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畜牧业纵向一体化投资项目越来越多,对于这类多投资环节的长产业链项目,国内沿用的单一环节项目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不适应性。该文研究了现有评价方法不适应性,并结合畜牧业纵向一体化项目产业链特点,提出改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以使评价方法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更好地为项目投资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2.
多样性是农村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也是系统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农村复合生态系统多样化的结构特点出发,提出了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并据此给出了设计后系统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对陇东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的问卷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发现大多数群众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事业及其各项措施具有很高的认同感,但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综合治理的效果;小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虽有成效,但因非示范区、非项目区效果不明显,大尺度地域范围内综合治理的成效就有限。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重视综合治理实施者的经济利益;因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评价,应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利用综合治理的经济利益调动实施者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把引导群众致富与其客观上所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结合,以达到综合治理目的。基于此,提出了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亟需解决的效益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着重探讨了后效益评价方法。提出了用综合指数评价综合建设效益,同时把农村能源综合建设效益分为当前效益和未来效益,从而引出了效益现评价和预评价概念,并用灰色系统预测方法对广东某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建立了效益预评价模型,证明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5.
依据1984—2004年的统计与调查资料,对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南郑县水土保持投资来源和使用方向进行的分析表明,该区水土保持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水土保持事业越来越被重视。对南郑县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的评价结果表明:治理后比治理前沟道径流量、侵蚀量明显减少,植被覆盖度增加,生态环境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为了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美国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性措施,以满足民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为了评估各类措施的环境效益,美国农业部于2004年开始启动保护性措施效益评价项目(CEAP),以定量评估保护性措施在区域尺度上的效益。通过对CEAP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的介绍,并对评估指标、数据采集方法和采用的主要模型作了说明,进而为我国水土保持环境效益评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6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根据多次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结果,逐次求取影响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量化各评价指标,求出综合效益评价值,并以江苏省溧阳市新昌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为例。新昌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该镇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效果较好,但社会效益和部分生态效益指标增加不明显,在土地整理实践中应重视促进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能值分析方法的农村土地整治效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科学地评价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产生的效益,借助能值分析方法,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方面入手,构建由3个社会效益评价指标、3个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和4个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组成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项目为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能值分析方法的引入为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项目实施后,所选取的5个项目区的综合效益均比整治前有所提高;5个项目区之间的横向比较也充分说明了能值分析方法在这一领域中的适用性和灵活性.通过对整治项目实施后的效益进行评价,能够为政府在制定决策时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各方面协调、统一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分宜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分宜县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的支持下,对分宜县土地利用效益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对分宜县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分宜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适中,县域中东部为土地利用效益最高地区,其次为县中西和中南部,最差的地域为县东北部和西南部,在空间分布上基本符合县域生态经济的基本规律。最后,依据各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方式等特点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0.
道路建设等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投资起着主导作用,主要方式有融资平台通过银行信贷融资、政府公债融资及其他政府融资方式,可以划归间接政府投资项目的范畴,是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彭婷  阎建忠  陈方 《农业工程学报》2019,35(14):270-27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家庭迁移比例不断上升。山区农村是主要的人口离心区,导致了乡村衰落。目前较少关注山区家庭迁移,并且鲜有研究直接从农户层面探讨农户家庭迁移的影响因素。因此,该文利用2017年重庆市少数民族山区3个典型乡镇的58份社级问卷和323份农户问卷,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了山区农村家庭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区农村人口流动较为活跃,整户搬迁现象明显;农户家庭迁移表现出对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服务的追求,农户搬迁具有迁入地靠近公路、高海拔地区迁往低海拔地区等特点,且受到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性别、年龄、大专及以上学历等户主特征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总收入、非农劳动力占比、家庭实际经营耕地面积等家庭特征均显著影响农户家庭迁移行为,且农户更偏向于向经济基础较好、公共基础设施较完善、拥有特色旅游资源的社区搬迁。  相似文献   

12.
