经因子分析,被提取的前8个公共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92.36%,前8个公共因子对16个指标变量的贡献范围为0.83-0.98,甘薯营养品质指标可划为功能物质因子、碳水化合物因子与营养品质辅助因子,它们的方差贡献率和权重分别为33.34%、38.7%、20.32%和0.36、0.42、0.17,该结果表明,利用因子分析可将相同或类似本质的多个甘薯营养品质变量归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减少分析变量数目。根据各因子隶属函数值、权重的确定,以计算出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反映供试材料营养品质综合评价高低,结果表明,不同肉色甘薯品种(系)营养品质综合评价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主要表现为紫肉型>黄肉型>白肉型,紫肉型甘薯品种(系)受其功能物质因子的影响,其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表明甘薯块根中黄酮类、多酚类、花青素、胡萝卜素等物质组分对其营养品质综合评价的贡献高,可作为衡量甘薯块根营养品质综合评价优劣重要指标,而干基条件下含量差异不明显的蛋白质与淀粉等甘薯块根营养基本组成因子,在综合评价中贡献较小。【结论】 不同肉色甘薯块根重要营养品质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不同肉色甘薯品种(系)营养品质综合评价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紫肉型块根>黄肉型块根>白肉型块根,影响甘薯营养品质综合评价的关键因子依次是功能性物质因子、碳水化合物因子与营养品质辅助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不同培养条件对甘薯芽菜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甘薯芽菜生产的专用甘薯品种,以24份甘薯品种为材料,通过采用暗培养发芽技术获取商用薯芽,并通过薯芽食味评价,鉴定参试品种薯芽品质的优劣;为确定薯芽的最佳栽培方法,以所选最佳品种为材料,在不同介质、光照和培养基等条件下,对薯芽生长特性和营养品质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甘薯薯芽生长和品质均不同,其中‘金玉’被筛选成为最佳薯芽专用品种;在不同培养条件下,‘金玉’品种薯芽品质有显著差异;在暗培养条件下,采用自制培养基(LD)进行培养可获得最佳薯芽品质的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甘薯蚁象在重庆地区的发生规律,2011—2012 年对甘薯蚁象在重庆巫山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甘薯蚁象在重庆地区主要以幼虫、蛹、成虫在窖藏薯块和田间遗留的薯块中越冬。甘薯蚁象在育秧田发生集中,危害严重。育秧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玉米套种田发生危害较轻。成虫发生高峰期在8 月上旬—10 月上旬,没有明显的世代数。甘薯蚁象繁殖力强、能够安全越冬和不间断食物链是重庆地区甘薯蚁象成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种快速提取甘薯基因组DNA方案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一种小量快速提取甘薯基因组DNA的方法。用该法以甘薯幼叶为实验材料,用小量快速法提取甘薯基因组DNA。提取的DNA经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DNA质量较好,所提取的DNA可用于RAPD、AFLP等技术。此方法具有提取速度快、利于规模化提取、DNA质量好和经济实用等优点,为甘薯及其它相关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选育保健型菜用甘薯品种,以海南地区栽种的10个甘薯品种为材料,对叶片中3种色素(花青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进行测量,通过分析各指标与代表抗氧化性的ABTS(2,2′-azino-bis (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DPPH(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2,2′?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关联性,综合分析甘薯叶片的抗氧化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甘薯品种叶片的抗氧化活性与总黄酮、花青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 0.05),与总酚含量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P > 0.05)。甘薯‘福薯7-6’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但总酚、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低,抗氧化活性最低;‘渝15’和‘徐紫菜8’叶片的总酚、总黄酮和花青素显著高于其他8个品种,抗氧化活性最高。在选育保健型菜用甘薯时,可根据叶片颜色初步判断其抗氧化性能,降低育种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