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实地访问和田间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句容市稻—鸭—油种养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施肥状况进行调查,对氮、磷、钾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及其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鸭—油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中养分平衡比稻—油系统有所改善,氮、磷盈余较少,钾亏缺比较轻。氮、磷、钾比例为1∶0.227∶0.436;氮、磷、钾盈亏率分别为25.59%、121.99%、-8.34%。  相似文献   

2.
通过4年7季作物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下浙北平原新造农田麦稻—油稻交替轮作农田养分实际养分平衡盈亏率及其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作物养分盈余明显,氮、磷实际养分平衡盈亏率均在100%以上,而稻季磷钾养分相对亏缺.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能综合平衡氮磷钾供给,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春季作物产量与氮磷钾总养分实际平衡率呈正相关,而晚稻在氮磷钾总养分实际养分平衡盈亏率5%左右能获取最佳产量,且在化肥氮投入一定条件下,晚稻产量与磷钾养分实际养分平衡盈亏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白浆土型水稻土养分平衡研究表明,各试区氮素均有较大增产率,平衡可以有一定盈余,不应有任何赤字。但为了保护土壤肥力及保护环境,各试区氮盈余应加以控制。磷素应达到基本平衡或有少量赤字,钾素允许盈亏率可以有赤字,磷钾应基本保持平衡。养分平衡评价可以看出各试区养分收支情况为氮磷是有盈余的,而钾处于亏缺状态。氮磷钾的实际盈亏率均在允许盈亏范围内,说明氮磷钾养分利用情况比较合理。白浆土型水稻土由于长期重施氮磷肥,钾肥的施用量较小,而使土壤养分状况发生改变。已由以前的缺氮、缺磷、不缺钾,转变为不缺氮,磷有余而钾不足。为使三江平原白浆土型水稻土区水稻生产持续发展,首要的问题是实施平衡施肥的问题,即控制氮肥的投入,减少磷肥的投入,适量补充钾肥。在生产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施肥的有效性,也要考虑对环境的友好性。即在考虑增产增收的同时,要顾及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产量及其农田养分平衡状况,通过连续2年(2014~2015)田间试验,研究传统施肥模式与优化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收获期土壤氮、磷、钾含量及收支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年和2015年,优化施肥处理水稻产量较传统施肥处理分别提高7.6%和6.5%。与传统施肥处理相比,优化施肥处理水稻肥料当季回收率分别提高6.8和8.4个百分点,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2.9 kg/kg和3.1 kg/kg,偏生产力分别提高5.6 kg/kg和5.4kg/kg,养分收获指数分别提高4.4和4.5个百分点。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与传统施肥处理相比,优化施肥处理可提高水稻氮、磷、钾最大吸收速率,并可提高水稻灌浆期至成熟期养分积累量。与试验起始时相比,传统施肥处理0~90cm土壤无机氮与0~3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有明显的提高,0~3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而优化施肥处理0~9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0~30 cm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试验起始时变化幅度较小。水稻收获期土壤氮、磷、钾养分表观平衡估算的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土壤氮、磷素均出现盈余,钾素亏缺。与传统施肥处理相比,优化施肥处理氮盈余量分别下降87.6%和93.5%,磷盈余量分别下降87.7%和77.4%,钾亏缺量分别下降23.6%和23.5%,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综上所述,优化施肥模式在提高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维持土壤养分平衡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地访问和田间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句容市水稻—大棚草莓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施肥状况进行调查,并对氮、磷、钾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及其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养分投入结构以有机养分为主,其中氮、磷、钾分别占各项总输入量的80.01%、57.65%和55.50%;氮、磷、钾比例为1∶0.28∶0.70,基本合理;氮、磷、钾盈余率分别为34.27%、264.47%和33.12%;磷投入偏高,应适当降低磷的投入。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主要耕地土壤地力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5年耕地土壤定位监测所取得的数据,主要对几种不同耕作制度下的作物产量、肥料施用和土壤主要养分属性状况等进行分析。在常规习惯施肥与管理水平下,土壤地力退化的主要表现是土壤有机质、全氮、钾素含量下降和缺乏。因土壤地力退化,作物对肥料的依赖性增大。土壤养分含量下降主要是因为投肥结构不合理,有机肥与化肥养分施用比例仅为1∶4,化肥氮、磷、钾养分施用比例为1.00∶0.31∶0.31,氮肥投入过重,盈余氮在土壤中积累少,损失量大,钾肥投入严重不足,土壤钾素严重亏损,土壤钾素已成为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之一。必须合理平衡施肥,防止地力下降。  相似文献   

7.
