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南半干旱地区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10月至1998年9月,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沟垄相间、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垄面产流、沟内集水的微集水种植方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耗水量增加99.6%~100.5%,产量提高67.9%~71.0%,水分利用率达到13.84~21.76kg/(mm·hm2);处理中窄垄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 相似文献
2.
3.
在半干旱偏旱地区采用微集水种植技术可使作物产量增加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特别是当季降雨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而经济效益则在不同作物间存在较大差异。 2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生育期长、生产潜力大的作物产量增幅较大 ,且在产量增加的同时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益 ;5种作物产量增幅依次为玉米 >谷子 >小麦 >豌豆 >糜子 ,玉米为首选种植的作物 ,糜子、豌豆则不宜采用该方法种植 相似文献
4.
宁南半干旱区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半干旱偏旱地区采用微集水种植技术可使作物产量增加,水分利用 效率提高,特别是当季降雨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而经济效益则在不同作物间存在较大差异。2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期长、生产潜力大的作物产量增幅较大,且在产量增加的同时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益;5种作物产量增幅依次为玉米>谷子>小麦>豌豆>糜子,玉米为首选种植的作物,糜子、豌豆则不宜采用该方法种植。 相似文献
5.
晋北旱地玉米微集水种植技术的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晋北旱地农业区,水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成为本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2004年在左云县进行了起垄覆膜微集水栽培玉米试验研究。该技术采用沟垄相间、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垄面产流、沟内集水的微集水种植方式,以期改善土壤供水能力,增加局部水分供给,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微集水种植的水分利用率较平铺膜和无膜常规种植法分别提高69.77%、104.8%。在不同微集水处理中,顺风斜坡单向垄的效果最好,达到了18.76kg/hm2·mm。该项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的途径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旱地起垄覆膜微集水种植玉米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旱作农业区降水资源利用率,改善旱地玉米的生长环境,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设计出一套旱地起垄覆膜微集水种植玉米技术。通过不同降雨年型的试验研究表明:在玉米生长期,起垄覆膜微集水种植技术(A)和传统平铺膜(CK1)、不铺膜种植技术(CK2)相比较,应用该技术的0~60 cm平均土层含水量最高,达12.63%(2004年)、11.87%(2009年);同时该技术也提高了土温,改善了玉米生长发育进程,明显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P<5%)。和平铺膜相比,起垄覆膜微集水种植技术的水分利用率提高了25.7%(2004年)、8.9%(2009年),和常规无膜种植相比,该技术的水分利用率提高了81.2%(2004年)、31.7%(2009年)。 相似文献
7.
8.
在长城沿线风沙区,设置带型150cm(DX1)、带型120cm(DX2)、带型80cm(DX3)、双沟覆膜(DX4)、平膜穴播(DX5)、露地平作(CK)6种微集水种植模式,研究各模式对黑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平作相比,微集水种植模式条件下土壤表层含水量高,黑豆生育期提前,叶面积、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增加;不同微集水模式中,双沟覆膜集水效果最为明显,黑豆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露地平作提高19.6%和31.4%,其他栽培模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微集水技术具有较好的聚雨保墒效果,能明显提高黑豆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半干旱地区玉米种植模式试验是针对当地农民试用的不同旱作玉米种植模式进行了集成并实地验证,通过其综合产量、农艺性状、增温蓄墒效果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项切实可行的实用增产技术,尤其是配合秋季、顶凌覆膜,可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春旱、夏伏旱问题,为当地农业生产发挥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11.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9):87-87
内容简介本书是依托省、部级国家科技项目。在作物根域集水种植技术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研究工作进行的系统性和阶段性总结,主要内容反映了作者近十五年旱作农业研究中独具特色的部分。内容包括:国内外根域集水种植研究进展、根域集水种植的农田水温状况、根域集水种植对作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根域集水种植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根域集水种植时土壤速效养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根域集水种植农田的水分调控、根域集水种植带型的优化设计、半干旱偏旱区主要作物根域集水种植技术研究、半湿润偏旱区主要作物根域集水种植技术研究、半干旱区主要作物根域集水种植技术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集水、保水和供水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特别是总结集水造林、径流林业主要理论技术的基础上,初步阐述了集水技术、保水技术、供水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指出三种技术在节水理念上对径流集水造林发展的贡献。并结合当代抗旱造林对节水树种和对水分集约经营的要求,提出了集水、保水、供水造林技术(简称“三水”造林技术)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动态。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现代旱地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宁南旱地农区退耕还林还草及生态环境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干旱加剧的趋势,使宁南半干旱——半干旱偏旱区苜蓿种植目前出现严重障碍。海原县气象资料表明,90年代年平均降雨量较60年代减少50mm以上,90年代年平均气温较60年代升高0.89℃。宁南山区旱情仍在加剧,特别是春旱、春夏早。…… 相似文献
15.
16.
宁南旱区微集水种植条件下谷子边际效应和生理特性的响应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研究宁南旱区不同微集水种植带型谷子边际效应和生理特性,对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微集水种植技术增产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方法】以大同14号谷子为材料,测定边行和中行不同带型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以及作物产量。【结果】不同带型边行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均大于中行;同一沟垄比值,随着沟和垄的宽度变大,不同带型谷子的边行优势增强,产量边际效应指数和边际效应均增大;边行的增产作用呈上升趋势,最大增产率达到196.5%,而中行的增产作用呈下降趋势,最低仅为12.4%;带型45﹕45的产量在两年中均达到最高,2004年为5 028 kg·ha-1,较对照增产132%;2005年为2 075.6 kg·ha-1,增产178.9%;同一处理内边行和中行的增产贡献率分别为:处理1 (30﹕30) 100%(无中行),处理2 (45﹕45) 79.67%、20.33%,处理3 (60﹕60) 71.43%、28.57%,处理4 (75﹕75) 69.38%、30.62%。【结论】不同带型中谷子边行和中行的光合作用特性不同,边际效应在同一沟垄比值下,随着沟和垄宽度的变大而变大。 相似文献
17.
18.
19.
通过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研究,筛选出了适宜定西市安定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产量排在前列的为陇单8号、凳义2号、甘农565、陇关单键词9号。玉其米中;陇单8号较对照承单20号增产916.67 kg/hm2,增幅为12.9%。凳义2号较对照增产508.33 kg/hm2,增幅为7.1%。 相似文献
20.
不同微集水方式在不同降水年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辽西半干旱地区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覆膜沟种植(T1)、垄覆膜沟覆膜种植(T2)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T3)3种一元或二元覆盖微集水模式在不同降水年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条件下,T2和T1均能缩短玉米出苗时间,提高玉米出苗率,T3能够延长玉米出苗时间,平水或干旱年型能够提高玉米出苗... 相似文献