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芝麻茎点枯病又叫黑根病、黑秆病、茎腐病等,是芝麻上为害最严重的病害。1994年以来,芝麻茎点枯病对方城县的芝麻造成了严重为害,发病率一般为8.7%~25.2%,严重的高达76.8%,病株株高降低6.2%~19.5%,蒴果数减少8.7%~36.5%,千...  相似文献   

2.
8月中下旬芦笋茎枯病严重发生时,利用芦笋有不断发新茎的习性,采用换茎防病措施,使芦笋茎枯病得到较好的控制。至10月中下旬,防病效果可达84.9%~98%,重病田换茎,翌年产量可增加70.1%~124%,芦笋长势好,茎数增加64.6%,生长系数增加103.7%,且有明显的增产后效应,至第3年,换茎仍比对照增产26.9%~48%,中度病田和轻病田换茎芦笋产量与对照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芦笋种植面积的加大,芦笋茎枯病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芦笋的生产。为了更好的防治芦笋茎枯病,2017年田间评价了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供试药剂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在有效成分用药量为267mg~333mg/kg (即商品用药量稀释1500倍~1875倍)时,对芦笋茎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在该使用剂量范围内对芦笋安全,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芦笋茎枯病是东山县芦笋的1种主要侵染性病害。该病较轻的地块缺株减产,较重的地块,株病率69.2%~76.8%,严重地块株病率可达85.6%以上,死株达28.6%,普遍减产5~6成,个别地块甚至绝收。因此,为减轻和杜绝芦笋茎枯病侵害蔓延,减少损失,1997年以来,笔者在东山进行以芦笋茎枯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与综防示范,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1 症状与病原该病全年发生,但以春季重,秋季和冬季较轻。初发病时,母茎和茎的分枝出现水渍状古铜色或褐色的病斑,中后期病斑中央灰色或褐色,凹陷,…  相似文献   

5.
玉米穗、茎腐病镰刀菌相互关系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沈阳、河北、北京、吉林等地区玉米穗、茎腐病禾谷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进行了可溶性蛋白和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研究玉米穗、茎腐病镰刀菌在病原学上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各地区玉米穗、茎腐病串珠镰刀菌均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相似系数在0.89~0.98之间,菌株间差异表现为个体间多样性。两种病害禾谷镰刀菌病原学的相互关系因地域不同而不同。河北、吉林两地区穗、茎腐病禾谷镰刀菌间均未发现生理分化现象,相似系数均在0.93以上。沈阳地区玉米穗、茎腐病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相似系数仅为0.65~0.67。  相似文献   

6.
芦笋茎枯病。据在重庆合川调查,病茎率为20%~100%,有些芦笋园因病害严重,造成只有春笋不产秋笋,单产极低。现将茎枯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症状:病斑着生在芦笋主茎杆和分枝上,开始时呈水渍状古铜色小斑点,其后逐渐扩大呈纺锤状褐色斑,病斑中心部变...  相似文献   

7.
芦笋茎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济市从1987年开始试种芦笋,现种植面积达5300hm2,成为本市的主导产业之一。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和面积的扩大,芦笋茎枯病日趋严重。近年来,通过对茎枯病的调查研究,基本摸清其发生原因,制定了一套综合防治的办法。1侵染循环芦笋茎枯病由半知菌拟茎点霉属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asparagi)真菌侵染所致。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春季气温变暖后,借风雨在田间传播发病。病害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0~28℃,当温度达25℃时,发病最快。山西南部6~9月份温度较高,气温一般稳定在20~30℃,病菌在…  相似文献   