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是近年来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重点推广的发展项目之一,项目的社会评价是对经济评价和环境评价的补充,有利于全面衡量项目的实施效果,从而对项目的决策和推广起促进作用。本文以茶园村“三位一体”模式项目为例,对项目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价,全面衡量了项目的实施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社会评价领域的空白。同时,为研究其他模式的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提供借鉴和研究思路,提出的评价成果可供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府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塔里木河上游绿洲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贡璐  张雪妮  冉启洋 《土壤学报》2015,52(3):682-689
以塔里木河上游绿洲阿拉尔垦区为靶区,综合考虑表征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14个土壤指标,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最小数据集并评价土壤质量,同时与不含土壤酶指标的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适用的最小数据集(MDS)包括:土壤水分、全盐、全氮和过氧化氢酶活性;(2)研究区棉田、新开垦农田、果园和林地等大部分耕地土壤质量属于中等及以上水平(SQI≧0.5的占78.12%),大部分分布于河岸及绿洲区域;(3)不包含土壤酶活性指标的土壤质量评价使土壤全盐含量的权重降低,且导致土壤质量评价结果偏低。  相似文献   

14.
福建黄泥田肥力质量特征与最小数据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泥田为福建省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约占水稻土面积的30%。为解析关键限制因子及开展黄泥田肥力质量评价,进而实施针对性的改良措施,采用配对采样方法,采集福建省20对典型黄泥田与邻近同一微地貌单元内高产灰泥田表层土壤,分析了两种土壤类型28项属性因子指标差异及其原因,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构建福建省黄泥田肥力质量评价因子最小数据集,通过加权指数法分别计算最小数据集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与差异显著因子构成的重要数据集土壤肥力质量指数。结果表明,与灰泥田相比,黄泥田的有机质含量低19.1%,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低14.8%、29.9%和25.4%,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低17.8%、56.7%和39.3%,CEC、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分别低12.9%、50.6%和30.8%,有效铁、有效硼和有效锌含量分别低25.6%、33.3%和44.1%。黄泥田的物理性黏粒、0.001 mm黏粒和容重分别较灰泥田高20.8%、25.6%和12.3%,而孔隙度低19.3%。黄泥田过氧化氢酶活性较灰泥田高20.4%,脲酶活性较灰泥田低40.4%。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上述19项有显著差异的因子构成的重要数据集中归纳出累计贡献率达76.22%并能反映黄泥田综合肥力特征的6个主成分,建立了由CEC、全钾、有效磷、有效硼和孔隙度5项因子组成的黄泥田肥力评价最小数据集,相应的黄泥田最小数据集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仅相当于灰泥田的69.5%,通过与重要数据集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相关分析比较,最小数据集可代替重要数据集对福建省黄泥田土壤肥力质量进行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土壤管理评估框架的云南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坡耕地作为云南地区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和参数适宜范围确定是合理耕层构建的基础。基于土壤管理评估框架(soil management assessment framework,SMAF),构建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指数评价模型(cultivated-layer soil quality index,CLSQI),采用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法筛选评价指标,对云南地区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进行评价,提出坡耕地合理耕层土壤参数适宜范围。结果表明:云南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pH值、全氮、总孔隙度、抗剪强度、田面坡度5个指标组成,基于MDS的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精度较高。在初选指标体系中,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抗剪强度、田面坡度5个指标的权重较大,而在MDS指标体系中,田面坡度、全氮含量的权重较大。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指数(CLSQI)分布在0.39~0.84之间,均值为0.59±0.11,变异系数为0.19,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采样区坡耕地CLSQI差异显著(P0.05),其大小关系为:楚雄双柏宣威宁洱马龙石林。0~20 cm采样深度坡耕地CLSQI(均值0.59)大于20 cm(均值0.56),紫色土坡耕地CLSQI(均值0.61)大于红壤(均值0.54)(P0.05),垄作和等高耕作模式坡耕地CLSQI大于顺坡耕作,旋耕方式下的坡耕地CLSQI大于翻耕,不同农业分区坡耕地CLSQI的大小顺序为:滇东北山原区滇中高原湖盆区滇西南中山宽谷区。坡耕地合理耕层MDS土壤指标适宜范围为:pH值5.58~7.82,全氮≥1.37 g/kg,总孔隙度≥52.28%,抗剪强度≥5.19kPa,田面坡度≤11.79°。研究可为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评价及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参数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