岳阳市洞庭湖区水稻土2001年与1993年相比,土壤有机质、碱解氮的平均值上升9.3%、4.3%,有效磷、有效钾的平均值下降2.6%、2.7%。施用有机肥和稻稻肥及稻稻油耕作制,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磷钾肥用量偏低,不利于土壤有效磷、有效钾含量的积累。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坚持稻稻肥和稻稻油轮作,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田养分平衡作为了解养分在农业系统中环境负荷的有效手段,是评价农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和山东省农户施肥情况调查,对全市主要作物的肥料投入和土壤养分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对大田作物有机肥投入不足,以施高浓度的复合肥为主,大田作物氮养分盈余;对蔬菜和果树的养分投入过高,存在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率脱节的现象,氮、磷、钾养分盈余均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地访问和田间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句容市水稻一大棚草莓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施肥状况进行调查,并对氮、磷、钾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及其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养分投入结构以有机养分为主,其中氮、磷、钾分别占各项总输入量的80.01%、57.65%和55.50%;氮、磷、钾比例为1:0.28:0.70,基本合理;氮、磷、钾盈余率分别为34.27%、264.47%和33.12%;磷投入偏高,应适当降低磷的投入。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土壤定位监测点养分变化规律及平衡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福建省4个国家级、12个省级耕地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点7 a(1998-2004)监测,福建省主要耕地土壤的养分动态变化趋势为:有机质、全氮含量略有上升,有效磷上升较明显,碱解氮均有下降,水田土壤速效钾下降,旱地速效钾微升,所有升降都未达显著程度。通过对监测点农户施肥情况调查及养分平衡分析,认为农田氮磷投入盈余、钾亏缺,并提出今后稳氮、控磷、增钾的施肥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施钾对湖南主要双季稻区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在丘陵双季稻区和洞庭湖双季稻区分别施以0,112.5,150.0,187.5 kg/hm~2的K_2O)对水稻单产和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洞庭湖双季稻区稻田中缓效钾和全钾含量均较高,土壤供钾能力强,土壤中钾基本上能够满足水稻对钾素营养的需要,能够获得较高的单产,施钾效果不显著.在2类双季稻区土壤上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明显大于施用钾肥的.由差值法测得,丘陵双季稻区和洞庭湖双季稻区早稻NPK_1,NPK_2,NPK_3处理的平均钾素利用率分别为28.8%,43.0%,晚稻NPK_1,NPK_2(1-1),NPK_3处理的分别为44.4%,26.5%.在每季水稻施钾量(施K_2O)为112.5,150.0,187.5 kg/hm~2的条件下,钾素平衡处于亏缺状态,但钾素的亏缺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洞庭湖双季稻区的NPK_3处理出现了钾素盈余).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连续20 a的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的定位试验,研究了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褐土耕层土壤钾素平衡、各形态钾素含量及其在全钾中的比例和全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磷化肥或与有机肥配施都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地上部对土壤钾素的吸收;土壤钾素除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有所盈余外,其余处理都表现为亏缺,且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钾素的亏缺量减少;只施用氮磷化肥处理,随着氮磷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水溶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他钾素形态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水溶性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在全钾中的比例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钾素各种形态含量以及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和特殊吸附钾比例均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矿物钾的比例则呈下降趋势,非交换性钾变化规律不明显。长期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以减缓土壤全钾含量的消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钾氮及有机肥投入对稻农超级稻生产经济的贡献.[方法]以辽宁、浙江、湖南3省8县市690户稻农2009年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将肥料及各品种的生产投入对超级稻生产的产量影响及关联度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有机肥使用的增加对超级稻产量增长作用显著;化肥使用量渐趋合理,但增产不增值;各肥料品种对超级稻产量的增长能力差异显著,增产能力为钾大于磷大于氮.[结论]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在当前超级稻生产中,要继续增施有机肥与钾肥的数量并控制化肥使用总量。  相似文献   

14.