8.
棉花品种和土壤营养对红叶茎枯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在对棉花苗期与采收后的棉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监测下,对转Bt抗虫棉和常规棉红叶茎枯病的感病程度进行4次调查,结果抗虫棉的发病程度均高于普通棉,抗虫棉的发病率为47.95%~94.84%,病情指数达12.95~43.01;普通棉发病率为32.12%~90.92%,病情指数为9.09~31.26。2004年在以上棉田进行氮磷钾不同量的营养配比试验,结果红叶茎枯病发病程度与土壤营养配比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 症状识别。1.1 枯萎病。发病初期叶片从后向前逐渐萎蔫,似缺水状,中午最为明显,但早晚可恢复(此为别于蔓枯病、炭疽病症状之一),3~6d后,整株叶片枯萎下垂,不能复原;茎蔓感病后,基部出现缢缩,有的病部出现褐色病斑或琥珀色胶状物,病根变褐腐烂,茎基部纵裂,病茎纵切面上维管束变褐(此为别于蔓枯病、炭疽病症状之二),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出粉红色霉,为病菌分生孢子梗或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0.
油菜菌核病是荆州市油菜上主要病害之一 ,常年茎病株率 8%~ 30 % ,病指 5~ 2 5。 2 0 0 2年该病在荆州市猖獗流行 ,发生范围广 ,来势迅猛 ,发生程度重 ,是继 1986年大流行后的最重一年。全市各类油菜叶病株率达 6 0 %~ 10 0 % ,茎病株率 30 %~80 % ,病指 32 8。2 0 0 2年 3月 5日田间始见病叶 ,3月 12日前仅为零星田块发病 ,即使感病品种发病也不重 ,但 3月15日叶病株率迅速上升为 10 8% ,重茬旱田油菜高达 34%。 3月 2 5日叶病株率上升到 6 4% ,4月 2日达 71 7%。监利县、石首市 3月 2 0日部分旱地油菜叶病株率 10 0 % ,4月 3日茎病…  相似文献   

11.
西瓜苗期病害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勇 《湖北植保》2001,1(1):36-36
西瓜苗期病害主要指猝倒病和立枯病 ,这两种病害对培育西瓜壮苗及至产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减产 1 0 %~ 2 0 % ,重者达 50 %。发病症状 :猝倒病侵染西瓜幼苗以后 ,初在幼茎接近地面处出现水渍状病斑 ,接着病部迅速绕茎1周 ,渐变为黄褐色 ,使幼茎干枯收缩呈线状 ,不能直立而猝倒 ;立枯病侵染幼苗以后 ,茎基部先出现椭圆形暗褐色斑 ,植株地上部分白天萎蔫 ,夜间恢复正常 ,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斑绕茎 1周 ,整个茎基部干枯收缩 ,幼苗稍大时 ,茎基木质化 ,虽然感病但幼苗直立不倒 ,俗称“立枯”。立枯病突出的特点是 :小苗病部长出白霉 ,…  相似文献   

12.
何洋  彭红  蔡春木  彭昕华 《湖北植保》2024,(1):46-48+52
本文研究了5.0亿孢子/g多粘类芽孢杆菌对小麦土传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显示,生物菌肥+常规管理,对茎基腐病、纹枯病等真菌性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优于化学药剂常规管理,小麦出苗率高0.6~3.5个百分点,茎基腐病病指防效高4.20~30.78个百分点,纹枯病病指防效高8.30~29.98个百分点,增产率高7.31~11.5个百分点。建议在小麦生产中推广使用土益康1号生物菌肥。  相似文献   

13.
棉花茎枯病(Ascochyta gossypii Sadow)在上海地区时有发生。通过研究认为:棉花茎枯病能在多种培养基质上生长,对pH值的选择范围比较广。以pH6.8~7.8最适.菌落在含有少量(0.1%左右)盐份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器孢子发芽需要有少量糖分等碳源,发芽最适温度是19—22.5℃,病菌生长最适温度是20.5~22℃。在海岛棉米—10品种上进行人工接种以23℃最适。潜育期仅24小时,发病也最重。另外,在适宜的条件下,海岛棉的潜育期比岱字棉短1天;棉株有伤比无伤的短1~2天。棉花茎枯病的初侵染以土壤中病残体带菌为主。再侵染由器孢子随风、雨传播造成。发病条件与气温、湿度、降雨量关系密切,与栽培条件也有关系。药剂筛选的结果,为认百菌清、托布津、福美双等对棉花茎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文中还对棉花茎枯病与蚕豆褐斑病(Ascochyta pisi Lib Var.fabae Spra-gue.)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法国向日葵种子中向日葵黑茎病菌的首次截获与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法国进境向日葵种子中分离到3株疑似向日葵黑茎病的菌株,对所有菌株进行形态学、致病性测定和分子序列比对分析。分离菌菌落乳白色或象牙色至灰白色,有大量黑褐色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内含无色单胞、卵圆形分生孢子,有明显或不明显油球;针刺接种4片真叶向日葵幼苗的下胚轴,7~9d后茎部产生典型黑茎病黑色椭圆形病斑,病斑上着生黑色分生孢子器;菌丝DNA用ActF1/R1和ITS1/ITS4扩增,序列与NCBI基因库中P.macdonaldii序列相似性为98%~100%。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致病性检测结果显示,截获的3株菌均为向日葵黑茎病菌。  相似文献   