寒地稻田钾素状况与平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黑龙江省1~3积温带240个农户的施肥情况调查,140户稻农土壤有效钾测试以及试验区水稻钾素收支状况分析,研究黑龙江省钾平衡规律。结果表明,寒地稻田化肥投入钾量平均为50.5kg·hm-2,占稻田钾输入总量的97%。65%以上的稻田钾素用量低,造成寒地稻田土壤钾素偏耗,寒地稻田钾有45.3%的亏缺,60%以上的稻田土壤钾中等或偏低。农民施肥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尤其是钾肥用量过低,使寒地水稻生产中稻瘟病和倒伏发生严重。稻田钾素养分管理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下双季稻田氮素的吸收利用、损失残留和残效特征,定量化揭示湖南双季稻田肥料氮去向和残效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双季稻田氮肥施用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在湖南双季稻区开展田间15N微区试验,按氮肥施用量设4个施氮量(以纯N计)处理:N0(不施氮)、N1(早晚稻均为90 kg/ha)、N2(早稻120 kg/ha,晚稻135 kg/ha)、N3(早稻150 kg/ha,晚稻180 kg/ha)。2017年施用15N标记尿素,研究各处理的15N吸收利用、15N在土壤中的残留及15N损失率,明确肥料15N的不同去向及其占比;2018年施用等量未标记尿素,分析各处理残留15N的吸收利用和损失率。【结果】差减法氮肥吸收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 0.05),2017年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2.14%~46.62%和35.45%~43.08%,2018年分别为37.93%~42.56%和37.20%~44.51%。示踪法2017年早稻15N回收率为24.49%~24.53%;晚稻15N回收率为25.32%~26.59%,晚稻略高于早稻;各处理15N回收率相近,无显著差异(P> 0.05)。各处理肥料15N去向基本一致,作物吸收、土壤残留和总损失分别约占25%、23%和52%。肥料15N主要残留在0~20 cm土层中,约占总残留量的77%,20~40 cm土层约占19%,40~60 cm土层约占4%。上一季水稻残留的氮肥,可供下一季水稻吸收利用,是土壤氮库的补充,0~20 cm土层残效最好,2018年两季水稻累积残留15N吸收率为8.13%~9.28%,累积损失率为38.68%~52.97%,最终残留率为38.90%~52.05%。【结论】双季稻田氮肥利用率较低,氮肥损失占比较大,早晚稻均达50%以上;水稻积累的氮素主要来自于土壤,土壤氮贡献率达71.00%以上。双季稻生产中应充分考虑土壤自身的供氮能力以及上季水稻的氮肥残效,适当降低当季水稻的施氮量,实现氮肥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沿江江南地区水稻适宜钾肥用量。[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水稻钾、氮吸收特性与施钾效应。[结果]在适量氮肥条件下,随着施钾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提高,但当氮肥高到一定极限后,水稻产量不再增加,反而会下降;在氮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吸钾量也相应提高,水稻氮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也提高;在施钾量相同条件下,高氮处理吸氮量反而减少。[结论]在该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水稻钾肥(K2O)推荐用量为130 kg/hm2。  相似文献   

17.
通过2年田间试验,旨在明确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对2013年早晚稻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二者亦无显著的互作效应。稻草还田对2014年早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对2014年早稻产量的互作效应接近达到显著水平(P=0.090)。冬种紫云英显著提高了2014年早稻的产量和生物量,但是对晚稻影响不显著。冬种紫云英显著增加了2014年早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2014年晚稻有效穗数的影响接近达到显著水平(P=0.055)。试验进行2年后,冬种紫云英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稻草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pH,而冬种紫云英降低了稻草还田对土壤pH的提升效应。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土壤有机碳、总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稻草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但冬种紫云英无显著影响。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具有显著的协同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8.
稻-稻-油种植制硫肥效应及硫素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稻-稻-油种植制硫肥效应及土壤硫素平衡,结果表明:不同硫肥品种在水稻上的增产效应以硫酸钾最好,硫磺次之;在油菜上以石膏最好,硫磺次之。硫素当季利用率早稻为7 5%,晚稻为10.9%,油菜为29 6%。在不施硫条件下,土壤硫素表现亏缺;在施低量硫条件下(每季作物施硫15kg/hm2)基本上可以保持土壤硫素的平衡;在施中、高量硫条件下,土壤硫素均有不同程度盈余。施用硫肥具有明显的后效,连续两年施用硫肥后,可以隔年或隔季不施。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选择三个土壤钾素丰缺不一致的稻田,研究施用钾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个土壤钾素丰缺不同的稻田中,施用钾肥都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各施钾处理比不施钾增产4.08%~25.88%.在速效钾中低含量和高含量水平下,钾肥(K2O)的经济施用量为80 kg/hm2和45 kg/hm2;而速效钾低含量水平下,早稻的经济施钾量是100 kg/hm2,晚稻是60 kg/hm2.不同钾肥施用量对收获后稻田土壤的有机质、氮素、磷素和钾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