15.
薄荷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植株地上部枝叶入药,具有清热、散风发汗、清头目、利咽喉等功效。蒙城县种植面积2.5万~3万亩。薄荷茎枯病又称死棵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5~10月为害薄荷。初发于茎部或茎基部,先为褐色病斑,其后变成黑褐色,严重时枯死。2003年全县发病面积达800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芦笋种植面积占全国(20万亩)一半,烟台占全省的一半。近几年,烟台种植的芦笋发生芦笋茎枯病危害十分严重。如乳山县白沙滩乡共种植1800亩芦笋,发病面积就有500多亩,严重地块发病率在60%~70%;福山区的胜利村种植的芦笋一般发病率在30%左右。因病致使植株早衰,茎枝枯死,危害严重,直接影响来年芦笋产量。据日本报道,被此病危害的地区逐步扩大,1981年、1982年胆振管内的西胆振管地区茎枯病率高,受害面积达70%,芦农只能收获往年产量的30%,并且逐年蔓延,危害到其它作物,所以必须引起重视。初感病的成枯茎侧枝上有水渍状病斑,病斑呈梭形,病斑外围是红褐色,中央为灰色,后期病斑上密生黑色分生孢子器,病重时全株布满黑斑,病株相连,围茎一周,造成  相似文献   

17.
日光温室茄茎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2000年连续 3年在甘肃省主要茄子栽培区大量采集茄子茎腐病病株和病土 ,经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表明引起当地茄茎腐病的主要病原为镰刀菌和疫霉菌。根据病原形态特征、培养性状以及致病性测定 ,确定其为尖镰孢菌 (Fusarium oxysporum)、黄色镰孢菌 (Fusarium culmorum)和寄生疫霉 (Phytophthora nicotianae)。两种镰刀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均为20~30℃ ,最适pH为7.0;在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18.
在华农实验农场设置病圃,分区块重复分别接种大、小斑病、茎腐病、纹枯病、褐斑病和自然发生斑点病。从1980~1982年鉴定生产上推广的玉米杂交种和其亲本,以及培育中的材料共260份。其中多数抗3~4种病害;少数不抗到抗1~2病害,以至抗5~6种。湖北省低山地区推广三系杂交种“唐五”中抗到抗大、小斑病、茎腐病、褐斑病、斑点病,感纹枯病;二高山地区推广单交种“恩单2号”中抗大斑,中感小斑,中抗到中感茎腐、纹枯,中抗到抗褐斑和斑点。在培育中的新自交系“唐Mo17Ht_1cms-S”和“77cms-C”中抗到抗6种病害。根据国内外资料分析了抗小斑病材料“Mol7”含有加性显性抗病基因,并兼抗褐斑病;抗大斑病材料中包含Ht类加性显性抗病基因,以及抗茎腐病的多抗基因。又根据调查,讨论了进一步培育多抗材料,结合宽窄行套种、改夏播为春播、增施氮磷钾肥料、培土作垅等耕作栽培制度,保持和提高玉米品种的多种病害抗病性。  相似文献   

19.
2013-2016年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2016年连续4年对河南省不同类型麦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和危害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麦茎基腐病在河南省已经广泛分布,每年均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其中2013年病田率为45.8%,病田白穗率为0.4%~11%;2014年病田率为12.6%,病田白穗率为0.1%~3.7%;2015年病田率为32.5%,病田白穗率为0.1%~16.1%;2016年发生最重,病田率为65.1%,病田白穗率为0.1%~31.5%。调查还发现,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特点是北部和西部发生较重;小麦-玉米连作田发生较重,而小麦-水稻连作田块发生较轻;干旱的田块发生危害重。病害产量损失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感病最严重的分蘖病茎高度减少55.8%,且不能结实;能结实病茎较健茎高度减少14.0%~18.0%,穗粒数减少22.7%~54.5%,穗粒重减少33.3%~90.5%,千粒重减少3.2%~73.2%;当病田白穗率为22%时,有效穗数减少33.3%,产量损失达51.6%。本文还针对目前国内对小麦茎基腐病研究薄弱的问题,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玉米穗腐病和茎腐病是玉米主要病害。茎腐病多数病株明显发生根腐,茎基节间产生不规则状褐斑,随后很快变软,内部空松,导致果穗下垂、籽粒干瘪、整株青枯或黄枯,明显减产。玉米穗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茎腐病的主要致病菌除腐霉菌外,也有与穗腐病相同的禾谷镰孢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